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往事
5415300000011

第11章 与天子比邻的高力士墓(1)

他是隋朝名将的后裔,却卖身为奴,成为宦官。他是唐朝天子的家奴,却得以官封一品,位极人臣。他打破了唐代太监不能超越三品的旧制,却从未专权擅权、结党营私。他深谋远虑,曾规谏皇帝兴利除弊、任贤除奸,却在民间留下了谄媚奸滑的小丑形象。他曾亲自见证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千古传颂的爱情佳话,却也亲手将一代佳人送上不归路。生前的荣光,身后的凄凉。空留一座陪伴于泰陵之侧的坟墓,默默讲述着那些鲜为人知的过往。

导读:

泰陵,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大唐天子李隆基的身后居所。千年以来,只有一座坟墓默默守候、陪伴着孤寂的泰陵。是什么人如此幸运,在封建王朝时代竟然得以葬于君王之侧?他生前是何种身份,赢得帝王信赖,死后又获此殊荣?往事越千年,拂去历史的尘埃,真相正等待我们去亲自揭开。

与天子比邻的高力士墓

1999年3月的一个深夜,陕西省蒲城县山西村,两个盗墓贼试图打开位于村口的一座年代久远的古墓。

剧烈的爆破声惊醒了村民,盗墓贼闻风仓皇逃遁……

这是什么人的坟墓,里面藏有什么宝物,竟然引来了盗墓贼的深夜光顾?

泰陵唯一的陪葬墓

山西村是一个移民村落,因祖上是明朝初年从山西迁居而来,所以得名“山西村” 。村子的西北1.5公里处就是大唐盛世皇帝李隆基的长眠地——泰陵。而村口的这座古墓据说是泰陵唯一的陪葬墓。

凄风衰草,古墓尽显落寞。

虽然那次盗墓未遂,但盗贼炸出的盗洞仍在。在古墓里沉睡的主人,为什么孤独地陪伴了泰陵千年?

当地人说,从小时候开始就知道这土堆子是个冢子,小孩子们上去玩耍,老人就会说,不要上去,那是唐朝时候有名的公公高力士的墓。

在蒲城县尧山,每年春季举行的庙会上,都会有这样的秧歌表演——明皇出游。在民间文艺中,但凡有明皇和贵妃戏,就必然有大太监高力士。站在皇帝身边的那个小丑扮相的太监在中国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传说中,他为李白脱过靴子,他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红娘,唐明皇赌气将贵妃休回家,还是让他去接回宫……

然而,山西村的这座毫不起眼的古墓就是大名鼎鼎的高力士之墓吗?在古代的中国,但凡皇帝、权贵之家的大型墓葬都会设有神道和神道碑,神道两旁分列石人、石马,而神道碑则记载着墓主人的生平、身份。那么高力士墓的神道和神道碑又在哪里呢?

经考古人员确认的高力士神道碑所在的位置,如今早已不见了石人石马,只留下零零散散的乡村土方。据当地文物专家介绍,20世纪70年代曾经在这里挖出了古墓的神道碑,现被移至蒲城县博物馆。

这块神道碑高约4米,气势轩昂,为公元777年唐代宗时期所立,碑额题为“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碑上简明记载了高力士曾服侍过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代皇帝的经历,享年79岁,至于生平履历的细节则语焉不详。

李隆基与泰陵: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又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共在位44年。景龙四年(710年)与姑母太平公主发动宫廷政变,诛韦后,拥戴其父李旦为帝,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年),受禅即位。

玄宗即位后,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贤臣,使得开元、天宝年间出现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百姓富足的盛世局面,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统治后期耽于享乐,宠爱贵妃杨玉环,宠信并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导致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此走向衰落。

被儿子肃宗李亨尊为太上皇的李隆基晚境凄凉,独居太极宫甘露殿,郁郁而终,死后葬于泰陵。

泰陵位于蒲城县东北15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规模浩大,陵内封地方圆38公里,设置内外两城,布局酷似京师长安,为中国古代著名帝陵。

据此,文物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认定这座古墓确为高力士墓,但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没有发掘。鉴于这次盗墓已使古墓遭到破坏,陕西省考古所于1999年被迫对它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

面对即将开启的高力士墓,我们不由心生好奇: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太监之一,他的墓葬究竟是个什么样子?里面会藏有何种宝物?而太监与普通人的墓葬又会有哪些不同呢?

