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往事
5415300000010

第10章 让帝与惠陵(2)

墓道内的壁画,幅面宽大,色彩丰富,布局对称,青龙、白虎、朱雀、祥云这些象征帝王威严的图案给考古队注入了一针兴奋剂。因为壁画的内容和规模颇有帝王威仪,宪陵的发掘对研究唐朝帝陵具有重大意义,迄今为止,唐朝的皇帝陵墓还没有一座真正被打开过,人们都想知道,大唐的地宫究竟会是什么样子。

李宪墓墓道东壁正中所画的青龙图案,面向南方,奔腾在五彩祥云之上,乌黑的眼睛神采飞扬,张大的口中吐出鲜红的舌头,全身披满翠蓝色鳞片,脖颈上戴着彩带项饰,背脊两侧点缀红色描黑边朵状花纹,腹下及四个爪心都是金红色,真是色彩斑斓,威风八面。

与青龙相对的西壁上画着一只奔腾跳跃的猛虎,昂头翘尾,瞠目吐舌,通身黄白相间的条纹,使这只兽中之王与现实形象有所不同。可惜白虎头顶及身体的部分画面因长埋地下,被水浸泡而塌毁,为这幅六米长的艺术巨作留下了不能弥补的缺憾。

李宪墓壁画的惊人之处还不止于此。墓道内有一幅高大的仕女图,初见仕女图,大家都被惊呆了,没想到惠陵中有这么高大的壁画。虽然人物的下半身被埋在两米厚的淤土层下,但还是能看到她完整的上半身,由此可以推断壁画应该是很高的。如此高大的墓室壁画显示着墓室主人的高贵地位和身份。

羯鼓伴横笛

当考古队工作人员探测到第一个过洞时,在西侧的第一个壁龛里发现了两件不寻常的文物。第一件是一对陶鼓,当时它们被埋在淤土下。这一对陶鼓,体长35厘米~40厘米,鼓身束腰,线条精致,两边大,中间小,像喇叭一样张开。鼓身通体描绘了很漂亮的彩绘;金红色的底子上有白色的图案,红底于内,白披于外,似着了一件白色衣裳,考古学称为“白衣”;白衣之上又用橘红、白、黑、绿画出一朵朵美丽团花。鼓的两头原来绷有皮革鼓面,但是现在皮面已经腐朽,只剩下扣压皮面的铁箍在。以两个制作精美的陶鼓为随葬品,这在其他墓葬中是非常少见的。从它们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做工可以推断出,应是实用物品。经查证,这两个陶鼓叫做羯鼓。

众所周知,陕西人爱打鼓,著名导演张艺谋通过申奥宣传片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世界。如今全世界人都知道,陕西人爱打鼓。今天,在蒲城的大小村落里和庙会上,各种各样的腰鼓和大鼓,依然是乡里的老少爷们儿和姑娘媳妇展示才艺的最佳乐器。这种山野村夫的娱乐,看似难登大雅之堂,其实在一千多年前,打鼓曾经是流行在宫廷中的一项时尚娱乐项目。而它的流行和推广恰恰应该归功于唐玄宗李隆基。

《旧唐书·中玄宗本纪》记载:“(玄宗皇帝)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史界称他为音乐皇帝。他不但可以填词作曲,还特别擅长打羯鼓。玄宗擅长打羯鼓,这和他年轻时的经历有关,玄宗年轻时曾在潞州一带任职,打羯鼓成为他非常喜欢的娱乐活动。羯族源于小月支,曾附属于匈奴,魏晋时这一族人进入中原,定居在上党郡(今山西潞城),与汉人杂居。他们的文化、习俗、音乐和乐器,也随之传入中土。唐代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时代,外来文化在这里与本土文化相融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胡乐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李隆基回到长安做起了皇帝,便把这项手艺也带回了长安,因为是皇帝所好,羯鼓便很快在宫廷和贵族间盛行开来。唐玄宗当时是善打羯鼓的高手,他的羯鼓技艺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当时宫廷中有个名叫李龟年的乐师。他有两个兄弟,一个叫李彭年,一个叫李鹤年,二人都以才学名世。三兄弟中,鹤年写得一手好诗,善唱;彭年善舞,而龟年则善打羯鼓。有一次宫廷演奏结束后,玄宗问龟年:“卿打多少杖?”龟年回答:“臣打五千杖。”玄宗说:“你不如我,我可以一口气打完三个竖柜中存放的乐谱。”可见玄宗皇帝是当时打羯鼓的顶尖高手,连乐师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玄宗喜爱的羯鼓为什么会放在李宪的墓室里,这里面究竟隐含着什么深意?清理完壁龛后,堆放在陶鼓旁边的漆皮提醒了考古队,答案就在其中。

