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身。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人言为信,言必信行必果,因此《弟子规》信篇就是通过规范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不仅如此,《弟子规》还对孩子说话时咬字、吐字的细节以及语言的轻重缓急都做了明确的规定。那么《弟子规》在这方面是怎么的呢?儒家文化特别强调榜样的力量,《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又会树立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呢?敬请收看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第十五集“信之四”。
钱文忠:
《弟子规》对一个孩子从小如何养成恰当的语言表达习惯,换句话说,一个孩子从小应该怎么说话,《弟子规》关注到非常非常精细的地步。《弟子规》接着讲“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你看这已经关注到孩子们的咬字,只要你说话的时候应该口齿清楚、声音洪亮、发音舒缓,不要着急,也不要含糊其词,这已经是非常细节的地方。这一点往往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非常容易忽视的,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比较重视的是这个孩子是不是口齿伶俐、是不是语言快捷、是不是反应急速,但是忘了所有的快捷也好、辩解也好、口舌伶俐也好,都有一个度。在很多场合,其实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应该是“重且舒”。
在历史上有一个美男子,大家特别赞赏他,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说话是“重且舒”的典型。这是谁呢?他的名字叫裴楷,字叔则,是河东闻喜人。河东咱们知道,相当大一部分等于今天的山西,所以他山西人。西晋时期非常重要的朝臣,也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名士,裴楷他在当时有一个称号叫玉人,长得像玉一样,你只要跟他一见面,就好像面前是一个玉雕的人一样,好像人行走在玉做成的山上,光彩照人。所以,他的名是有名的,但是他之所以特别著名,却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外表,而是因为他的说话。这个人由于家教好,从小就知道应该非常凝重、非常重且舒的说话。他学问当然很好了,非常精通于《老子》、非常精通于《易经》,所以他从小就是学识渊博、谈吐儒雅、咬字清楚,因为那么有名,所以被召到皇帝面前去干吗大家知道吗?执读,就是皇帝如果有有一些圣旨、有一些比较重要的文件,皇帝的气派比较大,一般自己不看嘛,读来我听听,他就在旁边读。
史书上记载,由于他口齿极其清楚,发音凝重,从来没有这种声音,所以史书上有八个字,只要一到他讲话,就是叫“左右属目、听者忘倦”,大家都盯着他看,一到他说话大家都很注意,大家都忘记了疲劳,所以我们可以想像这是一个什么人,这个人在当时是非常著名的,讲话重且舒,在裴楷身上救过人命的。他就凭借着他讲话重且舒,刀下救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在《世说新语》里面记载着,当时晋武帝登基了,当皇帝,中国古代的帝王有很多是很相信这种术数的,今天看来是迷信,当时人不这么看。所以,晋武帝一登基就找了一个算卦的,来给我算卦,这个人就来了,一算,算出来一个字,哪一个字?“一”,人家刚刚当皇帝,你算出来一个“万”来多好,你能当一万年,你没事算个一,那晋武帝一想,这个老小子,这不是说我只能当一年皇帝啊?这很不吉利,就开始翻脸。那么准备把这个算卦的拖出去给砍了,这个时候裴楷在旁边一看,群臣相顾失色,都不知道怎么办了,怎么弄出来这么一个结果,而裴楷就引用了何晏的《老子注》,学问也很好,非常凝重而舒缓地讲了三句话,哪三句话?“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天如果只有一个天,当然天是清的了,对不对?你如果天上出现两个天了,这边乌云遮日,这不要发生气流对撞吗?地得一则宁,如果地震了那这块抬起来,这块陷下去。侯王得到了一,那是天下最大的根本,根本就是一,一是最吉利的。
裴楷由于重且舒的咬字,整个朝廷都听到了,皆大欢喜。晋武帝一看算了,重赏那个算卦的,本来要成刀下之鬼,现在还得了一笔赏金。
画外音: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如果一个人吐字含混、咬字不清,在生活中就会闹出各种各样的笑话来。
