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听星云大师讲人生智慧(精华版)
5630400000016

第16章 多情乃佛心—星云大师谈慈悲(1)

宁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没有慈悲。

一滴水中的大慈悲

【智慧分享】

我们从来都是与我们周围的事物和自然融于一体的,对它们进行关怀,实际上也是在关怀我们自身。万事万物在自然界原本都是应该享有自由的。因此,常存一颗悯物的心,不仅仅是一种博大的情怀,更是对人生与自然的一种理解和顿悟。

【人生道场】

星云大师上面的这番话,道出了出家人以慈悲为怀的本质。他视众生为平等,也望众生彼此平等以待,互尊互敬,这份慈悲之心不言而喻。佛法是十分注重慈善之心的,而且一直都教导人们一心向善。佛法对善良的理解往往要比我们在世俗中的理解深刻得多。佛法强调:真正的善良首先应该是建立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平等,便谈不上善良。这正如一个高高在上的有钱人施舍一点残羹冷炙给乞丐,这不是善良,而是怜悯。佛法中的慈悲与善良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佛是站在与众生平等的位置上来展示自己的慈悲与善良的。但凡在修习佛法上得道的高僧,其慈悲之心皆不输佛。

弘一法师现代著名的高僧,一次,他到弟子丰子恺家,丰子恺请他坐藤椅。他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丰子恺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丰子恺就问为何这样谨小慎微。

弘一法师温和而自然地回答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会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即使是一只毫不起眼的小蚂蚁,在佛家眼中那也是一条生命,它与我们人类的生命是一样的,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也应该享有生命的权利和尊严。像弘一大师一样对小虫子,甚至草根都怜惜爱护的,还有曹源寺的一位滴水和尚。

滴水和尚十九岁时就上了曹源寺,拜仪山和尚为师,刚开始时,只被派去替和尚们烧水洗澡。

有一次,师父洗澡嫌水太热,便让他去提一桶冷水来冲凉一下。他便去提了凉水来,把热水调凉了,他先把部分热水泼在地上,又把多余的冷水也泼在地上。

师父便骂他:“你这么冒冒失失的,地下有多少蝼蚁、草根,这么烫的水下去,会坏掉多少性命。而剩下的凉水,用来浇灌,可活草、树。你若无慈悲之心,出家又为了什么呢?”

他于是开悟了,并以“滴水”为号,这就是“曹源一滴水”的故事。曹源既是曹源寺,也是曹溪的源头,这正是真禅的源头,即后来六祖慧能修过的曹溪。

佛法对人是十分讲究慈悲的,甚至延及所有生灵,即使再小再卑微!

佛法中不杀生、众生平等的观念、教义都极为深刻地体现了佛法对宇宙间生命的尊重与关怀。释迦牟尼佛曰:“一滴水中有四万八千虫。”一个生命,无论其多么卑微,在这个世界上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即便是水中看不见的生物,一样应该得到人的敬重。

世间的生命原本是没有任何所谓的“高、低、贵、贱”之分的,每一个生命都有着它所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并且我们在关爱其他的生命的同时,其实也是对我们自身生命的关怀与尊重。任何一个生命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血肉相连。

在这偌大的一个地球当中,人们与身边的人、事、物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既然共生于同一个空间,为什么不能互尊互敬,一定要钩心斗角,挑起是非呢?生命的联系当中存在着一个又一个的蝴蝶效应。可能因为我们的某一件错事,引发了一连串的反映,最后遭殃的还是我们。所以对众生抱有慈悲之心,对生活抱着平和度日的态度,不但世界可以消除争端,人的内心也会舒活。

【星云开示】

希望世界上的每个人,能有做一个共生地球人的心胸和庄敬自强的生活态度,自然能消弭各种斗争。

至善无痕

【智慧分享】

想成佛,就要依循行为上的善行成就,福德成就,自然可以成佛。所以学佛只有两种要事,一个是智慧资粮,一个是福德资粮。譬如我们现在研究金刚经,以及所有的佛经,都是找智慧,就是储备智慧的资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找福德的资粮,智慧不够不能成佛,虽有智慧,福报不够也不能成佛。

【人生道场】

究竟怎样才能成佛呢?参禅打坐,云游四海?成佛很困难吗?需要几十年甚至一生的艰苦修行?星云大师给出的答案是:“浩瀚的佛经有九千多卷,其实只要我们能谨守这八字真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即可消灾免难,如意安康。

唐代诗人白居易喜欢佛法,有一次,他听说鸟巢禅师的修行相当高,于是专程向鸟巢禅师的住处去请教。白居易问鸟巢禅师:“佛法的大意是什么?”鸟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这个,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

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够做到。”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白居易听到禅师的答案,不以为然,认为佛法就这么简单吗?但禅师的回答却是发人深省的,这么简单的道理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奉行呢?如果某人真能奉行,那他就真的离成佛不远了。

做人也是如此,成就圆满,就要有至善的心,以一颗爱心惠及他人,不仅可以温暖他人,也能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小镇上有一家菜摊,平时顾客不多,因为这里的人都比较穷,买不起菜。不过,经常有些穷人家的孩子来这里转悠。虽然他们只是玩,可店主还是像对待大人一样与他们打招呼。 “孩子们,今天还好吧?”

“我很好,谢谢。老板,这些马铃薯看起来真不错。”

“可不是嘛。你妈妈身体怎么样?”

“还好,一直在好转。”

“那就好。你想要点什么吗?”

“不,先生。我只是觉得你的马铃薯真新鲜!”

“你要带点儿回家吗?”

“不,先生。我没钱买。”

“用东西交换也可以呀!”