距李宪惠陵大概一千多米的地方有一座荒冢,这座立有大唐长公主碑的荒冢就是李宪的妹妹,代国长公主李华的陵墓。在这块墓碑上记载了李宪、李华兄妹在一次武则天的生日宴会上由大哥李宪领头编创歌舞为武则天祝寿的场景。这祖孙三代看似祥和,但是在大唐历史的映照下却显得格外脆弱,从玄武门事件到他们的奶奶武则天改唐为周,再到韦后杀夫弑君,这些泯灭亲情的事情都是为了争夺王权。这些尚未长大的孩子并不知道,多年以后,当他们面对王权争夺时,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

然而,历史的悲剧并没有重演。史书中记载,后来李隆基登上皇位后,记取了前朝宫廷流血争斗的惨痛教训,特别注意兄弟间的团结和感情,再加上对兄长让位之恩的感激,他便在兴庆宫修建了一座花萼相辉楼,意为兄弟间如同花和萼一样不可分离。又特地缝制了长枕大被,经常和兄弟们同床共眠。李氏兄弟五人个个精通音律,唐玄宗喜欢打鼓,他的哥哥李宪擅长吹横笛。兄弟俩是非常默契的搭档。于是玄宗经常召集弟兄,一起歌舞弹奏,增进兄弟间的感情。然而,就在这李隆基精心营造的和谐氛围中,却恰恰因为李宪的笛子掀起了一场危及兄弟感情的风波。

据说,有一次,唐玄宗李隆基将自己的几个兄弟召集到一起,和往常一样,在一张特大号的床上铺上大被长枕,兄弟五人都在床上同睡同饮。就在这次兄弟聚会时,李隆基的宠妃杨玉环喜欢上了精通音律、才艺颇佳的李宪。于是将宁王李宪吹的紫玉笛偷偷藏起拿走,于无人处独自吹弄,以诉衷肠。唐朝诗人张佑曾有诗“梨花静院无人见,闲把宁王玉笛吹”,说的就是这件事。

没过多久,李隆基就获悉了杨贵妃私藏宁王玉笛一事,不禁醋意大发,但是鉴于大哥让位之贤,李隆基并没有惊动李宪,而是迁怒于杨玉环,盛怒之下,把杨玉环赶回了娘家,后来在高力士的撮合下,杨玉环才得以回宫。

然而,李宪是敏感的。这一支笛子引起的风波,为李宪敲响了一记警钟,使他更加深居简出,远离朝纲和社稷了。

无论这个故事的可信度有多高,其中所反映的唐玄宗与李宪的兄弟深情是毋庸置疑的。

后来李宪因病而亡。李宪死后,玄宗十分怀念大哥。然而,阴阳两隔,丝竹只是昨日欢,容颜依稀在梦中。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自己最心爱的羯鼓陪葬于哥哥,羯鼓伴横笛,就好像自己陪伴在大哥身边,聊以慰藉。兄弟深情昭然可见。

