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工匠精神
55769700000003

第3章 工作即修行,为自己的劳动成果骄傲

具备工匠精神的人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将事业与兴趣挂钩。“干一行爱一行”对他们而言绝非口号,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工匠的敬业意识源于对事业的激情。因为热爱,所以愿意刻苦钻研;因为自豪,所以不为各种诱惑所动摇。他们只会为自己学艺不精而知耻后勇,不会否定自己工作的价值。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总是坚信自己的工作对他人对社会有很多益处,为此,他们会忘却工作的辛苦,在忙碌中保持一颗快乐的心。

工作习惯会深刻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大家总以为工匠在忍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艰难困苦。恰恰相反,工匠能在工作中找到许多乐趣,发现每一项工作中特有的闪光点。热爱事业的工匠,永远把自己当成工作的主人。

赚钱是手段,升值才是目的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倶欲者也。”意思是发家致富是人的天性,是不用刻意灌输就会产生的本能。

他还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意即想要快速致富,务农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经商。虽然古代的手工业与现代的轻重工业完全不是一回事,但这条法则今天依然成立。

所以,你打算从事什么行业来发家致富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许多朋友来说并不好回答。

古代有三百六十行的说法,现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复杂得多,行业类型也大大扩展。特别是某些行业发展成熟后,会衍生出许多细分的子行业。当然,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也会随着需求的降低而消失。无论怎样,整个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行业共同构成的。各个行业的有序发展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尽管每个行业都有对应的社会需求,但有的社会需求量大而且缺乏弹性,有的社会需求量小却比较固定。这就使得不同行业的工作收入水平参差不齐。

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没有人不想从事工作悠闲、待遇丰厚、前途无量的行业,当然,世界上不存在这种梦幻般的行业。通常而言,收入高的行业往往也压力大,前途好的行业总是岗位少。这就决定了只有少数人能得到令人羡慕的工作,绝大多数人只能从事次一等甚至条件更差的工作。你能否挤进眼下最赚钱的行业,取决于能否跨过各种各样的门槛。无数劳动者在经过激烈竞争后,最终会找到比较适合自己的位置。

这个世界上的理想工作并不多,很多工作并不能让从业者大富大贵。但作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在为社会服务,满足某种社会需求,奉献社会,然后获取社会的回报,维持自己的生存发展。这是工作的第一重意义。

通过工作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学会更多的知识技能,从而对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就这样,以自己为圆心,不断扩宽人生的边界,融入五彩缤纷的广阔世界,平安而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是工作的第二重意义。

换句话说,不要把目光定位于比周围的人赚更多的钱,要放宽视野来看待生活。赚钱只是谋生的手段,从工作中实现自我升值,从而更加聪明而勇敢地经营好自己的人生,才是工作的最终目的。

当某个人觉得工作让自己不幸福的时候,十有八九是他把工作的目的理解得太狭窄了。我们常把功利心与进取心混为一谈。其实两者区别很大。功利心是一切向钱看,而进取心是一切向前看。前者追求的是金钱财富,后者追求的是自我升华。

古代思想家商鞅指出,“生则计利,死则虑名”是人们的天性,即人活着时会计算怎样从社会中得到更多的利益,还希望死后能留下一个好名声被后人铭记。说来说去,无非是要在短暂的人生中创造更多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在亿万人中能在历史上留下声名的很少,能被时人所熟知的同样不会很多。假如只是片面地把极少数名人、伟人当成唯一的成功标准,我们就会很痛苦,很焦虑。更重要的是,这很可能让你迷失真正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向。

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可能长成参天大树,也可能长成小巧灌木。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要遵循自己的成长规律,活出自己的样子。

进取心让你努力由弱变强,以长远的目光做踏实的事业。功利心则不然,会让你被短期的利益蒙蔽双眼,在不知不觉中做出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蠢行。因此,我们应该更新自己的观念一工作不仅是赚钱的工具,更是让你升值的重要途径。

在工作中,你能接触到无数专业知识,从而了解到自己从事的行业作为社会的一条“经脉”是怎样运转的。你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然后学会怎样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保持足够的人际关系交往,是避免落后于社会形势的主要办法。当你在退休后回首往事时就会发现,自己身上的许多习惯是在工作中形成的,许多本领也是在工作中练就的。更重要的是,你那时的财富与地位都是数十年辛勤劳动积攒起来的。