钱文忠:
反过来,如果说话不是重且舒的会闹出什么事来?这历史上也有,只不过我们大家不太注意。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人,鉴于《太平广记》的记载也是在书上有的,这个人叫侯思正,这个是什么人呢?本来是个衙役,也就是衙门里的一个比较低级的一个办事人员。这个人的特点是说话不讲究,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咬字不清、吐字不正,他是因为告发别人、告密当了官,得到了谁的重视?得到了武则天的重视,武则天有一段是鼓励大家告密的。这个人就当官了,当官了以后,他不是原来是当衙役出身嘛,武则天就命令他去审理案子,这个侯思正小人得志,所以一天比一天的歹毒,他有一天去审讯原来的一位忠臣,很高的一个官,叫魏元忠,审讯他,审讯审讯他又不着调了,怎么不着调?因为他不是咬字不清嘛,说话也不懂得重且舒,说话很快、很急,就跟他说,就是侯思正跟魏元忠讲了一句话,这句话没人听得懂啊,什么意思?魏元忠明白,他这个就是说话太快,实际上他说你这个人,因为他在审讯他,当然这个魏元忠不认罪了,人家没罪,他拧,拒不认罪,他说你牛什么?当然侯思正也没有什么教养了,你牛什么?你有本事啊?你跟我嘴硬?你真要有本事嘴硬,你去把白司马坡给背起来。
在洛阳旁边有个大山坡,这个坡叫白司马坡,但他说的就是轻且急,他没有重且舒,所以变成你去把白司马坡背起来。白司马?背哪个白司马去?也听不懂。下面一句呢,说要么你有本事,不然你去把孟青给吃了。孟青是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实际上在唐朝有一个人,孟青元,是一位将军,这位将军很厉害,曾经拿着一个大棒子把人给打死过。
所以,他的意思是说你嘴硬什么?你有本事把这个山坡给我背起来,你要再有本事把那个将军去吃了。就这样,那么魏元忠也听不明白,你莫名其妙跟说什么呢?一下子就愣在那里,一愣态度就更恶劣了,就瞪着他,瞪着他以后,这个侯思正,这个人野蛮得很,就把这位忠臣大人拖着他两只脚大头朝下在地上拖来拖去,拖到最后把这个魏元忠给拖火了,人被拖急了,你说话说得不清楚,我听不懂啊,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你还来拖我。就说:“你也别拖我,算我倒霉,运气不好。好比我骑了一头恶驴被摔下来,可是我这个脚还挂在驴镫上面,所以被你拖。”
这个魏元忠说话倒是重且舒了,所以把这个侯思正听得一清二楚,侯思正更火了说:“你这叫什么话?你敢辱骂我是恶驴啊?我立马把你杀了,抵抗皇上派来的人。”这个魏元忠大概爬起来,他不拖了嘛,不拖了头脑一晃,突然想明白,原来你叫我背的是白司马坡,叫我去把孟青元给吃了。原来是这个意思,搞的这个魏元忠哭笑不得。他就说:“侯思正,你现在好歹是个国家官员,你应该知道礼仪、知道轻重啊,你如果那么想要我魏元忠的头颅,你就把它砍掉拿走嘛,或者你拿锯子来锯,用不着逼我反抗,用不着故意来惹恼我,用不着给我栽赃。你话也说不清楚,什么白司马,什么孟青啊?你到底想干吗?”就说这么一段话。
这个侯思正也很有意思,因为他知道自己说话不着调,说话吐字也不清楚,一看说:“魏先生,还好你提醒我,不然还真没有人敢跟我说这个啊。”他把魏元忠给扶起来,这不挺好嘛。扶起来以后又出事实了,这侯思正又出事了,说:“魏先生,本来今天已经判定要杀你的,可是鸡鱼猪驴说这个。”那么他这个口齿不清楚,他发出来的音不一样,古籍当中就记清楚了他是怎么发音的,听不懂,实际上他的话就乱了。接下来说了一段话,把魏元忠又给弄愣了,你又说什么,这说话是乱讲,连咬字都不清楚。实际上他是说:今天本来已经决定 要把你给杀了的,但是最近武则天下了一道命令。下了一道什么命令呢?武则天不是信佛嘛,禁止天下屠宰,就这两天不能杀生。那么他说话又把这个跳过去,把这个事都没交代,因为不是不许杀生嘛,所以鸡鸭猪驴都吃不到了,因为没人杀了,我天天只吃点米和面,我怎么吃得饱了?他又来说这个话,又把魏元忠愣在那儿,根本就完全听不懂,旁边还有看审判的官员,觉得这个人也太逗了,怎么那么逗?就把这个情况去跟武则天说了,武则天听了以后也大笑,说怎么有这么一个人啊?这个说话咬字都咬不清楚在那儿乱讲。后来这个侯思正结果非常惨,而且在历史上一直成为一个笑柄,就是说话又急、还随便省略,咬字不清楚,这是一个非常要命的毛病。
《弟子规》在说完了孩子应该怎么咬字、怎么吐字、怎么舒缓凝重地说话以后,《弟子规》接下来又有四句话,而这四句话是《弟子规》里很少见的,在今天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的话。
画外音:
《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就是通过规范生活中的言行来塑造一个人的良好品格。但是这样一本几百年前的小册子,它并不是完全适用于今天的现代人。那么接下来《弟子规》会涉及到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为什么会不适用现代人呢?
