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摆对心态做对事:案例实用版
5359000000015

第15章 宽容他人,就等于宽容自己(2)

过了三年,楚国与晋国打仗,有一位将军常常冲在前面,英勇无敌。战斗胜利后,庄王感到好奇,忍不住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打仗时为何这样卖力呢?”他回答说:“我就是那天夜里被扯断系缨的人,是您宽容了我的鲁莽,我非常感激您。”

宽容是我们自爱、自信的表现。拿得起,放得下,是一份从容,是力量的标志。当然,能真正做到宽容的,是那些心地善良、富有爱心、胸怀豁达、志趣高远的人,是那些有良好修养的人。

5.不求事事如意,但求问心无愧

我们都在寻求完美,可是完美到底是什么呢?

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个圆被切去了很大一块三角,它想让自己恢复完整,没有任何残缺,于是四处寻觅失落的部分。因为它残缺不全,只能慢慢滚动,所以能在路上欣赏野花,能和毛毛虫聊天,享受阳光。它找到各种不同的碎片,但都不合适,所以只能把它们留在路边,继续往前寻找。

有一天,这残缺的圆找到了一块非常合适的碎片,开心得很。把它胡乱地拼上,开始滚动。现在它是完整的圆了,能滚得很快。但它却发觉因为滚动太快,看到的世界好像完全不同,于是它停止了滚动,把补上的碎片丢在路旁,又慢慢地滚走了。

人往往在有所失去的时候,特别盼望能够回复完整。其实,心中满怀希望和期待并不糟,它会让你懂得珍惜和感恩,使你受益一生。

能认识到自己有种种遗憾,勇于放弃不切实际的梦想而坦然的人,可以说是完整的。

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能如残缺之圆继续在人生之途滚动并细尝沿途滋味,就能达到完整。这就是生命所能赋予我们的:不求事事如愿,但求问心无愧。

古语云:甘瓜苦蒂,物不全美。从理念上讲,人们大都承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正如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一样,也不存在神通广大的完人。在认识自我、看待别人的具体问题上,许多人仍然习惯于追求完美,求全责备,对自己要求样样都是,对别人也全面衡量。

难道那些伟人、名人果真那么十全十美、无可挑剔吗?绝非如此。任何人总有其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有过一千多项发明,被誉为“发明大王”,但他在晚年却固执地反对交流输电,一味主张直流输电。

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创造了生动而深刻的喜剧形象,但他却极力反对有声电影。

人是可以认识自己、把握自我的,人的自信不仅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和价值,同时也认识到自己有缺点和毛病。我们不苛求完美,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两重性是不易改变的。所以,我们应当保持这样一种心态和感觉,我知道自己的长处、优点,也知道自己的短处、缺点,我深知自己的潜能和心愿,也看到自己的困难和局限。人类永远具有灵与肉、好与坏、真与伪、绚烂与孤独、坚定与犹疑等等两重性。

我们以这种自我认识、相互包容的观念意识付诸行动,就能从自身条件不足和不利环境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不必藏拙,不怕露怯。即使明知在某方面不如别人,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事,也会果敢行动,我行我素。因为任何一个人只有经过跌跌撞撞,爬起来再来,才能学会诸多本领和技能。

任何人都有缺点和弱点,任何人也都有无知无能方面,只不过表现在不同的事情上而已。因而,人人在自我表现和与人交际中都会有“出丑”的表现。有些人由于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缺点,拿出勇气,去革新和突破自己,所以,他们情愿不做事、不讲话、不交际,也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在灯光灿烂、乐曲悠扬的宴会厅里,他们很想站起来跳舞,可是怕别人笑话自己舞技拙劣,宁愿做一晚上的看客。跳得好的人越多,观众越多,他们就越鼓不起勇气。

美国着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写道:倘要所有的人没有短处,其结果最多是形成一个平庸的组织。所谓“样样都是”,必然“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往往也越明显,有高峰必有深谷。

