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是在氏族公社时期。这个时期的领袖,都要由人们推举产生。领袖如果不合格,就有可能被大家赶下去。
新的首领产生后,原先的首领要让位给他。这种让位的方式,叫作“禅让”。要想当好部落联盟首领,是非常不容易的。
要想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同样也不容易。其流程是这样的:老部落联盟首领晚年时,开始物色继承人,让各部落的首领推举候选人,再对这些候选人进行考察,最终确定接班人。接班人确定后,便通过禅让的方式,完成权力的交接。
黄帝死后,历代部落联盟的首领都是这么产生的。在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人当中,最有名的三个人分别是尧舜禹。他们三个加上后来商朝的开国者汤,被并称为“尧舜禹汤”,是中国古代历史典籍中公认的四位最英明的帝王。
能做到这种程度,他们三个也是很不容易的。尧以节俭著称,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住在破旧的茅屋里,穿麻布做的破衣服,每顿饭都只喝野菜汤。后来尧选择接班人时,有人推举了以孝顺和勤劳著称的舜。舜自幼丧母,父亲娶了后母后,对他很不好,后母以及后母的儿子象更是百般陷害他。舜不但不嫉恨,反而孝顺父母、关爱弟弟,更带领乡亲在历山开荒,把原本的荒山变成了肥沃的良田。因为这些良好的表现,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并在对他进行了无数次考验后,正式将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他。
而比起他们两位,三人中的禹可以说最不容易。他的家庭很不幸,父亲鲧被舜所杀。遭受的磨难也更多,而他所有的磨难与功业,都与一件事有关—治水。
一
说到大禹治水,就要说到四千年前中国遭受的那场大水灾。
无论是记录神话的《山海经》,还是记录历史的典籍《尚书》《史记》等文献,对于当时那场水灾的记录都是类似的:黄河流域大水泛滥,平原的村落转眼就被吞没,幸存的人们扔下家园和土地迁居到山上,每天都有人冻饿而死,还要遭受野兽的攻击,瘟疫也大片地蔓延。躲在山顶或树上的人们,站在山顶,只见一片汪洋,汪洋中还有一具具漂浮的尸体……
在当时,人们对待这场水灾的态度就一个—治水!
这场水灾发生在尧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尧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商议,大家一致推举的治水人选就是大禹的父亲鲧。
鲧是当时部落中一个非常有名望的人。相传他是黄帝的曾孙,精明能干,向来自信,决心干的事情没人能阻止得了他。这样的人当然是很适合治水的。
然而尧听了以后,没有同意,只是担心地说:“鲧这个人心眼儿不太灵活,恐怕不行吧。”一个部落首领说:“现在不派鲧去,恐怕也没人能去了。”尧这才无奈地说:“那就让他试试吧。”
鲧这一试,就试了九年。他调动大批人手,在灾区修筑堤坝。
对治水这个任务,他很认真,甚至豁出命去干。他治水的主要方法是修坝再修坝,堵水再堵水。然而洪水一年比一年凶,直到尧禅让给了舜,洪水还没治住。论原因,正如尧所担心的那样,鲧太认真,认准了的事,谁劝都没用,可他认准了的治水方法是错的。修好的堤坝转眼就给冲毁,即便没被冲毁,堵住了这边的洪水,转眼就淹了那边。堵来堵去,照样没用。
当了部落联盟首领的舜,第一件事就是找鲧算账。鲧因为治水不力,被舜砍了头。杀掉了鲧的舜,选择的下一个治水人选,是鲧的儿子大禹。
二
承受丧父之痛的大禹,继承了父亲未竟的治水大业。
大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调查,带人从冀州开始,踏遍每一个有水患的地方,仔细考察当地的水文地貌,之后确定了和父亲完全相反的策略:把水疏导出去,赶进大海里!
大禹的治水方略显然是正确的:当时的技术条件较差,堤坝抗洪能力有限,每年持续暴雨时,堤坝根本无法抵抗洪水。但是想要疏通水流更难,不但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要有丰富的水文知识和地理知识。禹如果有一条做不到,恐怕就和鲧的下场一样。
大禹迎难而上,他的办法有三个:一是开渠排水,也就是挖掘人工的水渠;二是疏通堵塞的河流,让河流分洪;三是开凿山川险地,把堵塞在山川地区的洪水排出来。大禹自己也非常无私,在治水期间,三次路过家门,想回家看儿子一眼,但想到没完成治水大业,还是咬咬牙走了。有一次,他路过家门的时候,正好听见儿子在屋里啼哭,他强忍着对儿子的思念,还是转身回到了治水前线。除了疏通河道、排除水患外,他还要把食物发给灾民,并带领他们开辟荒地。每一次治水,他和所有的民夫一样,穿着简陋的衣服劳动,吃粗糙的食物,连他小腿上的腿毛都在常年艰辛的劳动中磨没了。
经过大禹十三年的努力,肆虐多年的水灾终于结束了。中原大地上,灾区变成了沃土,灾民安居乐业。为了表彰大禹的功勋,部落联盟首领舜,在盛大的祭天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予大禹,并册封大禹为“夏伯”,因此大禹也被称为“夏禹”。他治水的功绩也被广为传颂。这场在大禹的带领下,由整个华夏族参与的、对抗自然灾害的壮举,便被后人称为“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成功,也使大禹本人的威望得到空前提高。因此他顺理成章地做了舜的接班人,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三
当了部落联盟首领后的大禹,比之前所有的部落联盟首领都威风。
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权力是有限的,遇事要召集各部落一起商讨,在大家意见统一后才能做决定,联盟首领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大禹成了部落联盟首领后,情况就变了,他可以对其他部落发号施令。巡视的时候,当地部落首领都要手捧玉牌恭恭敬敬朝见。连生活待遇也变了,当年尧住茅屋、舜要亲自耕种,大禹则修筑了宫殿,要奴仆伺候。比起之前的各代部落联盟首领,他实在威风到了极点。
大禹这么威风,除了他个人的权力威望外,还因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氏族社会施行推举首领的制度,是因为当时的经济条件低下。
后来,生产发展了,部落的财富多了,做首领的人就有机会占有更多的财富,权力也就更大。连首领位置都由儿孙们来继承,世代继承首领位置的家族就成了贵族。部落里的穷人为了生活,开始给首领干活;还有许多因为战争而沦为俘虏的人,也靠给首领干活为生。这些干活的人就变成了奴隶。
这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个转变期:由氏族公社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化。大禹是这个转变期的关键人物,他的出现加速了这个历史进程。
大禹在晚年的时候,也想通过禅让制,让一直协助他治水的伯益接班。在夏部落的反对下,这事最终搁浅。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夏启凭借着夏部落强大的实力继承了联盟首领的位置。禅让,这个从黄帝开始的部落联盟首领承袭制度,至此彻底终结了。登上首领位置的夏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他的身份也不再是联盟的首领,而是这个奴隶制王朝至高无上的国王。中国历史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奴隶制社会。
奴隶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形态。在经过了原始部落联盟时期后,人类社会产生了阶层分化现象,出现了统治阶级—奴隶主,以及受他们驱使的奴隶。这两个阶层构成了这个社会的两大等级。从夏朝至战国时代,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