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中的误区
1.血脂化验正常就无须治疗
血脂化验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并不一定就不需要治疗,关键要看个体情况,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135毫克/分升,对于一个无任何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健康个体而言,确属正常范围无须降脂治疗,但对已患过心肌梗死、做过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糖尿病或同时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则该血脂水平明显有危害,应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00毫克/分升以下。但通常化验报告中只把总胆固醇高于230~240毫克/分升标示为血胆固醇升高,结果使迫切需要降脂治疗的患者误认为自己无须降脂。
2.没有症状就没有患病
高脂血症最危险的正是它不易为人们所觉察,临床表现隐匿,但后果严重,有“沉默杀手”之称。虽然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如隆凸于皮肤的黄色瘤(可分布于眼睑、肌腱、肘、膝、臀或踝部等,但除眼睑扁平黄色瘤易被看到外,其他部位均较隐蔽不易发现),但专家常建议:20岁以上成年人应每5年进行一次空腹血脂谱检查,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以期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治疗时的误区
1.不注重治疗方式
血脂的成分有6种: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乳糜微粒。其中高密度脂蛋白可以对抗动脉粥样硬化,升高则有益,降低则有害。而其他多种脂质升高则会导致动脉硬化,降至良好的状态是有益的。因此,现代的观点认为,高脂血症的治疗也不应称为降脂治疗,而应称为调脂治疗。调脂之意是高的降下来,低的升上去。
常见的诊治误区有以下几点:
(1)确诊标准和目标不统一
有些医生将美国等外国的标准用于国人,显然没有考虑到我国与西方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社会背景的不同,有偏高、偏松的缺点。控制达标各国也不同,如欧洲标准是在一定指标内采用饮食治疗,当指标达到一定程度才采取药物治疗。可见,调脂治疗应根据情况,分层次、分档次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2)调脂治疗单打一
调脂治疗应该是全面的综合治疗,如膳食治疗、运动治疗、调脂药物治疗等。特别应强调基础治疗,即改变生活方式,注意饮食结构,如低脂、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运动治疗也很重要,运动不仅能降低胆固醇等血脂水平,还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重要方法。所以,必须重视药物治疗与饮食、运动治疗的密切结合,同时还要考虑到降低其他危险因素的对策,如降低血压、限盐、增加抗氧化物的摄入等,如适量服维生素E,多食蔬菜、水果等。
(3)滥用保健品
现代用于治疗高脂血症通用他汀和贝特类调脂药,其效果是肯定的。只要掌握得当,严格观察,不会出问题,即使有一些不良反应也是可以避免的,不必担心。目前市场上有关降脂的保健品成分不清,疗效不确切,不要滥用。有关专家特别强调,切勿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无效的治疗中。
(4)治疗不系统不规范
高脂血症的治疗不仅是长期的,有些甚至需要终身治疗。若患者对此认识不足,常会造成治疗断断续续,往往一次化验正常就停药,不做定期血脂监测,怕抽血等问题。我国高脂血症防治建议规定,饮食及运动治疗3~6个月后复查血脂水平,如能达标可继续治疗,6~12个月复查持续达标,每年复查一次。药物治疗也要定期复查血脂,评定是否达标。
2.不注重药物的选择
影响血脂水平的药物很多,除了降血脂的药物,概括起来可分为下面两类。
(1)可使血脂升高的药物
皮质类固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孕激素雌激素合用(口服避孕药)、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心得平)、噻嗪类利尿药(双氢克尿塞)、匹拉米洞、青霉胺、氯丙嗪、硫脲嘧啶、水杨酸盐、三甲双酮、维生素A、维生素D、溴化物、碘剂、酒精、苯妥英钠和乙醚等。
(2)可使血脂降低的药物
祛脂乙酯、对氨基水杨酸、秋水仙碱、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制剂、降糖灵、肝素、乙二氨四乙酸、金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和巴龙霉素等。
3.盲目进行降胆固醇治疗
因为降脂药物在肝脏代谢时可加重肝脏的损害。故活动性肝炎的病人不适合服用降胆固醇的药物。
某一时期内停止服用降脂药物对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远期效果的负面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再加上胆固醇及其生物合成途径的其他产物是胎儿发育不可缺少的成分,包括类固醇和细胞膜的合成。值得注意的是,他汀类降脂药物在降低胆固醇生物合成的同时,就已经减少了胆固醇生物合成通路的其他产物,孕妇服用这类降低血脂药物很可能损伤胎儿。因此,怀孕或哺乳期妇女不宜服用降胆固醇药物,暂停服用,利远远大于弊。
降低血脂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是否经人乳分泌,目前还缺乏研究尚无理论和证据予以充分证明。由于许多药物经人乳分泌,而且降脂药物潜在的副作用,从这一角度来说,哺乳期妇女还是不适合服用降脂药物的。
显而易见,并非所有的冠心病病人都适合进行降低胆固醇的治疗。七旬的老年病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痴呆、晚期脑血管疾病或活动性恶性肿瘤的病人,采取降脂治疗是有很大弊端的。
认知上的误区
患者在治疗中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降血脂就是降甘油三酯
