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找借口找方法
5539000000023

第23章

用好木桶定律:补长个人能力上的“短板”

大学毕业后,白岩松来到《中国广播报》当记者。199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东方时空》,白岩松便跑去兼职做策划。制片人见他思维敏捷、语言犀利,便让他试试做主持人。

白岩松不是学播音出身,经常发音不准,读错字。当时,台里规定主持人念错一个字罚50元。有一个月,白岩松被罚光了工资,还倒欠几十块钱。

为了过普通话的难关,白岩松从字典里将一些生僻的字和多音字挑出来,注上拼音,嘴里含一颗石头,练习绕口令……白岩松终于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在栏目组站稳了脚跟。两年后,他获得了“金话筒”奖。也就是这一年,白岩松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

劣势决定优势,机敏和语言犀利是白岩松的优势,可普通话不达标则严重影响表达效果,影响他能否在央视立稳脚跟。于是,白岩松刻苦练习普通话,把短补长,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央视的一张名嘴。

能力和努力是决定命运的两把钥匙。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提高水桶的整体容量,不是去加长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要下工夫补长最短的木板。补长了短板,才能胜任更多的角色。

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时,有些人从没察觉到,有些人虽然有所察觉,却听之任之, 于是,他们永远只能在原地踏步或每况愈下。

一个人想要保持竞争的优势就要看他是否能突破薄弱环节,就要看能否拉长自己的能力短板。

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即将结束时,李阳已是13门功课不及格,他觉得很丢人,告诉自己必须从灰色的生活中突围出来!他选择了英语作为突破口,发誓要通过4个月后的国家英语四级考试。

这时的李阳,也像别人一样,开始大量做题。很偶然的一次,李阳发现,在大声朗读英语时,注意力会变得很集中。但因为很腼腆,加上口语差,李阳不敢在同学面前开口讲英语。为了克服这个毛病,李阳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召集了很多同学听他演讲,虽然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说了什么,但他还是坚持演讲完。

从此他就天天跑到校园的空旷处去大喊英语,直到历届四级考试题脱口而出。十几天后,李阳来到英语角,别人很惊奇地说:“李阳,你的英语听上去好多了。”一语惊醒梦中人!李阳想:这样大喊大叫也许是学英语的一个好方法。为了防止自己半途而废,李阳约了他们班学习最刻苦的一个同学每天中午一起去喊英语。在兰州大学的烈士亭,李阳和他的同学顶着凛冽的寒风,从1987年冬一直喊到1988年春。4个月的时间里,李阳复述了10多本英文原版书,背熟了大量四级考题。每天,李阳的口袋里装满了抄着各种英语句子的纸条,一有空就掏出来念叨一番,从宿舍到教室,从教室到食堂,李阳的嘴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4个月下来,李阳的舌头不再僵硬,耳朵不再失灵,反应不再迟钝。在当年的英语四级考试中,李阳只用50分钟,就答完了试卷,成绩高居全校第二名。

一个考试总不及格的李阳突然成为一个英语高手,这一消息轰动了兰州大学。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自己的弱点和薄弱的地方,但有时候总是希望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不要暴露这些弱点。

李阳常说:“我不是天才。没有天才,天才只是我们肉眼看到的1/9的冰山之尖,而那8/9是泡在海水中的默默奋斗,是挑战,是征服,是疯狂投入!我现在比你们强,只是我比你们更疯狂!”李阳是聪明的,他大胆地突破自己的弱点。他也是成功的,最终脱颖而出,李阳疯狂英语风靡全国。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需要多种综合能力的,只有能力均衡地发展,职业生涯才能尽可能地延长,才能避免被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被淘汰。

年轻的彼得·詹宁斯是美国ABC晚间新闻主播,他虽然连大学都没有毕业,但是却把事业作为他的教育课堂。因此当他做了三年主播后,觉得因采访能力的不足而不能做一名出色的记者时,毅然决定辞去人人艳羡的主播职位,决定到新闻第一线去磨炼,干起记者的工作。他在美国国内报道了许多不同方面的新闻,并且成为美国电视网第一个常驻中东的特派员,后来他搬到伦敦,成为欧洲地区的特派员。经过这些历练后,他重又回到ABC主播台的位置。此时,他已由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成长为一名成熟稳健、广受欢迎的记者。