对比一下尚未踏入社会的自己,你会发现自己在各方面都强大了许多。这些收益与经济收入一样,都是工作带来的。

那些认真对待工作,把工作当成一场生活修行的人,最终可以吃到更多工作带来的“红利”。而那些满脑子想着一夜暴富而不踏实工作的人,与虚度光阴也就只差一层窗户纸。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借助工作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浑浑噩噩一辈子都在原地踏步。同样拥有几十年光阴,不断升值与原地踏步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最终,原地踏步者甚至无法像流星那样释放出匆匆一闪的光芒。而不断追求自我升值的人,虽然不一定能成为各行业的佼佼者,但终其一生都在享受成长的快乐与自豪感。

爰上工作,生活更有乐趣

创造福尔摩斯这个经典角色的作家阿瑟·柯南·道尔,曾经写下这样一句话一“人类是渺小的,工作才是一切。”

这句颇带工作狂色彩的话,对于工匠来说恰如其分。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热爱工作,而前者把工作当成生活的包袱。

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这个课题争论了几千年都还没有定论。但我们反过来看就会发现,在工作上不如意的人往往也处理不好亲情、友情、爱情的关系,让家庭生活只剩下迷惘、争吵与沮丧。这样的人肯定过得不幸福。

不是所有的人都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但相对而言,热爱工作的人基本上都能比讨厌工作的人获得更高的成就。因为人会为自己所钟爱的事物投入超乎想象的力量。

工匠可能是世界上最热爱自己工作的人群之一:他们乐于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化为巧夺天工的作品;他们相信自己的工作对大家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是一项了不起的事业,而从事这项工作的自己应该高昂着头大步向前。

正是由于怀着对工作的满腔热爱,工匠才能以超乎寻常的激情与毅力来挑战各种复杂而烦琐的任务,铸就那不因岁月流逝而失色的业内传奇。

一位热爱工作的工匠,究竟能活出什么样的夺目光彩呢?有“中国南车技能专家”美称的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宁允展,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宁允展初中毕业后,考上了铁路技校。在中国的社会主流观念中,技校的地位远不如大学。但出身工匠家庭的宁允展热爱技术工人的工作,对自己的未来也有着清晰的规划。事实证明,他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也走出了一片天地。

刚开始,宁允展只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车辆钳工,但他爱岗敬业,不仅刻苦钻研钳工技能,还自学了焊工、电工的本领。这使得他很快成了中国南车集团有名的高速列车转向架生产的“多面手”。

宁允展不仅始终坚持认真严谨的工作原则,还经常突破常规,琢磨更好的技术方法。这两种典型的工匠品格,为他后来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6年,南车集团引进日本的列车转向架研磨技术,需要挑选一名技术工人学习。一直对工作热情满满的宁允展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位学习380A型列车转向架研磨技术的中国人。经过刻苦钻研,宁允展很快就掌握了这门要求极为苛刻的技术,连日本专家都不禁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经过这次培训,宁允展成了南车集团的高铁研磨第一把手(实际上也是全中国在这个领域的第一工匠)。没多久,他当上了班长。但他很快又向领导请求解除班长职务,因为宁允展对管理不感兴趣,希望继续做自己最擅长的技术活。这个看起来有点冒傻气的决定,恰恰反映出宁允展对技术的热爱。

大家都知道,技术岗位与管理岗位的要求差别很大,管理才能与技术才能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一个人在管理上投入的精力越多,在技术上能花费的时间就越少。

宁允展的志向是在技术领域成为专家中的专家,所以为了能一心一意搞好技术放弃了升职的机会。这种把兴趣爱好放在名利之前的做法,也是工匠精神的一大特征,其中的动机无非是对工匠岗位割舍不掉的热爱。

尽管放弃了管理岗位,但宁允展没有放弃更高的事业追求。只不过,他追求的不是职位步步高升,而是在技术创新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铁列车是一款技术含量极高的产品,零部件维修工作也对技术工人们提出很高的要求。比如,转向架检修加工部位就非常容易出现损伤,这种加工件的价格超过万元,修复精度要求高、难度大,每次损伤都会给集团带来不少维修成本。这是全行业公认的技术难题。

没有成熟技术可借鉴,也没有同行先例供参考。但酷爱钻研业务技能的宁允展绞尽脑汁创造了一套独特的“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这项新方法能让加工件的最高修复精度达到0.01毫米,实现有效还原。

