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听星云大师讲人生智慧(精华版)
5630400000015

第15章 心动缘起任自然—星云大师谈随缘(3)

有这样一个关于“苦”的古老的故事: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师父拿出一个苦瓜,对弟子们说:随身带着这个苦瓜,记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条你们经过的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养,并朝拜它。

弟子朝圣走过许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师父的教言去做。回来以后,他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师父叫他们把苦瓜煮熟,当做晚餐。晚餐的时候,师父吃了一口,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奇怪呀!泡过这么多圣水,进过这么多圣殿,这苦瓜竟然没有变甜。弟子听了,好几位立刻开悟了。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教化,苦瓜的本质是苦的,不会因圣水圣殿而改变;人生是苦的,修行是苦的,由情爱产生的生命本质也是苦的,这一点即使是圣人也不可能改变,何况是凡夫俗子!

很多尝过感情与生命大苦的人,也无法告诉别人失恋是该欢喜的事,因为它就是那么苦,这一个层次是永不会变的。可是不吃苦瓜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苦瓜是苦的。只有尝过了,才有资格称苦。不过,当你有了尝苦的准备,煮熟了这苦瓜,吃它的时候第一口苦,第二三口就不会那么苦了!

对待我们的人生与修行也是这样的,时时准备受苦,不是期待苦瓜变甜,而是真正认识那苦的滋味,这才是有智慧的态度。苦瓜本来就是苦瓜,是连根都苦的。这是一个苦瓜的实相、真相。变甜只是我们虚幻的期待而已,唯有真正面对事物的真相。我们才能从中解脱。所有的事情都是当下去面对它、解决它。

圆满的人生并不是一辈子没有吃过苦、没有失过恋,而是经历过、体验过、面对过那苦的滋味、超越那苦的感觉。

苦为乐、乐为苦,苦与乐的感受全在于一心。达摩面壁,凡人皆称其为苦修。有谁知道达摩祖师在静修中,心归空灵,慧及宇宙,体肤之苦尽皆化为心灵的极乐,并无半点苦楚可言。

苦与乐是生命的盛宴,是生命的波峰波谷,高低起伏,才波澜壮阔,滋味浓厚。佛说:离苦得乐,涅槃寂静。活在世间的众生,总是感慨苦多于乐,要离苦才能得乐。因此,佛学是离苦得乐的哲学。只有深刻体验苦,才能透彻体会乐啊!

星云大师参透此点,示众生生命的本质:苦乐交织,才至彼岸;无苦无乐,便是死水。

当我们接纳苦,把苦看做是人生的必然历程时,苦便不再是世俗的“苦”了。同样,接受乐,把乐当做是生命的历程,乐也不再仅仅是世俗的“乐”。当众生真的能接纳所有苦乐时,先前的苦乐“标准”立刻土崩瓦解,根本不再有苦与乐的分别,生命的波澜盛宴就此展开,大自在境界便在眼前。

【星云开示】

生活如波浪,有波谷,也有波峰。在高峰的时候,且慢高歌;在波谷的时候,不必落泪;一浪翻一浪,一波过一波,便是彼岸。

做不成青松,就做最好的灌木

【智慧分享】

人生如戏,每个人都在舞台上热情地演绎自己的生命。有的人是主角,台词很多,追光灯打在他神采飞扬的脸上,翩翩身影,赢得无数的鲜花、赞赏与掌声。但也有一些人,由于时间、地点、学识、经历,抑或只是一个小小的缺憾,都做不成这场戏的主角。他们只能掀开帘布的一角,望着主角的辉煌,叹息自己的悲哀。

可是,人们似乎忘记了,天上星群闪耀,但月亮却只有一轮。人生难道不是这样吗?做不成参天大树,我们同样可以做一株快乐的小草。做不成青松,也可以做最好的灌木。

【人生道场】

确实如星云大师所说,人生就像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饰演着不同的角色,不管饰演什么角色,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希望演绎出辉煌的成就和有个性的自我,希望自己的一颦一笑、风度学识或是动人歌喉、翩翩身影,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掌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神采飞扬地站在灯火闪烁的舞台上,成为万众瞩目的主角。作为一个平凡的个体,大多数人也许只能在镁光灯的背后呢喃自己的独白,没有人会关注,没有人会在意,没有人会给予簇拥的鲜花和热烈的掌声。

面对此情此景,有些人往往会嗟叹自己的渺小与庸常,感怀别人的优秀与成功。其实又何必艳羡那些鲜花和掌声呢?鲜花虽然美丽,掌声固然醉人,但他们只能肯定某些人的成就,但却无法否定多数人的价值。只要你在真真实实地生活,活出一个真真正正的自我,那么即使所有的人把目光投向别处,你还拥有一个最后的观众,你还可以为自己鼓掌。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够以主角的心情上台尽力演出,从而活出一个无怨无悔的人生。

