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难遇,还须相敬如宾
【智慧分享】
我们常常感慨“知音难遇”,却很少有人考虑如何如何才能与知音长久地保持“心意相通”的关系。一般说来,再亲密的人也要有适当的距离,过分亲密,稍有疏忽就会觉得对方冷落了自己。久而久之,会影响彼此的感情。
反倒是适合的距离,仍然保持彼此的敬重和神秘,倒是可以相敬如宾,长久地保持绵绵的情义。
【人生道场】
世界上有多少个人,恐怕就有多少种对“知音”不同的解释。忠孝仁爱之人,自然愿意结交忠孝仁爱之士,乐善好施之人,也一定喜欢认识乐善好施的朋友。星云大师形容这种真正的知音为“必然要心意相通、兴趣相投、理念相应、讲话默契、甘苦与共、生死不易,这才是真正的指引也。”
但是,茫茫人海,知音难遇,即便我们真的有幸碰到了星云大师所说的这种友谊,我们可以妥善、长久地保持其中诱人的关系吗?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般来说,关系亲密的朋友,言谈举止都更为随便,就好比人们心情不好时总爱对亲密的人发脾气一样。一时的口不择言,有时会变成永远的伤疤。因此,“知音”间的交友之道便在四个字——久而敬之。佛家中常说的“礼敬”,其中的“敬”说的就是距离的意思,点出了人与人之间距离存在的必要性。
在文坛流传着两位世界级文学大师的故事:加西亚·马尔克斯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尔加斯·略萨则是近年来被人们说成是随时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西班牙籍秘鲁裔作家。他们堪称世界文坛最令人瞩目的一对“冤家”。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67年。那年冬天,刚刚摆脱“百年孤独”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应邀赴委内瑞拉参加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文学奖项的颁奖典礼。
当时,两架飞机几乎同时在加拉加斯机场降落。一架来自伦敦,载着巴尔加斯·略萨,另一架来自墨西哥城,它几乎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专机,两位文坛巨匠就这样完成了他们的历史性会面。因为同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主帅,他们彼此仰慕、神交已久,所以除了相见恨晚,便是一见如故。
巴尔加斯·略萨是作为首届罗慕洛·加列戈斯奖的获奖者来加拉加斯参加授奖仪式的,而马尔克斯则专程前来捧场。所谓殊途同归,他们几乎手拉着手登上了同一辆汽车。他们不停地交谈,几乎将世界置之度外。马尔克斯称略萨是“世界文学的最后一位游侠骑士”,略萨回称马尔克斯是“美洲的阿马迪斯”;马尔克斯真诚地祝贺略萨荣获“美洲诺贝尔文学奖”,而略萨则盛赞《百年孤独》是“美洲的《圣经》”。
此后,他们形影不离地在加拉加斯度过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4天”,制定了联合探讨拉丁美洲文学的大纲和联合创作一部有关哥伦比亚—秘鲁关系的小说。略萨还对马尔克斯进行了长达30个小时的“不间断采访”,并决定以此为基础撰写自己的博士论文,这篇论文也就是后来那部砖头似的《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
基于情势,拉美权威报刊及时推出了《拉美文学二人谈》等专题报道,从此两人会面频繁,笔交甚密。于是,全世界所有文学爱好者几乎都知道:他俩都是在外祖母的照看下长大的,青年时代都曾流亡巴黎,都信奉马克思主义,都是古巴革命政府的支持者,现在又有共同的事业。
作为友谊的黄金插曲,略萨邀请马尔克斯顺访秘鲁,后者谓之求之不得。在秘鲁期间,略萨和妻子乘机为他们的第二个儿子举行了洗礼;马尔克斯自告奋勇,做了孩子的干爹。孩子取名为加夫列尔·罗德里戈·贡萨洛,即马尔克斯外加他两个儿子的名字。
但是,正所谓太亲易疏。多年后,这两位文坛夙将终因不可究诘的原因反目成仇、势不两立,以至于1982年瑞典文学院不得不取消把诺贝尔文学奖同时授予马尔克斯和略萨的决定,以免发生其中一人拒绝领奖的尴尬。当然,这只是传说之一。
有人说他俩之所以闹翻是因为一山难容二虎,有人说他俩在文学观上发生了分歧或者原本就不是同路人,更有甚者说略萨怀疑马尔克斯看上了他的妻子。这听起来有些荒唐,但绝非完全没有可能。不管什么原因,没有人能再把他们撮合在一起。
许多人常有一个错误的想法,挚友之间无须讲究礼仪,因为好朋友彼此之间熟悉了解,亲密信赖,如亲兄弟,财物不分,有福共享,若讲究礼仪,便显得亲疏不分、十分见外了。
其实,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间,情趣相投则合、则交,反之,则离、则绝。朋友之间再熟悉、再亲密,也不能不恭不敬,这样,默契和平衡将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