因为新工艺的技术含量很高,所以中国南车集团将宁允展发明的新工艺评定为集团级别的“绝招绝技”。

除此之外,宁允展还利用业余时间琢磨出了“折断丝攻、螺栓的堆焊取出”操作法。这种操作方法适用于一切具有螺纹孔的产品,很快成为高铁行业公认的必备技术。

由于多次解决公司的生产制造攻关课题,宁允展被南车集团视为提高产品质量的大师级人物。

更难得可贵的是,宁允展不仅自己不断学习,还把研究出来的新技术教授给广大同事。他多年来培训的技术工人中,有1人成为高级技师,2人成为技师,5人成为高级工,2人成为中级工。这些工匠都成长为南车集团生产一线的骨干。

正是凭借这些出色的成就,宁允展被《大国工匠》节目制作组选为大国工匠的代表之一。

从宁允展的故事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他对工作的热爱,也不难体会到他对生活的激情。

人如果想过得幸福,就需要拿出一种饱满的精神劲来处理工作与生活。那些厌倦工作的人,往往精神萎靡不振,从而事事不顺,这种不顺又反过来让他们进一步精神不振。当一个人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时,他一定会像工匠一样斗志满满地挑战困难,勇攀高峰。

怎样才能让生活充满乐趣呢?最起码,你先得爱上自己的工作,真心诚意地往自己从事的行业中投入热情。

虽然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但你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时间与精力几乎占了整个非睡眠时间的一半以上。从这个角度说,你在这一大半时间内的精神状态,决定着你一整天的幸福感多少。

热爱工作的人往往比较幸福。因为他们在一天中最多的上班时间内保持着激情,而在更轻松的下班时间里可以心无挂碍地休闲娱乐。他们不担心自己的未来,也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能通过何种途径得到。故而不会为个人前途而胡思乱想,有更多的心力去品味生活的乐趣。

工作是一场关于人生的修行,它不仅会为你提供经济来源,教会你种种立身之技,还考验着你对生活的态度。那些身怀工匠精神的人,在这场修行中会活出真正的自我,最终变成自己曾经仰慕的样子。

爱上工作吧!你会发现生活比以前更有趣了。

告别“上班奴”心态

广大上班族每天一睁眼就觉得“累”,很不情愿地爬起来走向工作岗位。互联网上曾经流行一种“咆哮体”,各种业内人士编写这种网络恶搞文体来抒发本职工作中令人心烦意乱的点点滴滴。尽管不同行业的“咆哮”内容千差万别,却殊途同归地存在着“上班奴”心态。

“上班奴”一词最先出现在畅销书作家陆琪2010年的作品《上班奴》中。书中提到了25种“上班奴”特征,说的都是上班族普遍存在的消极心理。

简单说,“上班奴”就是那些觉得事业不顺利、生活很痛苦的上班族。他们基本上不喜欢目前从事的工作,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与职业规划,对未来充满了迷茫。把自己看作是工作的奴隶,觉得自己的人生被工作束缚是“上班奴”的本质特征。于是,“上班奴”一方面对工作充满了厌倦,另一方面又无法真正摆脱工作。进退维谷,两面煎熬,从而陷入更大的痛苦。

毫无疑问,“上班奴”心态与我们推崇的工匠精神不合,甚至背道而驰。

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监工。当你对工作充满兴趣时,热爱之情会驱使你主动为之尽心尽力,甚至掏心掏肺。

《大国工匠》专题片是能工巧匠真实的生活写照。高凤林、孟剑锋、顾秋亮、胡双钱、张东伟、周东红、宁允展、管延安八位从事不同行业的大国工匠,各有自己的一手绝活,但他们无一例外地热爱自己的工作,丝毫没有“上班奴”那种成天唉声叹气、要死不活的萎靡怠惰之心。

不妨来做几组对比,看看“上班奴”心态与工匠精神之间有哪些鸿沟:

第一项:对工作与命运的认识

工匠认为做好工作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不计较起点高低,只是执着地凭实力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上班奴”觉得自己再努力也不过是替别人做嫁衣。

第二项:对能力与机遇的认识

工匠信奉实力至上原则,以提升自身能力为增值方向,认为没有能力就无从把握好随时可能出现的机遇。“上班奴”则不然,总觉得别人的成功只不过是靠着机遇好(比如有后台、有背景、有“狗屎运”),自己只是缺少机会,而不去正视个人综合素质上的短板。