谁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与人类现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汇集相比,任何伟大的天才都不及格。一位经营者如果只能见人之所短而不能见人之所长,从而刻意于挑其短而不是着眼于其长,这样的经营者本身就是弱者。有些人,搞不清楚为什么要放弃完美。因为不追求完美将达不到理想的目标,这只是一种惯性思维,事实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有放弃完美,才能树立起自信自爱的意识,才能真正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追求。

6.得饶人处且饶人

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种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伟大的仁慈。为人处世,当以宽大为怀。生活在相互宽容的环境中,是人生的幸福,会使你忘却烦恼,忘却痛苦。

宽容是一种处世哲学,宽容也是人的一种较高的思想境界。学会宽容别人,也就懂得了宽容自己。

一女子在行路中吐口痰,因风的作用把痰刮到一个小伙子的裤子上了,该女子看到后慌忙道歉,并从包里掏出面巾纸要擦去小伙子裤上的痰,但小伙子恼怒地不肯让她擦去痰,并声言:“你给我舔去!”女子再三赔礼“对不起!对不起!让我给你擦去好吗?”但他执意不让她擦,就是让她给舔,这样争执下去,街上围上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跟着起哄打哨闹着、笑着,但见女子怎么“对不起”也不会使小伙子原谅,非让她舔去不可。最后惹得女子大怒,从包里掏出一沓钱来,大约有一两千元,当场喊道:“大家听着,谁能把这个家伙当场摆平了这些钱就归谁!”话音刚落,人群中闪出两个健壮的男人,对着那不依不饶的小伙子就是一阵拳脚,但看他被踢翻在地不知东南西北,等站起来找那女子时,那女子和打他的人早已无影无踪……

不给别人留台阶,最后自己也会没有台阶可下。所以,做人要得饶人处且饶人,给人留个台阶,也是给你自己留条退路。

人不讲理,是一个缺点;人硬讲理,是一个盲点。理直气“和”远比理直气“壮”更能说服和改变他人。

一位高僧受邀参加素宴,席间,发现在满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盘菜里竟然有一块猪肉,高僧的随从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来,打算让主人看到,没想到高僧却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盖起来。一会儿,徒弟又把猪肉翻出来,高僧再度把肉遮盖起来,并在徒弟的耳畔轻声说:“如果你再把肉翻出来,我就把它吃掉!”徒弟听到后才再也不敢把肉翻出来。

宴后高僧辞别了主人。归途中,徒弟不解地问:“师傅,刚才那厨子明明知道我们不吃荤的,为什么把猪肉放到素菜中?徒弟只是要让主人知道,处罚处罚他。”

高僧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如果让主人看到了菜中的猪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当众处罚厨师,甚至会把厨师辞退,这都不是我愿意看见的,所以我宁愿把肉吃下去。”

待人处事固然要“得理”,但绝对不可以“不饶人”。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不但不会吃亏,反而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动。每个人的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现分歧在所难免。大部分人一旦身陷斗争的漩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投降不可。

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响了胜利的号角,但这却也是下一次争斗的前奏。因为对方虽然“战败”了,但为了面子或利益他自然也要“讨”回来。

在日常生活中,切记: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少讲两句,得理饶人。否则,不但消灭不了眼前的这个“敌人”,还会让身边更多的朋友疏远你。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放对方一条生路,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为对方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这样做并不是很难,而且如果能做到,还能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如果你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就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不择手段,不顾后果,这将对你自己造成伤害。放他一条生路,他便不会对你造成伤害。即使在别人理亏时,你在理已明了的情况下,放他一条生路,他也会心存感激,就算不如此,也不太可能与你为敌。这是人的本性。况且,这个世界本来就很小,变化却很大,若哪一天两人再度狭路相逢,届时若他势强而你势弱,你想他会怎么对待你呢?得理饶人,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

要做到忍让,就必须具有豁达的胸怀,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不能对他人要求过于苛刻。应学会宽容、谅解别人的缺点和过失。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气量,不能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度。特别是在小事上,如果宽大为怀,尽量表现得“糊涂”一些,便容易使人感到你通达世事人情。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他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这就是人心受到感召的力量和改变。也许有人认为克制忍让是卑怯懦弱的表现,其实,这正是把问题看反了。古人说得好:“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7.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者遇上祸,祸也能变成福,而那些常常抱怨生活的人,即使遇上了福,福也会变成祸。