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成长为一名成熟稳健、广受欢迎的记者,彼得在一个个岗位锻炼,把一块块短板拉长。

要补长自己的能力短板,首先要突破自己的心理禁锢,彻底放下面子,然后把差距缩小,缺哪块补哪块。当劣势变成优势以后,你自然有更大的能量工作。

告别“鸵鸟族”:勇敢突破职业瓶颈

有一位勤劳的伐木工人,被指派砍伐100棵树。接受任务以后,他毫不拖延地投入到了工作当中,每天工作10个小时。可是渐渐的,他发觉自己砍伐的数量在一天天减少。他开始想,一定是自己工作的时间还不够长,于是除了睡觉和吃饭以外,其余的时间他都用来伐树,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但他每天砍伐的数量反而有减无增,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

一天,他把这个困惑告诉了主管,主管看了看他,再看了看他手中的斧头,若有所悟地说:“你是否每天都用这把斧头伐树呢?”工人认真地说:“当然了,没有它我可什么也干不了。”主管接着问道:“那你有没有磨利这把斧头呢?”工人的回答是:“我每天勤奋工作,伐树的时间都不够用,哪有时间去干别的?”

每个员工都是那位伐木工人,那把斧子就是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每天吃老本,工作只会越来越吃力。随着岁月的流逝,每个人赖以生存的知识、技能也一样会折旧。在风云变幻的职场中,脚步迟缓的人很快就会被甩到后面。

遇到危险时,鸵鸟便会把头埋入草堆里,以为自己看不见就是安全的。事实上鸵鸟的两条腿很长,奔跑得很快,遇到危险的时候,其奔跑速度足以摆脱敌人的攻击,如果不是把头埋藏在草堆里坐以待毙的话,是足可躲避猛兽攻击的。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种消极的心态称之为“鸵鸟心态”。

鸵鸟心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也是一种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有鸵鸟心态的人,不敢面对现实,不敢担当责任,平常大言不惭,遇到事情来临就畏缩不前了。

很多员工都像伐木工人抱有鸵鸟心态,对自己的短板视而不见,时间长了就成了职业瓶颈,严重制约发展。

维伟大学毕业已经十几年,在此期间,曾先后在几家大型企业工作过,由于他的工作能力较为突出,大学毕业之后职位不断得到提升,从人力资源部小职员升到主管,然后再升到部门经理,29岁时升到高级经理。目前维伟已经35岁,在近6年时间内,他便一直在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的位子上没有挪过窝,当然薪水也在原地踏步。

维伟本来想考研究生,但现在感叹自己脑子比以前笨了。

在30~40岁期间,职场上普遍存在令人尴尬的瓶颈期。美国职业专家指出,现代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所以高薪者若不吸收新的知识,无需五年就会变成低薪,不断地吐故纳新才是最佳的工作保障。

正视职业瓶颈,采取学习、培训等其他措施进行弥补,才能在职场游刃有余。而鸵鸟心态的人,危机四伏。

甲和乙住在同一村子,他们都很聪明,可由于出身贫穷,初中还没毕业就都辍学打工去了。由于他们能吃苦,不久,他俩就在一个制陶厂找到了工作,但待遇不算好,做的也是最粗最累的活儿。

没过多久,甲对乙说:他想继续学习,报了夜校想学一点工商管理的知识。乙并没有表示什么,只是点了头笑了笑,这其中多少有不屑的成分。但从那天开始,甲开始一边学习工厂的技术,一边读夜校学习工商管理知识。没过多久,工厂就因为一名技术人员的偷窃行为而把他开除了,当车间主任苦于找不到替代的相关人员时,甲及时向班长做了毛遂自荐。很自然地,得到了他想要的那份工作。