第三项:对“说”与“做”的认识

工匠大多是技术出身,会养成多做少说的习惯。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不善于“说”就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价值,这算是工匠的一个短板,但技术领域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业绩来不得半点花架子,会做比会说更为根本。“上班奴”则走向了反面的极端,推崇“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夸得好”的小聪明。

第四项:对现实与理想的认识

工匠的人生大多比较纯粹,兴趣爱好与本职工作基本重合,不会产生“每天为忙而忙,与当初的理想越来越远”的焦虑。所以他们可以专注地朝着自己真正的理想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上班奴”心态的诞生根源恰恰在于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他们最初的梦想要么是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要么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完成的高难度任务。“上班奴”无法做到又不甘彻底割舍,内心撕扯成两半,是为痛苦之源。

第五项:对奉献与回报的认识

工匠往往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普遍有着为事业奉献一生的高远志向。他们自然也会计较利益回报问题,但除了金钱物质激励外,他们更在意的是荣誉感与成就感。投入一项伟大的事业,为之奋斗一生,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可,以及与之付出相称的回报,这是所有大国工匠的共有情怀。而“上班奴”最看不惯的就是工匠身上的这种奉献精神。“上班奴”骨子里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满脑子都想以投机取巧的办法博取更多的回报,而不思付出足够多的努力。

由此可见,一个抱有“上班奴”心态的人,根本不可能理解工匠精神的意义,也不屑于去学习其优秀品质。总之,想要真正理解借鉴工匠精神,克服“上班奴”心态是必要的前提。

每一份工作都存在闪光点

每个行业千差万别,劳动强度与待遇不同,对人才的要求各异。客观上存在普罗大众眼中的“好工作”与“坏工作”。但是,每一种工作都存在自己的闪光点。只有真正热爱本行的人,才能发现这些闪光点,从中获得更多乐趣与感悟。

想要真正学好工匠精神,不能寄望于看几篇社评或听几次讲座。最关键的是,你应该像大国工匠们那样真正发现本职工作中的闪光点,从而明白自己的汗水与心血对社会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尊重自己的劳动,才能对工作抱有虔诚之心,才能用实际行动改变生活。

我国早已成为“世界工厂”,但我国消费者自己却还抱着“中国货便宜,外国货好用”的陈旧观念。特别是日本电饭煲,在一些人的朋友圈里都说比国产电饭煲煮出的米更香。

这在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女士看来,简直是“中国制造”的耻辱。于是她给格力集团的工程师们分配了一个新任务一研制出煮饭比日本产品更好吃的电饭煲。

2016年3月8日,格力集团在北京举办了“董明珠自媒体上线暨格力大松高端电饭煲万人体验行动”新闻发布会。这次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试吃”。

工作人员在一个个白色四格的小餐盘中盛上了四勺白米饭,分别标注为A、B、C、D。四勺饭分别由格力大松电饭煲与另外三类中国游客热购的外国电饭煲煮出。董明珠邀请现场的嘉宾、记者进行盲测试吃,在不知道哪勺饭出自哪个电饭煲的前提下,评选出其中最好的一勺。

为了确保公平,这些白饭出自同一批大米。此外,格力大松及另外三款外国电饭煲采用了相同的加热方式、IH段数、容量、米量以及水量。也就是说,最后决定米饭味道优劣的是电饭煲技术。

现场58人试吃后,用舞台两侧的二维码进行扫描投票。A锅的米饭得了8票,占比13.8%;B锅的米饭得了14票,占比24.1%;C锅的米饭得了5票,占比8.6%;D锅的米饭得了31票,大约占比53.4%。高票胜出的D米饭正是由格力集团新推出的格力大松电饭煲煮出的。

事实证明,在没有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下,中国消费者更喜欢国产电饭煲煮出来的米饭。传说中能把饭煮得更好吃的日本电饭煲,并没有通过盲测。

有趣的是,研发小米手机的小米公司,也在2016年3月底推出了生态链品牌“米家”的首款产品——米家电饭煲。米家电饭煲也和格力大松以及日本的电饭煲一样,采用国内尚不普及的IH加热模式。雷军在新闻发布会声称:“想做更好的电饭煲,然后卖到日本去。”没想到,日本一家电视台居然也为此组织了一次街头小调查。

这家日本电视台在中国街头请过路的行人试吃米家电饭煲与日本电饭煲煮出来的饭,也是采用盲测的方式。尽管这次街头盲吃测试仅有十人参与,但其中有六个人认为米家电饭煲煮出来的饭更香。