泰陵文物管理所所长王兴民回忆了当年进入高力士墓道的情景。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千二百多年,但造墓时所填充的熟土和地下未被动过的生土的痕迹依旧泾渭分明。下葬时搭杠子下滑的痕迹形成了两条土槽,这是千年前下木棺床时留下的。考古人员正是顺着这两条槽,除去了填埋的熟土,顺利进入了尘封已久的墓道。在墓道的墙壁上,人们发现了放置陪葬品的壁龛,但是壁龛里本该有的陪葬品却已经不见了。

当年的壁龛里曾经摆放有陶俑、粉彩俑、玉石俑,以砖封砌,外层绘有壁画。壁画的内容是唐代名将、开国元勋秦琼和尉迟恭的画像,也就是守护的门神,他们负责守卫墓主身后居所的宁静。

考古人员还没有进入墓室,就看到了墓道尽头残破凌乱的痕迹,可以断定此墓已经被盗,并且盗掘痕迹年代久远,只怕在漫长的岁月中还不止被盗过一次。穿过长长的墓道和三道石门到达墓室,人们果然在墓室里发现了三处盗洞。

年代最早的那次盗墓,盗墓人首先带走了墓中价值最高的金银随葬品。而后,从石门进入的另一伙盗墓人发现早已有人捷足先登,于是推倒并砸烂了墓主人的棺床,又把墓室翻了个底朝天。

通观墓室,可以看出,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唐时期的墓葬。上有砖积式穹顶,下有青石板做的棺床。天圆地方,暗示了古人的宇宙观。而墓室的墙上原本绘有描摹唐代生活的各种壁画,在岁月的侵蚀下也早已脱落。

由于高力士墓在历史上屡遭盗劫,墓中葬品已所剩无几。但是,考古人员却在令人惋惜的一片狼藉中发现了一些特别的东西。

在清理墓室的过程中,人们零星地发现了人的头盖骨残片、下颌骨残片和股骨残片,这些骨头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韩康信老先生的鉴定,属于一位老年个体,年龄在60到70岁之间,可以初步确定为高力士的遗骨。

据此,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当年盗墓时的情景:后来的盗墓人辛辛苦苦进入了墓室,却没料到一无所获。在黑暗的墓室里,他们发疯般地寻找财宝,甚至恼羞成怒地将棺床上的骨架拖到了地上,高力士的遗骨就这样撒落了一地……

根据墓中找到的腿骨,可以约略计算出高力士的实际身高在1.75米左右,而且身材魁梧。这与《新唐书》关于高力士身高七尺半的记载相符,但却明显与民间流传的高力士形象大相径庭。

人们心目中的高力士,往往像京剧名段《贵妃醉酒》中的那样,手执拂尘,唯唯诺诺,逢迎着主子,是一个典型的奴颜婢骨的小丑形象。

直到现在,陕西蒲城山西村的村民们依然觉得,戏曲中那个奸臣样的太监,给李白脱靴,和杨国忠是一号人物,就是历史上真正的大宦官高力士。

这个民众心中的形象显然等待着更多考古发掘结果的证实。

高力士墓中的金银财宝已被尽数盗走,但考古人员却在墓中发现了一件盗墓者不屑一顾的珍宝——墓志铭。墓志铭是古代墓葬习俗中随棺材一起埋在地下,用于记载墓主人生平的碑刻,是作为死者的履历表承送给阴曹地府的阎罗王的。所谓“盖棺定论”,指的就是墓志铭。

令我们吃惊的是,这块珍贵的墓志铭明确地描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民间说法的高力士。

墓志中写道:“其宽厚之量,艺业之尤,宣抚之才,施舍之迹,存于长者之论,良有古人之风。”意思是说,高力士为人宽厚,有雅量,文武才华非常高,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能力也很强,乐于助人,得到德高望重的长者好评,颇有古人的高风亮节。可以说,对高力士的评价极高。

然而,古人墓志铭多有溢美之辞,甚至虚美隐恶,那么,这篇墓志的可信性又有多少呢?

根据唐史专家的结论,当高力士去世的时候,唐玄宗和唐肃宗父子二人都已去世,玄宗之孙代宗已经继位,对于一位早已失势的前朝宦官,已经没有必要再进行任何吹捧赞美。所以,这块墓志既为同时代人所撰写,又是在高力士失去权力后的评论,内容的可信度很高,堪称公允的身后评价。

一世心系帝王家

据《旧唐书》记载:高力士本名冯元一,祖先世居岭南,是南北朝和隋朝时期岭南十八州的总管。到了唐朝,高力士的曾祖父冯盎归顺中央政府,被封为耿国公。所以,高力士本是隋朝名将的后裔。但他少年时代因政治株连,遭遇了抄家之祸,父亲冯君衡获罪被“裂于冠冕,籍没其家”,年仅10岁的高力士免死被阉。岭南招讨使李千里为宫中挑选太监,选中了聪颖过人的高力士,将他送入深宫,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宫廷生活。

那么,这个原本姓冯的孩子为何改名高力士呢?

《旧唐书》中说,他入宫后,因为机警聪明、身材魁梧被武则天赐名“力士”。后因小过一度被逐出宫门,并被中人高延福收为养子,二人结下了深厚的父子之情。一年多后,又被召回宫中,从此改为高姓。

史书记载,高力士由罪人之子而平步青云并非依靠阿谀奉迎,却是依靠了聪明才智和审时度势之能。真正奠定他政治生涯根基的事件是他帮助当时还是临淄郡王的李隆基平定了韦后之乱和太平公主之乱,并最终辅佐李隆基登上了帝位。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被皇后韦氏毒死,韦后欲效法武则天,阴谋篡位。当时身为临淄郡王的李隆基发动政变,得到了高力士在宫中的支持响应。