成为技术工人之后,甲感觉自己已经找到改变前途的机会,工作更加卖力,学习也更加刻苦了。他通过所学的知识经常向自己的车间主任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一切老板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在这家工厂工作的第三年,甲的上司——车间主任从自己的位置上退休了,甲很顺利地爬到了车间主任的职位,而这时的乙还在干着最苦最累的工作。

乙虽然看着甲每天都在进步,但对自己的短处视而不见,不进步就是倒退。如果能够找到症结所在并突破,那么遇到的困难只是暂时的“玻璃顶”;若是无法找到提升的通道,“玻璃顶”就会变成“水泥顶”从而封死了自己的出路。

职场人士的学习必须以积极主动为主,因为它有别于学校学生的学习:缺少充裕的时间和心无杂念的专注,以及专职的传授人员。要想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胜出,就必须从工作中吸取经验,探寻智慧的启发以及有助于提升效率的资讯。

当瓶颈出现之后,首要任务是了解瓶颈产生的原因。首先得从自身寻找原因,由于自身的不足而产生瓶颈的情形并不少见。不管自己在大学学的是什么专业,岗位越往上提升,对自身综合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如决策力、洞察力等方面需要再次提升一个档次。第二是公司造成的。不管是什么企业,分工比较清晰,人员比较稳定,职位上做到某个阶段之后,便自然而然无法再有突破了。如果因为自身原因造成自己面临职场瓶颈期,最主要的任务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有意识地进行充电。很多职场人士被公司的岗位设置牵着走,靠经验吃饭,最后就吃到“江郎才尽”。

瓶颈期的职场人士可以通过几种途径来进行突破。一是通过在工作中不断吸收与消化。很多有规模的公司都有自己的员工培训计划,企业培训的内容与工作紧密相关,所以争取成为企业的培训对象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当公司不能满足自己的培训要求时,也不要闲下来,可以到大学或者培训中心接受“再教育”。首选应是与工作密切相关的科目,还可以考虑一些热门的项目或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这类培训更多意义上被当做一种“补品”,在以后的职场中会增加你的“分量”。

坚持“三八法则”:持续学习,让自己的人力资源增值

一位哈佛毕业生非常高兴地奔出校门,他可能实在太兴奋了,对出租车司机说:“我是哈佛今年的毕业生!”

司机的一句话让这位毕业生大吃了一惊:“是吗?我是哈佛80届的毕业生。”

司机在这二十多年没有坚持学习升值自己,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社会来说,已经贬值到做司机了。身为一名员工,应该时刻记住这样一点:你每天都在和几百万个人竞争。所以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及学习新知识,努力去适应新环境,并且善于从变化中学到新本领,这样你才会与榜样员工更接近。否则,你将永远是一名普通的职员,你将永远跳不出命运安排给你的轨道。随着知识、技能的折旧越来越快,不通过学习、培训进行更新,适应性将越来越差,而老板又时刻把目光盯向那些掌握新技能、能为公司提高竞争力的人,不学习你将没有多大竞争能力。

1968年,张荣祥来到牵引电机公司的前身——张店电机厂参加工作。当时,具有初中学历的他也算是知识青年了。但实际工作起来,他这个知识青年却是个门外汉。他从头学起,系统学习了《钳工工艺》、《机械制图》等专业书籍,并跟着师傅苦练基本功。很快,锉刀、刮刀、榔头、凿子、大工件画线等他都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成为一名技术熟练的制造大修钳工。

随着产品不断更新,张荣祥感到初中文凭落伍了。他报考了市职工大学,于1987至1989年参加了高级工理论培训班,取得了高级钳工8级证书;他参加了工人技师理论培训班,取得技师任职资格证书;1998至1999年,他又取得高级技师证书,还担任了公司职工培训兼职教师。

对自己的学习,张荣祥总结说:当学徒工时,不明白就问,是好学;以后的工作中,遇到问题多与同行探讨,是勤学;而面对新知识、新技能,向刚进厂的大学生请教,是“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