书城文学你听懂了没有
57436400000002

第2章 自序

这本随笔集的题材真是“五花八门”,从师缘书缘到爱情婚姻,从品味生活到人物剪影,从社会关怀到旅游见闻……我想用优美机智的语言,和朋友们聊聊自己求学、交友、谋生、婚姻、旅游中的酸甜苦辣,但愿我自己聊得尽兴,也希望朋友们读得开心。用我讲课的口头禅来说:“你听懂了没有?”

写论文要“不苟言笑”,读论文也得“正襟危坐”,就个人兴趣而言,我更喜欢读随笔,也喜欢写随笔,偶尔还翻译一点随笔,因为写随笔可以任心而谈,读随笔容易会心而笑,随笔不只像诗歌那样有情,而且还比诗歌更为有趣。

读文学经典的偶触之思,谈学术著作的一得之见,我总想在有识之外,还能尽可能聊得有味。书中的社会人生、爱情婚姻、生活场景和自然风景,我也都是把它们当作特殊的“文本”来解读,力图从独特的人文视角,尽可能见人之所不曾见,并用轻松俏皮的文字,尽可能言人之所未尝言。我不太欣赏沉闷的文章,希望每篇文章化沉重为轻松,出严肃以诙谐。法国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帝国》(Empire of Signs),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审视日本文化,作者将日本的建筑、包装、筷子、鞠躬、文具等等,统统视为别具一格的文化符号,并用别具一格的精粹散文加以表现,薄薄一册小书,寥寥二十多篇小品,有哲学的深邃,有诗歌的凝练,有散文的优美,从运思到体式都令人耳目一新。另外,我也特别喜欢英国小品,培根《随笔集》中老辣透辟的诛心之论,兰姆《伊利亚随笔》中不动声色的冷幽默,昆西《一个英国吸食鸦片者的自述》中纡徐委婉的文笔,伍尔夫《普通读者》中优雅从容的韵致……无一不让人心醉。为了深得英国小品的神髓,我从读中文译文进而去啃英文原文,自己还试译了不少英国小品。每次写散文随笔的时候,我都有一种东施效颦的冲动,可惜效颦的结果常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当然,其中不少文章为读者喜欢,在社会上也有相当广泛的影响,我这才有勇气将它们结集出版。如《妻子永远是丈夫最美的风景——在儿子儿媳婚礼上的致辞》,仅仅“今日头条”的微头条中,一天的阅读量都有一千多万人,还有无数人转发和点赞。作家李弯弯还专门发了《戴建业在儿子婚礼上的致辞,值得每一对夫妻一起学习》的赏析文章。在“谈情说爱”这一组文章中,还有《“谈”恋爱》《再“谈”恋爱》《何苦单身》《面对自身——谈“性”》等,我反复强调爱情是人生的高峰体验,人们应该尽情地享受“男欢女爱”,就是福柯《性经验史》中所说的“快感的享用”。在“男欢女爱”中个体生命亢奋激扬,只有每个人生命都高度激扬,我们的社会才蓬勃向上。集中还有些文章不那么丢人,如《人生难道只是一场赛跑?》《人情世态与“屌丝”姿态》《故乡无此好湖山》等,这些文章写起来无比畅快,古人有言“人间乐事莫过于作文”,谁说不是呢?

集中收录了一组为朋友们写的书评,有的写于十几年前,如《在兼善与独善之外——评周光庆〈中国读书人的理想人格〉》,有的则是草于几个月之前,如《“出家”与“回家”——评张三夕教授的〈在路上〉》,有的是应朋友之托,有的是自己一时起兴。不管是写于什么时候,不管出于什么缘由,都是自己觉得这些著作值得评论,我才会去给它们写书评。每次给朋友写书评前,我都要细读这些作品,无论赞美还是批评都发自内心——赞美不是无原则的恭维,批评也自有其根据和标准。遗憾的是,同门刘明华兄的《唐代文学与文化论集》,是一本很有分量的论文自选集,但因论域涉及文学与文化两个方面,该著的书评至今仍未完成。我给同行朋友们写书评,一是因为对其人十分熟悉,读其书也就特别可亲,二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身边的朋友,黑格尔说“熟知并非真知”,读其书是从“熟知”到“真知”的捷径,这样更便于自己“取长补短”。通常给朋友写书评容易只说“好话”,而我写起评书来可是“六亲不认”,不管是好评还是差评,都只求自己是否心安,并不管对方是否满意。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实只是作家的自负,作者自己点头的文章,说不定读者反而摇头。卖瓜的谁不说自己的瓜甜?可瓜到底甜不甜,还得买家说了才算。

“自序”不能写成了“自夸”,打住!

戴建业

2019年5月19日晚

剑桥名邸枫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