“哦……我只有几颗赢来的玻璃球。”

“真的吗?让我看看。”

“给,你看。这是最好的。”

“看得出来。嗯,只不过这是个蓝色的,我想要个红色的。你家里有红色的吗?”

“差不多有吧!”

“这样,你先把这袋马铃薯带回家,下次来的时候让我看看那个红色玻璃球。”

“一定。谢谢你,老板。”

每次店主和这些小顾客交谈时,店主太太就会默默地站在一旁,面带微笑地看着他们。她熟悉这种游戏,也理解丈夫所做的一切。

镇上很多贫困的人家没有钱买菜,也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可以交换。为了帮助他们,他就这样假装着和孩子们为一个玻璃球讨价还价。就像刚才的这个孩子,这次他有一个蓝色的玻璃球,可是店主想要红色的,下次他一准儿会带着红玻璃球来,到时候店主又会让他再换个绿的或橘红的来。当然打发他回家的时候,一定会让他捎上一袋子上好的蔬菜。

许多年过去了,店主因病去世。镇上所有的人都去向他的遗体告别,包括以前那些和他交换东西的孩子们,而今他们都已经成了社会上的成功人士。

店主太太站在丈夫的灵柩前。小伙子们走上前去,逐一拥抱她,亲吻她的面颊,和她小声地说几句话。然后,她泪眼蒙蒙地目视他们在灵柩前停留,看着他们把自己温暖的手放在店主冰冷苍白的手上。

我们很难估量做善事对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影响。做善事并不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生命需要我们做的是敞开心扉爱他人,真诚地爱他人,去宽慰失意的人,安抚受伤的人,激励沮丧泄气的人。至善无痕,让施与心就像玫瑰花一样散发芬芳吧。

【星云开示】

成功的定义,不一定是用地位和财富来界定,应该是坚持良善的真心,利益他人的信念,不受动摇,至情无悔。

世间最美,皆由心生

【智慧分享】

弥兰王曾向那先比丘求道:“请问大师,世间哪里的水比大海之水更多呢?”

“比大海之水还要多的是佛法甘露的一滴水。”那先比丘回答说。

“为什么?”弥兰王百思不得其解。

“这一滴水,可以消除众生罪业,洗净身心,所以比大海之水更加有力、更加充沛。”

对这段公案,星云大师做了这样的解释:法水清净明澈,能洗涤众生罪业,所以比大海之水更加有力、充沛。而世间之最美,皆由内心出发。美丽的容颜无法历久不衰,美丽的心却能永远动人,唯有心善、心真、心慈,显现于外的相貌、举止、气质才让人动心。

【人生道场】

你是否曾经从竹林旁经过?

几场春雨过后,春笋从湿润的泥土中探出头来,鲜嫩的绿色瞬间充溢了全部的视野;初夏时节,竹林绿荫成片,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秋风拂过,竹林一片金黄,竹叶在微风的轻抚下翩翩起舞;隆冬来临,积雪覆盖之下,有无数生命正等待春暖花开,蓄势待发。

星云大师说,竹子是世间最美好的植物,它以根、枝、叶、茎丰富人之所需,无私的奉献,得到世人的普遍喜爱。夏竹迎风摇曳,有招风驱暑之妙;竹声有如天籁,竹笛奏出美妙的乐音,给人间平添悠扬旋律。竹子的自在,竹子的柔美,竹子的宁静,竹子的节操,所谓“青青翠竹无非般若”,正是修身养性之妙用。

竹子的品质,不仅体现在那高洁傲岸的情操,还在其默默奉献的精神中。“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它以其短暂的一生,从根到梢,从竿到叶,默默地全部奉献出来,无怪乎星云大师对其毫不吝啬的赞美。

佛陀降生于古印度,成道后,四处游化,阐释着人生的真理,广说佛法之要,教化了无数的弟子。他就像是慈父,也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这一天,佛陀亲自巡视弟子的房间,看见一位比丘躺在床上,于是问道:“你的身体是否安好,心中是否有烦恼?”这位比丘很想向佛陀恭敬地礼拜,于是努力地想撑起身子,但是因为疲惫不堪,所以根本无法起身。

佛陀见状,慈悯地来到比丘身旁慰问:“你怎么病得这么重,却无人照顾呢?”比丘说:“出家至今,我生性懒散,看见病人也不曾细心照料、关怀他人,所以自己生病了,也就没有人愿意前来关心,我真是感到惭愧啊!”

佛陀听完后,便亲自清理比丘的排泄秽物,把比丘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时帝释天看到佛陀的慈心,也前来用水洗浴比丘的身体,而佛陀也以手轻轻地抚摸比丘。顿时,比丘身心安稳、全身舒畅,一切苦痛顿时化为清凉。佛陀这时对比丘说:“你出家至今甚为放逸,不知勤求出离生死、解脱烦恼,所以才会身染疾苦,希望你从今天起,要精进用功。”比丘听后,便至诚地向佛陀顶礼忏悔:“佛啊!承蒙您的探望与庇佑,如果不是佛光普耀、慈悲摄受,恐怕弟子早已身亡,轮回六道了。弟子从今日起,一定会发大心,上求佛道、普度群迷。”比丘真心忏悔并且精勤办道,后来即得证阿罗汉果。

佛陀不畏劳苦、不避污秽的行为感动了比丘,让他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向佛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敦促他修成正果。

佛法大乘菩萨道的精神,就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有所作为,处处牺牲自我,成就他人,应如是布施,应万缘放下,利益他人的身心。这才是生命的最高道德,也是宗教最闪耀的情怀,是世间最美丽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