也许你是一只煅烧失败、一经出世就遭冷落的瓷器,没有凝脂般的釉色,没有精致的花纹,无法被人藏于香阁,可当你摒弃了杂质,由一个泥胚变成一件瓷器的时候,你的生命就已经在烈火中变得灼人而又亮丽,你就应该为此而欣慰。也许你是一块矗立山中、终日承受日晒雨淋的顽石,丑陋不堪而又平凡无奇,沧海桑田的变迁中,被人千百年的遗忘在那里,可你同样应为自己自豪,长久的屹立不倒,便是你永恒的骄傲。

也许……也许你只是广袤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只是海滩上的一颗沙粒,只是茫茫人海中最平凡的一个行人,但是,但只要你拥有一双、哪怕只剩下一只手,你都要勇敢地为自己鼓掌。

以主角的心态,我们将勇往直前。当我们碰壁时,我们低下已昂得高高的头;当我们遭遇失败时,我们灰心丧气,万分沮丧;当我们为现实而回头张望时,我们已失去了自尊。然而人生的道路上到处充满荆棘,即使再平静的海面也会有波涛汹涌的一天。相信自己,用一颗勇敢的心去面对。一次失败并不代表最后的失败,谁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灿烂的。胜利了,我们一笑而过,跌倒了,我们忍痛爬起,继续我们的人生之旅。或许胜利的旗帜就在前方向我们挥手;或许下一站就是成功;或许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所以我们应该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去开拓通往未来的七彩之路。

最后把美国诗人道格拉斯·马洛奇(D.Malloch)的一首诗送给大家: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巅上一棵挺拔的松树,

就做一棵山谷中的灌木吧!

但要做一棵溪边最好的灌木,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那就做一片灌木丛林吧!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灌木,

何妨就做一棵小草,给道路带来一点生气!

你如果作不了麋鹿,

就做一条小鱼也不错!

但要是湖中最活泼的一条!

我们不能都做船长,总得有人当船员,

不过每人都得各司其职。

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

我们总得完成分内的工作。

做不了大路,何不做条羊肠小道,

不能成为太阳,又何妨当颗星星,

成败不在于大小——

只在于你是否已竭尽所能。

【星云开示】

在人生的舞台上,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应以主角的心情上台尽力演出。

凝结智慧的瞬间终将成为永恒

【智慧分享】

智慧不是刹那芳华,也不是镜花水月,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身边,也将永恒地存在于人世间。真正的智者能够在这永恒的智慧之光的照耀下,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演绎出最美丽的传奇。

【人生道场】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风雨凋零了春花,往日时光难以再现;光阴似水,时光如梭,所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南唐后主李煜将自己人生失意的一番怅恨寄寓在暮春残景之中,既是自我心情的写照,也涵盖了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将人生易逝、光阴难留的无限痛苦融汇和浓缩在了这千古一叹中。

穿越岁月的长河,无数美好的瞬间都在细雨中凋零陨落,无数壮丽的举动都在和风里化为尘埃,雄奇的景观都将随光阴而沧桑,坚定的信仰也会遗失在时光的洪荒里。美丽、感动、快乐、悲伤常常只在刹那之间,如清晨露水,日出即干涸;如夜色昙花,一夜枯荣。人道“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然毕竟东流去,这一滴水与那一滴水转瞬之间从咫尺到天涯。

人生短暂,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尽,而禅的智慧却在人生的众多瞬间化为永恒。

与群石对语,看顽石点头,拈花一笑,掸衣无痕,这是佛的姿态。

相传在灵山法会上,释迦牟尼为众人说法。他手指间拈着一朵花,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对着众生微笑,似乎所有佛法的奥义,都已经在这拈花示众和微笑之间道尽了。

众生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回应。唯有大弟子摩诃迦叶抬起头,直视着佛陀的双目,并报以会心一笑。

释迦牟尼欣然赞叹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大迦叶。”

这一拈一笑间传递了一切,也象征着一种心灵的和谐、完美与圆融。这就是禅宗的第一次传灯,摩诃迦叶继承了佛祖的衣钵,也继承了他传法普度众生的事业。禅法智慧的传承似乎就在两人相视一笑间完成了,但智慧的意义却并未在那个瞬间全部实现。禅宗智慧的刹那芳华与永恒魅力往往是共存的,并行且永不相悖。

星云大师主张佛门的“生命教育”:生命之所以有力量,在于能为生命留下历史,为社会留下慈悲,为自己留下信仰,为人间留下贡献。人的色身虽然有老死,真实的生命却是不死的,就如薪火一样,赓续不已。所以,人一旦获得了禅法的智慧,就应该将其融汇于自己生命中的每分每秒。

生命就在呼吸之间,既然每个人都以同样的步速从这几十年的光阴中穿行,为何不选择走得更加踏实、更加稳健,既能自利,又可利人。当走到生命的尽头,即使不能留下深刻的痕迹,也能够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欣慰。

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言:“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这种飞翔也是一种姿态,它同佛陀的所有智慧姿势一样,具有一种永恒不灭的精神魅力。

【星云开示】

对世间要救苦救难,对他人要感恩戴德,对家属要共荣共有,对社会要献心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