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往事
5415300000009

第9章 让帝与惠陵(1)

李宪将帝位让给了弟弟李隆基,这一让,让出个开元盛世,不失为明智之举。历史上主动让位之人大都会得到后世的褒奖,比如上古的伯夷、叔齐,春秋的吴季子……由此李宪也得到极大荣耀。史书赞曰:“谦而受益,让以成贤。唐属之美,宪得其先。”

导读:

陕西省蒲城县西北有一座皇陵,陵前碑曰:唐让帝惠陵。翻开大唐皇帝列表,并没有这位让帝。但是查阅史书,唐朝,被封为“让帝”的只有一人——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李宪。李隆基兄弟,感情至深。常常是李隆基击羯鼓,李宪吹笛,一派和乐融融的景象。开元二十九年,李宪病故,李隆基万分悲痛,追封为让皇帝,依帝陵制而葬之,并把自己心爱的羯鼓与大哥的笛子葬于一处,表示兄弟生死不分离。只可惜惠陵后来遭遇盗掘,千百年来历经风雨洗礼,惠陵地宫如今是什么样子呢?

让帝与惠陵

中国人自古就有事死如生的传统。上达帝王,下至百姓,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死后世界的幻想。所以封建皇帝有个传统:一即位就忙着营造自己的陵墓。

翻开浩瀚的中国历史长卷,当数大唐王朝最为辉煌。这个影响了全世界文明进程的朝代留下了无数精神和物质的遗存,其中唐帝陵可谓历代皇陵中最具代表性的陵寝。“天下唐陵归陕西”,大唐天朝从公元618年至907年,290年间共有21个皇帝在位。除昭宗李晔葬在河南偃师、哀帝李 葬在山东菏泽外,其余19个皇帝的18座陵墓(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一陵)都分布在关中这片土地之下。踏上渭河流域这片土地,就好像是将一部中国历史抵在了脚下,生命也和这历史连成了一个整体。

在唐代只有帝王墓葬可以称“陵”,其他人的墓葬只能称“墓”。而唐十八陵中,有一座陵寝却十分特殊。它叫做“惠陵”,可是埋葬的却不是皇帝;它的主人被称做“让帝”,可是唐朝历史上却没有记载这样一位皇帝。这位让皇帝的背后隐藏着一段曲折的历史。

独一无二的“让帝”

这座特殊的陵墓就建在陕西蒲城境内。墓室外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唐让帝惠陵”几个大字。“让帝”是一个听起来让人感到陌生的称谓。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历史中,“让帝”只有这么一个。他,就是唐睿宗的长子,把江山社稷,权力和荣耀拱手让给弟弟李隆基的李宪。而这个情愿放弃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李宪,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把权力让给自己的弟弟呢?

唐让帝惠陵

关于李宪生平,在新、旧《唐书》中均有详细记载。他是睿宗皇帝李旦的长子,生于公元678年,原名李成器。开元四年,即公元716年,为避李隆基生母昭成皇后的尊号,才改名叫李宪。

李宪的生母是睿宗第一个皇后萧明顺治皇后刘氏,所以李宪是睿宗皇帝李旦名正言顺的嫡长子,也是玄宗皇帝李隆基同父异母的大哥。在睿宗首次即位的文明元年(684年),李宪被立为皇太子,当时他只有6岁。后来武则天自己登基称帝,建立大周,降睿宗为皇嗣,李宪为皇孙。长寿三年(694年),16岁的李宪改封寿春郡王,并入朝为官,但所任官职都是没有实权的文职散官。

武则天时代的大唐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同时宫闱内的政治斗争也是十分严酷的。

在武则天执政初期,李氏宗族子弟的反武斗争此起彼伏。其实早在武则天登基称帝之前,这场血腥的宫廷争斗就已经开始了。

最先是太子李弘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去,之后是太子李贤因谋逆罪被贬至死。两个优秀的皇储人选都因阻碍武则天称帝而遭遇不测。皇室只好以第三子李显继太子位。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驾崩,太子李显即位,即唐中宗。唐中宗昏庸,竟然戏言要将大唐江山送给岳父韦玄贞,武则天抓住这个把柄借机废了李显。

中宗被废以后,武则天把生性懦弱的小儿子李旦扶上皇位,这就是李宪的父亲唐睿宗。李旦吸取前两位皇帝的教训,对母后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大小事务全由武则天做主,于是武则天加快了自己登基的步伐。

高宗皇帝死后第七年,武后登基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代李氏而立,引来了李唐宗室的一系列反抗,终被武则天镇压。为巩固手中政权,武则天不惜杀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李贤(章怀太子)、孙子李重润(懿德太子)、孙女李仙蕙(永泰公主)。

令人不解的是,在这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李宪的众多叔辈兄弟姐妹都因各自不同的原因卷入“谋逆”、“叛乱”的旋涡中,身遭不测,唯有李宪能自保平安,并与诸弟搬出宫廷,开府置僚属,赐封郡王,自己独立居住,做一个只拿俸禄、不问实事的悠闲散官。由此可见李宪为人处事的风格木讷之中自有他的精明。

公元710年,韦后之乱平定,李旦第二次当上皇帝,但是对立太子的事,他却一直很踌躇。在李旦的几个儿子中,李宪是长子,按照封建社会的礼制,长子李宪应立为太子,但是三子李隆基在平定韦皇后之乱中立了大功,又有才干和实力。到底立谁为好呢?睿宗一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就在李旦举棋不定之时,李宪主动恳请父皇立三弟李隆基为太子。不久,睿宗退位,李隆基便当上了皇帝。