善于和人交往的人的交往之道就在于“久而敬之”,越是相处得久的人越是“相敬如宾”。我们乍听这句话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会认为这个就算会交友了吗?好朋友不是更亲密无间吗?其实,这句话蕴藏着很深的交往艺术。比如有的人因为和老朋友交情深厚,相处起来无所顾忌,时间久了,一对“死党”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所以,星云大师在《包容的智慧》一书中告诫大家,人生处世,不能单独而活,必须过“群我”的生活。接人待物,一定要秉持“宽可容人,厚可载物”的原则,惟其如此,才能心生慈悲、安住身心。所谓,“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星云开示】
我时常有感于人生处世,不可能单独生存,必须过“群我”的社会生活。“宽可容人,厚可载物”,涵养包容不仅是立业之道,也是待人处世的良方。
真诚的微笑是最友好的信号
【智慧分享】
与人相处时,善意的开始必然带来快乐融洽的结果。星云大师始终相信,面带微笑,心存真诚,两人相对的第一个瞬间,必定能传达出最友好的信号。这是一种神奇的精神力量,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帮助我们化解一切困难。
【人生道场】
生活中,许多人认为,微笑着面对每一个人是件很困难的事,实际并非如此。只要你平时多对自己说:“我想做一个快乐的人,我喜欢微笑。”你肯定能做到这一点。
当我们微笑时,微笑的面庞总是真挚动人的,温情洋溢,宛如和煦的阳光洒在心间。当我们一路朝着它所在的方向走去的时候,其他的忧愁和烦恼都会被渐渐地抛在身后的阴影里。星云大师认为,微笑能够使烦恼的人得到解脱,使疲劳的人得到安适,使颓唐的人得到鼓励,使悲伤的人得到安慰。
有一个人常常觉得生活没有任何意义,除了悲伤就是烦恼,所以,他渐渐地越来越颓废、越来越忧郁。
一天,他听说在远方的深山里有一位得道高僧,能够帮人答疑解惑,便跋山涉水地寻到这座寺庙,向老禅师请教解脱之法。
忧郁者问:“禅师,我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够摆脱这悲观痛苦的深渊,得到充实而轻盈的快乐呢?”
禅师回答:“微笑,对自己微笑,也对他人微笑。”
忧郁者仍然困惑,又问:“可是我没有微笑的理由啊!生活如此艰辛,我为什么要微笑呢?”
禅师略微思索了一下,说:“第一次微笑是不需要理由的,你只要尽情地绽放自己的笑容就可以了。”
“那么第二次、第三次呢?一直都不需要理由吗?”
“不要担心,到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微笑的理由就自己来找你了。”
忧郁者踏上了返乡的归程,老禅师微笑着目送他离去的背影。
不久以后,寺中来了一位快乐的年轻人,他径直来到老禅师的禅房外,轻轻地敲了敲门,说:“禅师,我回来了。”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快乐。
老禅师并未打开门,便在屋内问道:“你找到微笑的理由了吗?”
“找到了!”年轻人兴奋地说。
“那么,你是在哪里找到它呢?”
“当我第一次对来向我借东西的邻居微笑的时候,他同样给了我一个微笑,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天空是那么辽阔,空气是那么清新!第二次,当我走在路上被一个人撞到时,我并没有愤怒,而是送给他一个微笑,我得到了他发自内心的歉意和感谢,那是人世间多么美好的情感!第三次,当我把微笑送给在草地上玩耍的孩子时,他们拉着我加入了他们游戏的队伍……我不再吝啬自己的笑容,我把它们送给路上的陌生人,送给街边休息的老人,甚至送给曾经羞辱过、欺骗过、伤害过我的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高于我所付出几倍的东西,这里面有赞美、感激、信任、尊重,也有某些人的自责和歉意。这些让我更加自信、更加愉快,也更加愿意付出微笑。”
“你终于找到了微笑的理由。”禅师轻轻地推开房门,微笑着对他说,“假如你是一粒微笑的种子,那么,他人就是土地。”
微笑,是一股清新的风,驱散夏日里无奈的烦躁;微笑,是一缕和煦的阳光,为在寒冷中煎熬的人们带来力量和勇气;微笑,是新春原野上的芳草,袒露着鲜活和蓬勃;微笑,是金秋时节熟透了的果实,展示着芳香和甘甜。
微笑,是洒向人间的爱意,向世界吐露芬芳的真诚。你的笑靥虽不能倾国倾城,但只要是发自肺腑,平常而又自然,也足以使人感到无限的惬意和温馨。
微笑,是世间最美丽的表情,它代表了友善、亲切、礼貌与关怀。不会笑的人,仿佛身旁的空气都郁闷得难以流动,待久了是会让人窒息的。长得不美,笑得也不好看,这没关系,要紧的是,你是否真心诚意地展颜一笑,送给每一位与你擦身而过的熟悉抑或陌生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你什么都可以吝啬,但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微笑。
【星云开示】
当我们面带微笑,看在对方的眼中,那个微笑是发光的;当我们口出赞叹,听在对方的心底,那句赞美是发光的;当我们伸手扶持,受在对方的身上,那温暖的一握是发光的;当我们静心倾听,在对方的感觉里,那对耳朵是发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