钱文忠: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意思很明白了,就是这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情多了去了,有的人说长的,有的人说短的,只要是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你就不要去管闲事。这句话当然是必须引起我们的一种要辨明的一种要求,这句话你要去仔细辨明它,我们必须准确地理解这四句话。毫无疑问,这四句话里面明摆着是有这么一种味道的,什么味道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只读圣贤书、莫闻窗外事。这种味道很浓,这是我们在今天完全不能接受的,因为在今天我们还是应该倡导主动地关心别人,甚至我们在大力倡导,我们应该见义勇为,在社会上看到一些不好的事情、不恰当的事情,即便跟我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也应该勇敢地站出来,这样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弟子规》这四句话里面的这一层内容把它给剔除掉,但同时我们在读《弟子规》的时候,也必须时刻牢记这一点,哪一点呢?《弟子规》的对象主要针对的是未成年的孩子,这是它主要的对象。这段话的本意《弟子规》作者心目当中,我想主要是希望孩子能够在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这个年龄阶段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学习,不要分心、不要分神,假如从这个角度去观察或者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的话,那么《弟子规》这么说也不是一点合理性都没有。所以,对这四句话我们要冷静地分析。
《弟子规》在讲完了这些方面以后,对于孩子这种从小应该形成的良好习惯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再三强调以后,它还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什么重要的概念?在传统中国,特别是在儒家文化当中,是特别强调榜样的力量。所以,《弟子规》要求孩子“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什么意思?看到别人好的地方你要即思齐,马上就要下定决定,要发这个愿,要有这个志向去赶上他。纵去远,即便相去还很远,以渐跻,你要立下一个长远的规划,渐渐地去赶上他。
我们有部古籍叫《说苑》里面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非常有意思。有一位姓南的事情遇到了一位姓程的先生,两个人碰见了,而这位姓程的先生一看南先生来了很高兴,就给他煮了一条鱼吃,煮了一条什么鱼呢?今天咱们绝对不敢去吃的,这是违法的,娃娃鱼,今天不能吃,法律规定娃娃鱼不能吃,去煮了一条娃娃鱼。那么南先生就说:“吾闻君子不食鲵鱼”他说我听说君子不吃娃娃鱼。为什么君子不吃娃娃鱼?道理很简单,为什么它叫娃娃鱼?因为它叫起来像小孩哭一样,所以叫娃娃鱼。所以,君子有不忍之心、有恻隐之心,你听到个声音那么像孩子叫,我还把它给吃了,这个不是君子所为。所以,南先生就讲,我听说君子不吃娃娃鱼。而那个程先生很愣,我好心好意辛辛苦苦给你逮条娃娃鱼,给你煮好了,你还来劲儿了。那么程先生就说“乃君子否,子何事焉”怎么,你觉得你算君子?吃不吃娃娃鱼跟你有什么关系?君子跟你有什么关系啊?南先生就讲一段话非常有名,值得向孩子重点介绍,这个南先生讲“吾闻君子上比,所以广德也。”我还不是君子,但是我听说君子怎么会成为君子的呢?君子跟我们一般人的区别在哪里呢?上比,他和比他强的人去比,我们一般人除了在物质生活方面有的时候都要跟自己的强人比比,他怎么比我有钱?我很生气,他开的车比我好,我很不爽;他住的房子比我大,我很恼火。但是君子不是,君子不是比这方面,比道德方面,在道德方面上比,所以广德也。所以君子的道德增长得很快,他的道德水准提高得很快。“下比,所以狭行也。”如果你往下比,越比路越窄。你看我今天早晨,我懒我不上班了,九点上班,我睡到九点十分才起来,你看我办公室还有一哥们儿睡到九点半才起来呢,这就叫下比。这么比下去,你除了被炒鱿鱼,你还有第二条路吗?路就越行越窄。“比于善,自进之阶。”如果我去追求善的,阶梯。“比与恶,自退之原也。”如果我经常跟不如我的人比,跟做得不好的人比,那我不是每天都在退步吗?“吾岂敢自以为君子哉,志向之而已。”我哪里敢自认为我是君子啊,只不过我内心向往做一个君子。
你看,这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古人也讲看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你看见一座高山,你会生敬仰之心;景行行止,你看到一个很好的行为,你会去追随它,这都是讲的榜样的重要性。
在古人当中,很多人把见贤思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时刻要求自己,如果见贤思齐,能够在孩子们的脑海当中扎住根,让孩子懂得应该不停地按一个比较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用一个比较长远的学习规划去实现自己这种志向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将来我们知道在他的人生旅途当中会少很多坎坷,会取得比较大的成就。
画外音:
别人身上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别人身上的缺点是不是就对我们没有用处呢?《弟子规》告诉我们,从他们的身上也能有所学,那么在比自己能力差的人身上能学到什么呢?