由此可见,日本电饭煲煮出来的饭更好吃的说法有所夸大,主要是因为国产的IH电饭煲品牌比较少(但IH电饭煲已经占了中国40%的市场份额)。而现在,格力大松与米家两款国产IH电饭煲在盲吃测试中的表现证明了国货的实力。

董明珠策划这场特殊的试吃大会,源于2015年3月份时媒体报道国人掀起到日本抢购电饭煲的热潮。当时正值全国两会召开,记者们在路上围住全国人大代表董明珠追问:“为什么中国人争着去日本买电饭煲?”董明珠当时的回答是:“因为国人不自信。”事后她说:“我特别生气,也很悲哀,中国人没理由连个电饭煲都做不好。”

“好空调,格力造”是脍炙人口的广告语,这短短一句话体现出格力集团上下信奉的工匠精神。

试吃大会是在董明珠被记者追问的第二年进行的,但格力生活电器研究院开始研制IH电饭煲的时间更早。媒体报道让格力的工程师们大受刺激,憋着一股劲要研制出超过日本产品的国货。

工匠崇尚用实力说话。强烈的工匠自尊心只是初始动力,决定实力的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钻研精神。

格力电器工程师孔进喜入职格力集团的四年中,与另外三位研究生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这个小组在四年里只做了一件事——不停地煮饭。每天用电饭煲煮不同的米,试验不同的水量,以便找出改进口感的办法。三年时间,研究小组用掉了4.5吨20多种不同品牌的大米。

这个四人小组只是格力电饭煲研发团队数百人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支。通过几百名研究人员的努力,格力电饭煲从内到外的每个技术细节都经历了成百上千次的实验。在研制过程中,光是模具费用就耗费了几百万元,这还不包括团队组建与实验设备之类的投入。

格力电器技术部的工作人员指出:“IH电饭煲的盒盖缝隙要减小0.1-0.2毫米,那么减少的缝隙会分摊到每一个零件上,有的外协厂整改速度不够快,跟不上我们对参数提出的统一优化要求,合格率会大大降低。”为此,格力集团不断更换合作厂商,为的只是造出经得起检验的“好产品”。

由此可见,若不是有格力集团工程师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与技术能力撑腰,董明珠也不会召开这次特殊的试吃大会,自信满满地为国货正名。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像电饭煲这样的家用电器并不是什么高精尖的东西。但具有工匠精神的产品研发人员依然以树立优秀民族品牌为宗旨,以超越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挑战广大消费者的成见。

董明珠说:“在生产的过程中,到成品的过程中,你的产品和你的生产过程都应该有那种工匠精神追求完美的精神。如果没有工匠精神,马桶盖事件就不能杜绝。只有具有了工匠精神,我觉得中国人去日本抢购马桶盖可能不会发生。”

格力工程师团队中的每个人分工不同,却能以同样的认真严谨态度为同一个目标服务。哪怕是看起来单调无比的煮饭实验,也用心尽力去好好完成。由此可见,真正的工匠不会轻视任何工作,只会把每一项工作的闪光点发挥到最大值。

再好的工作也有让人厌烦的困难,再平凡的工作也有让人欣慰的闪光点。一边感叹“工匠”们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卓越的成就,一边又觉得自己的工作没什么积极意义。这是最短视的想法。因为任何工作的闪光点,都是通过你力争上游的干劲而被点亮的。如果想让大家敬佩你的工作,就应该像工匠一样昂首挺胸,自信满满地勇往直前,让自己在任何方面都有一争高下的豪气。

误区:否定自己工作的意义

想要摆脱平庸吗?那就努力去工作吧!工作不仅能为你带来金钱与衣食,还能让你接触到世界的更多角落,助你获得荣誉与地位。唯有努力工作,才能激活你的潜力,让你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到了功成名就的时候,你回首往事,会为自己没有虚度光阴而欣慰,为自己不是碌碌无为而自豪……

想必不少人会对这些话不以为然。因为,大多数人觉得工作比生活更枯燥,除了累就是烦,看不到什么光明的前景,也感受不到大众的尊敬。说来说去,无非是觉得自己的工作只是为了混饭吃,对社会没有什么意义,可有可无。

为什么今天的人普遍缺乏“工匠精神”?因为我们太喜欢否定自己工作的意义,根本没法像工匠那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由衷的骄傲。

