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科学兴趣乐吧
5678600000056

第56章 自幼勤思的竺可桢

浙江省上虞县东关镇是竺可桢的故乡,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就出生在这里的一户普通人家。自幼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竺可桢,2岁时就开始认字,7岁时就能吟诗。

有一天,天忽然下起了大雨,竺可桢站在屋檐下躲雨,他饶有兴趣地数着屋檐上东下的雨滴,“1、2、3、……”他无意间低头,却突然发现,在每一个水滴的落地处,石板上便对应有一个小坑坑。

小竺可桢马上回去问妈妈:“石板上的小坑坑是怎么回事?”

妈妈意味深长地对小儿子说:“一个小水滴力量不大,但长年滴下去,就连石头也能砸出坑!这就是‘水滴石穿’的道理。做事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做成!”

妈妈这一席话,使幼小的竺可桢深受启发,深受教育。自此以后,竺可桢更加努力地读书,学习各方面知识,大大丰富了自己的头脑。

后来,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赴美留学生班。在国外,学业有成,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他又抱着“科学救国”的美好憧憬返回祖国,潜心从事气象科学研究。

为了取得第一手的研究素材,30岁的竺可桢开始写物候日记,详细记载周围大自然事物随季节变化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竺可桢的物候日记越来越多。悠悠50载,日记记了50多年,积累了8O0多万字有关物候的珍贵资料。

1973年,年过8旬的竺可桢发表了题为《中国古代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论文,否定了当时国际气象学界盛行的“气候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竺可桢以丰富的科学资料,总结论述了中国历史各阶段的温度变化,证明了我国5000年来,气温不但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有差异,而且年与年之间也不相同,这种变化呈现一定的周期性,有一定规律可循。不仅中国,这种气候变化具有世界性,当气候变冷时由东向西转移,当气候变热时由西向东行。

竺可桢的这一发现,在国内外气象学界引起了强烈轰动,博得了中外气象学者的高度评价。

由此,物候记载,这把金钥匙打开了气候变迁神秘的大门,人们开始科学地认识各种气候现象。从此,气象学进入了科学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