高力士挑选手下聪明大胆、身强力壮的宦官组成了一支队伍,与李隆基的军队里应外合,共同起事。他暗中打开了皇宫北门,李隆基率军从北门攻入,由高力士引领,到了韦后居处,除掉了韦后、安乐公主和韦氏党人,一举平息韦氏之乱。李隆基之父唐睿宗李旦复位,立李隆基为太子。高力士因参与谋划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内给事。

公元712年,李隆基接受父亲睿宗禅让,即皇帝位,却遭到了姑母太平公主的竭力反对。高力士再次帮助李隆基密谋策划,先发制人,一举平定了太平公主之乱,扫除了王朝安定的隐患。之后,高力士擢升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

这两次事件之后,高力士平步青云。开元初(714年),加封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玄宗宠信宦官,尤以高力士为心腹。

此时的高力士已可谓权倾朝野。各地奏文必先呈他阅后才进呈皇帝,小事便自行决断。玄宗统治后期,日常朝廷奏报和公文,都交由高力士处理,并声言:“力士当值,朕寝乃安。”朝廷内外大臣也纷纷讨好巴结,就连显赫一时的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等人也都争先与高力士结交。

天宝初(742年),高力士被加封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天宝七年,加封为骠骑大将军,其炙手可热之势非王侯能比。

这样一位因富于谋略、功绩显赫而位极人臣、权倾一时的人物,为何在后世人心中却成了一个猥琐小人的形象?

今日蒲城民间艺人演出的皮影戏,还有刻画李白醉酒赋诗、高力士为其脱靴的内容。故事虽然家喻户晓,但历史学家对它的真实性却并不认可。

唐史专家们说,李白是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文人,高力士对他应该很尊重,但还不至于亲自为他脱靴;即使李白醉酒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高力士也很可能一笑置之,命身边的小太监代劳,不大可能因此发生无谓的矛盾。脱靴的故事很可能出自民间的杜撰,而非史实。

也许是因为民众太过喜爱那“举杯邀明月”、仙风傲骨的浪漫诗人,也许是因为民间对太监原本就缺乏好感,更何况是这样一位权倾朝野的宦官将军。于是,高力士在民众中间的形象就变成了一个给诗人脱靴的奴才小丑。

但历史学家们同时指出,高力士的言行也并非无可指责,比如正史和民间就都记载和流传着他敲钟纳贿的故事。高力士曾经在长安修建了一座宝寿寺,然后大宴百官,宣布宝寿寺大钟乃吉祥之物,谁愿敲一下,交礼钱十万。一些官员平日趋奉尚且唯恐不及,今日有这样一个拍马的良机,谁肯放过?于是高力士敲钟又“敲”出了一座寺庙,真可谓是快速敛财之道了。

唐代为兴建寺院而大兴土木,劳民伤财,高力士以此法集资,为佛教敛财,在他看来,应该是一种功德。尽管这种行为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唐代宦官的腐败风气,其后也不乏效尤者。

流传于民间的高力士的劣迹,还包括他帮助年过花甲的唐玄宗从儿子李瑁身边夺走了儿媳杨玉环。公正地说,身为皇帝家奴,高力士再放肆,也不敢怂恿皇帝行此逆伦之事。然而,他也没有违逆君王的权力,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奉旨行事,幕后主谋自然是那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玄宗皇帝。然而,夺子之妻的行为毕竟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所不容,在封建时代,恐怕很少有人敢直接指责有此行为的皇帝,于是矛头转向了皇帝的“帮凶”高力士,种种责难非议纷纷落到了他的头上。

玄宗赢得美人归,夜夜“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这时,没有人会想到,一手促成玄宗与贵妃爱情佳话的高力士,在十年后却又无奈地充当了缢杀美人的“凶手”。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王朝承平日久,被这突如其来的变乱惊得措手不及。安禄山、史思明转眼攻陷潼关,危及皇都长安,作惯了太平天子的玄宗皇帝已不复昔日临淄郡王的勃发英姿,仓皇出逃,亡命蜀地,将棘手的烂摊子留给了儿子李亨。一行人浩浩荡荡到达马嵬坡,六军将士却驻马哗变,自行处死奸相杨国忠,并胁迫玄宗赐死杨国忠之妹贵妃杨玉环,是为“马嵬之变”。

惊慌失措的杨玉环没有想到,最终说服皇帝舍弃自己的竟然是引她步入深宫的高力士。

其实早在安史之乱前,高力士就曾多次警示玄宗应提防安禄山心怀叵测,拥兵自重,劝玄宗收回边事大权。可惜,安享盛世的皇帝始终未予重视。

这时,面对军士哗变,玄宗始终犹疑难决。知其甚深的高力士于是进言,内有兵变,外有强敌,这样的紧要关头,若以国家利益为重,就该当机立断,舍弃美人,挽救江山,迟一步则再无回天之力!玄宗审时度势,知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但终究不忍心将心爱的妃子交给外面的将士,于是命高力士缢杀贵妃。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一代佳人殒命马嵬坡,玄宗悔恨交加,对高力士言道:“悔不听卿言,致有今日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