有些人喜欢否定自己工作的意义,未必是那份工作真的有多么不堪,更多时候是攀比心在作怪。

一个年薪10万的人,看到身边有人达到年薪20万时,就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别人好。殊不知,年薪20万的人压力更大,实际工作量可能是前者的三倍。不同类型的工作在内容与待遇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怎样看待这种差异,对自己的工作与人生做出中肯的评价,又是另一回事了。

其实,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不会因此怠慢所谓的“不好的工作”。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是社会的零件,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存在意义。无论在哪个层次的岗位,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是对社会的极大贡献。况且,有为才有位,不热爱自己的岗位,不肯在平凡之处奋发有为,你根本不可能脱颖而出。

有上进心自然是件好事,但把攀比心错当成上进心就不是好事了。上进心是健康的竞争意识,不断向优秀的人看齐,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准。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否定自己努力的意义。

如果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工匠精神,“爱岗敬业”四个字也许最恰如其分。

有人把工作定义为“事业”。把工作看作是事业的人会像古代石匠一锤一凿地刻出龙门石窟那样,虔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内容。

谁都不会把一件自己尊敬不起来的工作当成事业来做。人只会为自己真心肯定的事物呕心沥血。正如工匠不屑于做自己讨厌的东西,心中只有那些想起来就会激动不已的伟大作品。因为虔诚,所以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全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劳动成果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因此,无论怎样定义工作,最关键的还是“爱”和“敬”两个字。

热爱是一种令人意气风发的热情绪,能让你不断鼓足勇气,面对一切困难。恭敬则是一种令人踏实沉稳的冷情绪,能让你不敢以敷衍马虎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工作。这一热一冷两种情绪融合在一起,足以释放出超乎我们自己预想的精神力量。伟大的工匠之所以能兼具冰山一般的冷静与火山一般的热情,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对工作与事业又敬又爱。他们坚信自己在铸就辉煌,也不允许自己半途而废。从平凡的岗位起步,不断精进,一路前行,百折不挠,务求让自己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其实,爱岗敬业表面上是把感情倾注在工作上,其实换个角度看,你敬爱的不只是自己投入心血的事业,更是那个对生活充满干劲的自己。

练习:你的工作习惯对生活有哪些影响

“职业病”不是病,但发作起来有时会让人忍俊不禁。隔行如隔山,有些事在同行眼中再正常不过了,但在其他人眼中看起来却非常有趣。比如,有位警官与一群法医聚餐时,发现法医们把吃剩的鸡骨头拼起来,还煞有介事地分析这只烤鸡的“尸检结果”……因职业形成的特殊趣味,就是人们常说的“职业病”。

说白了,“职业病”就是工作习惯延伸到了工作外,从而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现象。每一种工作都有自己的特点。当一个人长时间从事某种职业时,会不可避免地养成相对固定的工作习惯。积极的工作习惯会让你的身心成长,逐步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而消极的工作习惯则可能让你陷入误区,日子越过越吃力。

在工作过程中,工匠最忌讳八种不良风气:

(1)怠慢一敷衍了事,缺乏责任心好;

(2)心散一精力过于分散,逐二兔者不得其一;

(3)粗疏一凡事马马虎虎,只要差不多就行;

(4)犹疑一不能坚定目标,经常半途而废;

(5)厌学一不爱学习,不爱动脑;

(6)浮躁——不肯做见效慢的必要工作,总想一炮走红;

(7)懒惰一所有工作的公敌,让人一事无成的罪魁祸首;

(8)无信一不把信用当回事,不遵守约定。

任何有头脑的老板都不会喜欢这样的员工,任何有头脑的客户都不会喜欢这样的专业人士,任何有头脑的合作方都会果断解除与这种人的合作关系以避免无谓的风险。显然,这些坏习惯会让你在工作上一事无成。

英国心理学博士杰里米·迪安曾在其著作《习惯:改变命运的关键力量》中指出,有些简单的习惯大约三周之内就能养成,另一些习惯却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真正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幸的是,坏习惯基本属于前者,而好习惯几乎都属于后者。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花更多力气去培养好习惯,只是大多数人会半途而废,最终任由一到数种坏习惯主宰自己的人生。

再伟大的工匠也不是天生的圣贤,他们同样可能存在上述的不足。但不同于大部分人的懈怠,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会不惜代价克服自身的缺点,把自己从生铁锻造成好钢。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V工区航修队班长管延安,是《大国工匠》专题片的主人公之一。他有幸参与了港珠澳大桥这个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通道的修建工作。