当年这支横笛被放在漆盒里同羯鼓并排放在龛内。很多年过去了,笛子朽坏了,而羯鼓由于是陶制的,所以保存至今。

今天,在李宪的墓室里,人们还能从壁画上看到手握横笛的男子形象,这些印证了“让皇帝”喜爱吹笛的史实。

随葬的跪拜俑

发掘工作依然在继续,当墓道西侧的第二个壁龛打开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打开一条穿越时空的历史通道。拨开这些尘封了千年的泥土,一个个色彩夺目,神态安详的仕女俑惊现在人们眼前。这些仕女体态丰盈、面目俏丽,出土时服饰色彩清晰可辨。这一件件生动传神的作品裹挟着唐风唐韵,再现出一幅开元盛世的繁华盛景。不同寻常的是,这些陶俑是张队长从事考古工作近三十年来所见到过的最大的唐代陶俑。其中最高的竟然达到170厘米。

惊喜还不止于此。紧接着,六个壁龛里相继出土了马、骆驼、胡人、骑俑、跪拜俑共870件陶俑作品。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个匍匐在地的人物跪拜俑。此俑全长1米有余,高47厘米,头戴唐朝文官官帽——进贤冠。它面庞清秀丰满,神情谦恭,身穿红色大袖官袍,腰间束带,正五体投地地跪拜于地,双手合于面前,手中原本执有一枚笏板,因年久而朽坏,只留下双手合拢处的长方孔。在古代,赤足进见是一种礼貌、尊敬与真诚的表现。从官袍下,可以清晰看到跪拜俑的两只赤裸的脚底板轮廓,可见这位身穿红袍的文官是虔诚地光着脚跪拜主人的。

说到跪拜俑的来源,还要追溯至武则天时期。那时,在山西、河北的一些乡绅、财主墓葬中,出现了一种特殊造型的陶俑,它们身形矮小,身穿奴仆服装,匍匐在地,连头都不敢抬起,一副极为顺从谦卑的奴仆形象。那么在皇室,朝廷命官不也相当于皇家的奴仆吗?所以在中宗、睿宗和玄宗时期,一些大型的皇族墓葬里,很可能都有这种跪拜俑随葬。

然而迄今为止,出土的跪拜俑毕竟很少,像“让皇帝”陵中这样精工细做、如此大气的跪拜俑尚属首例,所以就显得尤为珍贵。

一千多年过去了,让皇帝惠陵地宫内的金银珠宝、珍稀物品虽被盗墓人抢掠一空,但墙壁上的巨幅图画和壁龛中的大批陶俑,以及散落于土层之下的精美羯鼓,都是岁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

如今,大唐盛世的光焰早已消失在时间的暗夜中,李宪墓里的巨幅壁画、陶俑和羯鼓如一线光亮,照见了那个盛世的一个精彩侧影,由此,后人揭开了“让帝让位”之谜。

在封建皇室纷繁复杂的争斗中,权力的争夺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李宪退而守拙,让出王权换取了一生的安宁,这不仅需要审时度势的大智慧,更可贵的是虚怀若谷的大胸襟。他以一己之功成就了天下,也成就了中国古代一段辉煌的历史。

行走视点

蒲城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部,西接富平,距古都西安市110 公里;北依白水、铜川,距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陵100公里,南接渭南,距闻名中外的西岳华山120公里。

蒲城县历史悠久。夏商属雍州,周封贾国,春秋属晋,秦置重泉,北魏名南白水,西魏始称蒲城,唐名奉先,宋后名蒲城至今。境内文物荟萃,城外桥、景、光、惠、泰五座唐代帝王陵依山为墓,彼此烘托,尤以桥陵石刻最为精美,气势雄伟,为唐十八陵之冠。

桥陵是睿宗李旦墓,建于蒲城西北15公里处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丰山气势雄伟,诸峰自西向东北方向延伸,蜿蜒如巨龙盘峙,登顶南眺,平野辽阔,一望无垠,山形凝重,山势巍峨,蔚为壮观。

蒲城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蒲城酥梨,果大形美,果面金黄,皮薄肉白,酥脆味甜,多汁爽口,含糖量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椽头蒸馍是蒲城特有的传统食品,距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制作历史,内酥外光,色味香俱绝,曾作为贡品上贡皇家。

水盆羊肉以蒲城的最为出名,起源于明朝崇祯年间,味道极其鲜美,被慈禧太后赐名为“美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