李隆基登基后,李宪一贯的风格还是没有改变,谨慎敬畏,小心从事,从不谈论朝政,不随便结交他人,而且还能给予玄宗中肯的建议。一次,李宪跟从玄宗至万岁楼,皇帝从复道上见到卫士将吃剩的食物残渣扔在洞中。于是发火,命高力士杖杀卫士。李宪说:“从复道上窥探别人的私下行动,恐怕卫士内心不安,并且有失大体,难道人的性命还不比剩余的残羹?”玄宗感到很有道理,于是就收回了成命,对高力士说:“宋王对于我,可谓有急难之助了。不然,将误杀卫士。”还有一次,凉州献新曲,皇帝召诸王一同欣赏。李宪听后说:“曲子虽好,但宫调偏离而没有归属,商调扰乱而且暴强,君王卑而逼于属下,臣子侵犯君上。发之于微小处,形之于音乐声中。从乐曲中能够看出人世间的风气,臣下恐怕哪一天有风波变迁的祸患。”皇帝默然。等到安史之乱爆发,知情者回想李宪当时的预感,无不感慨,李宪是懂得音乐的人啊!玄宗因此更加信任敬重他。

公元741年,李宪生重病,不久就去世了,享年63岁。李隆基听到消息,在朝堂上失声痛哭,因为感激兄长让位之风,追封李宪为“让皇帝”并要求按照皇帝的待遇下葬。 按照唐代丧葬礼仪规定,帝王死后要停丧7个月才能下葬,这段时间内,宫里有专职机构来操办丧事,包括陵墓的修筑装潢、随葬物品的筹办安排等。“让皇帝”的下葬日期定在农历六月份,正值盛夏季节,天气多变。史书上讲,在下葬这天,灵柩刚刚启运,突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送葬的人群颇为狼狈。玄宗便命自己的长子庆王李琮下马,在泥泞中步行数十里,代父为大伯送行。并下诏赐封“让皇帝”李宪墓为惠陵。据唐史中记载:“墓内置膳食百余味,药酒三十余味,其地宫建制与诸皇陵同。”

壁画,大唐盛世的见证

2006年4月,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张队长的带领下,考古队员走进了这个颇具特色的墓穴。地宫由斜坡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和墓室六部分组成,坐北朝南,全长59米。与史料记载不同,惠陵的墓室只是一个亲王等级的单墓室,并不是帝王等级的三墓室。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有专家分析,李宪是嫡长子,又有功于社稷安定,死后肯定是要陪葬父亲于桥陵的。因此,在李宪生前,还没有“让皇帝”称号的时候,其墓地位置就已确定。同时,又因他辗转病榻一年之久,病情时好时坏,为防突变,所以地宫的营建在他去世前就已经开工了。

当时李宪的身份仍是宁王,按唐制,诸王、公主墓葬都只能使用较大的单墓室形式。所以当李宪死后,虽被恩封“让皇帝”号,但其墓葬早已修好,不宜改动,而且他本人生前一贯恭谨而不喜张扬,家人子弟也深受其教诲而颇具遗风,因此李宪地宫只是相当于亲王等级的单墓室地宫。

虽然如此,李宪毕竟是有皇帝封号的人物,身份的特殊性必然要有所体现。既然地宫内部结构无法改变,那么就在地面陈设上下功夫。惠陵地面设置,使用了内外双城结构,石刻数量和种类也与帝陵一致。其排列顺序是,内陵园南门外侧有石狮1对,石狮南边为翁仲10对,再南为仗马5对,马南为石鸟1双,最南侧置石华表1对。不过,陵园面积、石刻群尺寸都比其他帝陵的小。除此之外,想来在被盗前,地宫的陪葬物品也是颇为丰厚的。按照李宪的身份推测,仅随葬饮食一宗,就要放入牛、马、驴、鹿等飞禽走兽的新鲜肉食和时鲜瓜果等一千多种,及各色药酒三十余味;这些东西都要配备相应的餐具,如:盒、盘、瓶等一一装好,放入陵内。由此推想,光是盛装食品、酒水的各种器皿就应有上千件之多。按皇帝的饮食标准,这些东西必定是金、银、玻璃、玉、瓷器,他们认为用这些金银器作为食具,有利于身体健康。据推测摆放位置就在墓室东部的空地或是专用的几、案上。

据唐史专家分析,唐代社会繁荣,经济发达,十分富庶。且唐玄宗时期,正值盛唐阶段,经济实力更是雄厚。李宪是唐玄宗嫡亲的长兄,而且又让了皇帝位给唐玄宗,玄宗十分清楚,自己在位期间,能出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局面,不仅在于自己选贤任能,锐意革新,也要感谢长兄李宪,若不是他让位于自己,哪有这太平富足的盛世天下?因此,唐玄宗非常感激他,李宪墓葬里御赐的珍宝一定不少。只可惜,从唐肃宗元年到1999年,长达一千两百余年的时间里,这个墓室曾经多次被盗墓贼光顾,其中的随葬品早已经被盗空,如今考古人员只能凭借蛛丝马迹和一些历史记载来推测它当初的模样。

盗墓贼唯一不能带走的,就是满墙的巨幅壁画。在长达18.6米的墓道东、西两壁上,两队气势磅礴的帝王出行仪仗队在一千多年后赫然可见。

这两队喧闹而威严的队伍,披着鲜艳夺目的色彩,带着一千年前大唐帝王的威严和喧闹走进了现代人的视线,向人们展示着大唐盛世的繁华和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