港珠澳大桥最核心的岛隧工程只允许一毫米以内的误差。这是世界上第一条海底深埋沉管隧道,不容忍任何失误,只有最顶尖的工匠才能完成标准如此苛刻的超级工程。管延安也曾在这座桥上栽了跟头。

2013年,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项目向全国招募钳工。在青岛航修厂任职的管延安闻讯后报名参加,被分配到链接两个人工岛的5664米海底沉管隧道工作,主要负责海底沉管二次舾装、管内电气管线、压载水系统等设备拆装维护及船机设备维修保养等事务。他信心满满地挑战这个世界级难题,结果一出手就碰了壁。

航修队负责把上千条各式各样的管线从沉管里接通到“津安3”指挥舱控制中心,每条线路必须精确地接到位,否则控制中心就无法精准地控制沉管对接。

刚开始,管延安以为工作内容没什么新鲜的,思想有些松懈。结果在第一节沉管的二次舾装作业中,一个刚安装好的新蝶阀发生渗漏现象。事后,管延安认真吸取了教训,无论是新蝶阀还是重复利用的蝶阀,都坚持逐个进行不少于30分钟的试压检查。就这样,他与航修队的同事们小心谨慎地奋战了三个多月,顺利地将第一节沉管安装完毕。

由于之前的教训,管延安对工作的要求更加严格了。与他同班组的工匠们说:“管师傅上个螺丝都要检查三遍。”而管延安对其他同事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再检查一遍”。

这种严谨的作风使得接下来的23节沉管作业得以顺利完成。然而,再认真的人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在第15节沉管的第三次浮运安装期间,管内压载水系统突然出现故障。航修队只能忍受着闷湿狭窄的环境,进入半浮在海中的沉管内进行维修工作。

好在管延安他们每次沉放一节沉管前都要进行至少三次维修演练,所以这次故障只用了不到三个小时就顺利排除了。

管延安早年因反思失误而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完工后至少检查三遍。此外,他还在《修理日志》上详细记录自己维修过的每一台机器与零件的情况,还配有图解。每次故障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是怎样解决掉的,他都会一个细节都不漏地记下来。从业至今,管延安已经整理了四大本厚厚的“图解维修档案”。

敬业、好学、严谨、负责,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这些好习惯让只有初中文化的管延安师傅成为我国首屈一指的深海钳工,先后获得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劳务之星”与“明星员工”的光荣称号。此外,他还乐于将自己的经验教训与同事们积极分享,以实际行动将工匠精神传承给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中国技术工人。

管延安刚开始学艺的时候粗枝大叶,后来却养成了“再检查一遍”的好习惯。这种好习惯让他掌握了过硬的钳工技术。但他又一度自恃手艺高超而低估了岛隧工程建设的难度。由此可见,普通人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大国工匠同样可能存在。但是,普通人在意识到问题后并不会认真去改正,大国工匠则不然。他们会痛定思痛,重新塑造好习惯,把下一次犯错的可能性减少到无限接近零的水平。

从思想松懈到“上个螺丝都要检查三遍”,管延安勇于反思的做法令人敬佩,这种积极的工作习惯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工匠而言,积极的工作习惯主要有八点:

(1)负责一用心对待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

(2)专注一做事时全神贯注,坚定不移地执行目标;

(3)精确一丁是丁,卯是卯,杜绝“差不多”主义;

(4)坚定一无论失败多少次都继续尝试,直到突破瓶颈为止;

(5)好学一善于接受新事物,对新知识如饥似渴;

(6)踏实一不图侥幸,不心浮气躁,步步为营;

(7)勤劳一肯吃苦,不怕累,为事业而艰苦奋斗;

(8)守约一诚信如同日月可鉴,以契约精神为重。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优良品质并不是工匠独有的,只是在工匠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具有上述几种好习惯的人往往处世做事更得体,竞争力也更强。

当你认真负责、言出必行的时候,上级、下属、同事、同行、客户必定会给予你更多的信任。勤劳能提升你的完工率,精确能降低你的失误率,好学可以开阔你的眼界,踏实可以让你经得起严峻考验,坚定不移的态度能让你比竞争对手走得更远。如此一来,你不仅能在工作上如鱼得水,在生活中也能广结善缘。前者会增加你的财富,后者会提升你的名望。

由此可见,我们保持这些好习惯,等于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若是能持之以恒,人生之路将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