有两个行走在沙漠的商人,已行走多日,在他们口渴难忍的时候,碰见一个赶骆驼的老人,老人给了他们每人半瓷碗水。两个人面对同样的半碗水,一个抱怨水太少,不足以消解他身体的饥渴,怨恨之下竟将半碗水泼掉了;另一个也知道这半碗水不能完全解除身体的饥渴,但他却拥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感恩,并且怀着这份感恩的心情,喝下了这半碗水。结果,前者因为拒绝这半碗水而死在沙漠,后者因为喝了半碗水,终于走出了沙漠。

只要我们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你就会有一种平静的心态,遇到灾难也不会乱了手脚,会熬过去的,而那些常抱怨生活的人,成功就会与他失之交臂。

南非的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当时尽管曼德拉已经高龄,但是白人统治者依然像对待一般的年轻犯人一样虐待他。

但是,当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他在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他的来宾。他先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虽然他深感荣幸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他被关在罗本岛监狱时,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他邀请他们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绍给大家。

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精神,让南非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颜得无地自容,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身来,恭敬地向3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来宾都静下来了。

后来,曼德拉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他的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苦难的痛苦。他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

他说起获释出狱当天的心情:“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我们之所以总是烦恼缠身,总是充满痛苦,总是怨天尤人,总是有那么多的不满和不如意,是不是因为我们缺少曼德拉的宽容和感恩呢?

记住曼德拉27年牢狱生活的总结: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

8.控制怒气,宽容别人

世界上很少有人天生就有好脾气,但也没有哪个人天生脾气就十分糟糕,即使经过一定的教养也不能加以改善,使之变得令人愉悦的好脾气。

马修·亨利说:“我曾经听说,有一对大虾的脾气都很急躁,但他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却相安无事,过得舒适而安逸,因为他们制定了一条共同遵守的原则——一个人发怒时另一个就保持冷静和宽容。”

苏格拉底一旦发现自己将要发火时,他就会降低声音来控制怒气。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处于情绪激动的情况下,那么一定要紧闭嘴巴,以免变得更加愤怒。许多人甚至会因为过分愤怒而亡,突然的暴怒往往会引发一些突发的疾病。

习惯性的宽容所带来的平静是多么美妙呀!它能使我们免除多少激烈的自我谴责啊!一个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挑衅,能够做到一言不发,表现出一种未受干扰的平静心态,当他这样做时,他必定不会感到后悔,而是认为自己做得完全正确,所以他的心灵会非常安宁。

相反,如果他当时发怒了,或者仅仅因为当时的愤怒,或者因为自己不小心说错了话,或者表现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从而使他显得有失风度,随后他必定会感到一种深深的不安。紧张和易怒是一个人个性中的最重大的缺陷之一,它往往是激化矛盾的催化剂,它往往会破坏一个人行为处世的原则,使他的个人生活变得一团糟。

阿特姆·沃德说:“乔治·华盛顿可以称得上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了。他头脑清楚、为人热心、处事冷静。他从来不会突然爆发激烈的感情或者陷入深深的感伤!大多数公众人物的主要缺陷就是感情的爆发或者情绪波动。他们行事匆忙而草率。在压力大的时候他们往往无所适从。他们急不可待地跳上路过的第一匹马,一点都没有注意到正有一只蜜蜂叮在它身上,这匹马四处乱踢、心烦气躁。当然,这个人肯定会从马背上摔下来,只是一个早晚的问题。当他看到大家蜂拥而至,对他赞不绝口时,他马上开始变得心浮气躁、盛气凌人,而不是心平气和、实事求是。他们不懂得,现在大家把他捧到天上,一旦他们认为自己受骗上当,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他狠狠地摔在地上,从此他就可能一蹶不振。华盛顿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他根本不是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