现已确切证明,胆固醇升高患冠心病的危险也随之增高。总胆固醇降低10%相当于冠心病死亡危险减少15%、总死亡危险减少11%;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事件相关,其降低10%,则冠心病危险减少20%,它才是防治冠心病的首要目标,降脂最重要的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而非甘油三酯。另外,糖尿病作为冠心病的高危症,其未来10年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超过20%,等同于已患过心肌梗死者再次发生心梗的风险,尽管其高脂血症多表现为甘油三酯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为重要,只要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没有达标(<100毫克/分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仍为首要干预目标。
2.降胆固醇可增加癌症风险
“血浆胆固醇浓度降得太低有增加癌症的危险”之说曾风行一时,然而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已经推翻了这一结论,长期使用药物强化降脂不会使非心血管病(包括癌症、自杀、车祸等)的死亡率增加。
3.血脂正常后即可停药
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当血压长期稳定后,即可试行减少药物剂量和种类,以最少的药物和尽可能低的剂量维持目标血压。而对于调脂药来说,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血脂达标后减量或停药的可行性。长期大规模临床试验得出的令人鼓舞的结果都是建立在固定剂量或逐渐递增剂量的基础之上的。另外,也有临床观察显示,达标后减量往往引起血脂反弹,同时,减量也容易动摇患者坚持降脂治疗的信念,不利于长期疗效的维持。因此,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如出现严重或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就不应减量。只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过低(≤50毫克/分升)就应继续使用。
4.降脂药物副作用严重
事实上,大多数人对他汀类药物的耐受性良好,通常有0.5%~2.0%的病例发生肝脏转氨酶升高,减少药物剂量常可使升高的转氨酶下降,再次增加剂量或选用同类药物时,转氨酶常不会升高。他汀类药物在某些情况下可引起非特异性肌痛或关节痛,通常不伴有肌酸激酶(CK)增高,而严重的肌炎比较罕见,至于致死性横纹肌溶解则更为罕见。肌炎最常发生于合并多种疾病或使用多种药物治疗的患者。
如果患者尤其是联合用药患者肌酸激酶高于正常值上限10倍,则应慎重考虑,予以停药、随访,待症状消失、肌酸激酶下降至正常,再重新开始治疗。
生活中的误区
高脂血症患者在生活中常见的误区有:
1.不注意生活细节
(1)饮食与高脂血症
来自动物性食物中的胆固醇,只是身体内胆固醇来源的一部分。实际上,植物性食物中也含有一些胆固醇(或称谷固醇)。从外界摄入的胆固醇经过在肝脏的作用,才能转化为人体的胆固醇。还有相当多的人体胆固醇,是由自身合成的。
近年来,随着生活状况的改善,进食脂肪和总热量过多的情况已成为普遍现象,特别是已经发生肥胖的人和中老年人,由于代谢功能衰退,机体组织萎缩,体力活动减少,热量消耗降低,脂类代谢功能失调,加之多食高胆固醇食品,可造成高脂血症。吃得太多,或过分吃甜食,以致使人发胖,均可使甘油三酯含量增高。
其实,血脂并非完全从饮食中来,而且相当一部分是在人体内合成的。那些一生避荤吃素的人,也难以逃脱高脂血症的遭遇,而成天吃荤菜人也未必患高脂血症。
有趣的是,如果从食物中摄入的胆固醇多了,体内自身产生的胆固醇就会自动减少。而当食物中摄入的外源性胆固醇减少,体内产生的内源性胆固醇就会相应增加。这种内源性胆固醇的此消彼长,就可以保持人体内部的胆固醇始终稳定在一个正常水平。
所以,只要体内血脂代谢调节正常,即使食入过多的脂肪类食物,也不会引起高脂血症。同样的道理,不要以为不吃含胆固醇的食物,就能降低自己的胆固醇水平。
同样,甘油三酯也非完全来源于食物中的脂肪,主要由粮食及甜食转化而成。
(2)运动与高脂血症
运动与不运动对血脂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别。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和体力活动可使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
只吃不动或多吃少动,多余的热量便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在体内。某些一向喜欢运动的人,由于某种原因中断运动时最容易引起血清甘油三酯的显著增高。特别是整天坐办公室的脑力劳动者,上下班以车代步,平时又很少运动。加上三餐搭配不合理,晚餐丰盛,久而久之,引起脂肪积累发胖。科学实验证明,缺乏运动者体内易产生一种低密度脂蛋白粒子,它会加强胆固醇在血管壁附着作用,从而加速了动脉硬化的进程。
(3)情绪与高脂血症
精神紧张、情绪过分激动、经常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或抑郁等不良心理和精神因素,都会对脂质代谢产生不良影响,而有可能导致高脂血症。
有研究人员发现:好动肝火者或老是生闷气的人,其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都有显著升高;相反,那些在适当时机才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在某些情况下采取宽容忍让态度的人,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则会比一般人低10%。
2.长期服用避孕药
长期服用避孕药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比如口服避孕药可以影响血脂。避孕药是采取不同类型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按不同的比例制成的人工合成制剂。近来通过大量研究得出结论:口服避孕药可以引起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这就导致动脉硬化的危险性增大,也就会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危险加大。美国对2606个白人妇女进行的跟踪调查研究表明。口服避孕药与不用该药者进行比较后的结果发现,口服避孕药者血液中的低密度胆固醇水平和甘油三酯明显增加,这类药物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比例,就是影响低密度胆固醇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雌激素含量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越明显,而孕激素则与此恰恰相反。所以对于避孕药的服用也不应随意选用,应有所选择。实验研究表明,含低剂量的雌激素和18甲炔诺酮的配方不良反应中,对血脂不存在影响,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