钱文忠:
《弟子规》接着又写了四句话“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要求孩子做到,你如果发现别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你如果看见别人的缺点,你要马上反省自己,你有没有?有在改,如果有的话马上改掉;无加警,如果没有的话,你要提醒自己时刻警惕,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唐太宗就是这方面的好例子,唐太宗是很善于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但是我们往往容易忽略他更善于汲取别人失败的教训,他为了提醒自己不要重蹈隋炀帝骄奢淫逸的覆辙,他断然放火焚烧了一座非常著名的楼阁叫迷楼。这个故事是非常发人深省的,现在咱们如果到扬州去旅游,我们会看到在扬州北郊绿树成荫,现在还是很漂亮,有个地方叫蜀冈,蜀冈的东边现在还有一群非常漂亮的,因为那边绿化非常好,绿色,掩映着一群朱红色的建筑叫观音寺,这个寺里面有这么一座楼叫鉴楼,你看这个楼的名字就很有意思,鉴楼,鉴在过去这一个青铜器,平平的一个盘子,盛着水是照脸,过去没有镜子,是照照自己,要参照一下自己、提醒一下自己的。这个据说就是隋炀帝迷楼的旧址,隋炀帝喜欢这个迷楼,所以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迷楼记》,里面讲“使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可目之日迷楼。”迷楼的名字是这么来的,隋炀帝说就算是真的神仙来,来到这里面旅游也会迷掉的,所以我命名它为迷楼。
史书记载,隋炀帝当年建造的迷楼极尽人间的奢华,楼中千户万户,非常多的房间,复道连绵,幽房雅室,曲屋自通。你只要到了迷楼里面,人会意夺神飞,不知所在。什么叫意夺神飞?你的意志也被抢走了,神也被拿走了,你不知道怎么办,迷楼就是这么一个作用。而唐太宗到扬州的时候,他一看到如此奢华就下决心要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放一把火把它烧了。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这方面是高度警惕的,对于失败者、对于在他们前面的,应该被历史所淘汰的人物,他们是非常注重去观察他们留给自己的教训。
贤者身上我们要见贤思齐,他当然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来了,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弟子规》的回答很清楚,“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别的你别管,用了两个“唯”字,最重要的是德学,道德学问,还有才艺,你的才学,艺是指各种各样的技能,最要紧的是这两方面,德学才艺,如果不如别人的话,你要当自立,要自己奋发,自己要下决心去学习。
清代中国有一个名医叫叶天士,有一位上京应考的举人经过苏州,觉得不舒服,就请叶天士去看。叶天士一看就问他你怎么了?那个举人说:“我身上都挺好,没有哪里不舒服,但是我每天都口渴,我不停地想喝水,很长时间了。”叶天士说啊:“得了,再给他一检查,我劝你别去赴考,你内热太重,得了糖尿病了。”因为我们知道在古代糖叫“消渴症”,糖尿病的特点是不停地要喝水,你得了糖尿病了,不出百天必不可救。你百天就完了,我也治不好你,你也别去考试了,没必要。”这位举人一听,那么有名的大夫跟我说我的命才100天,他的想法给拧过来了,怎么拧过来了?我既然没有几天好活了,那我真就应该考试去,搏一个功名,也算给自己有个交代,给自己家里有个交代,所以他坚持去赴考,走到镇江,这个举子碰到了一位老僧人,一个老和尚一看他的样子不行,那个老和尚也懂医术,也知道他得了糖尿病,就劝他说:“你有这病,没什么办法,但是你愿不愿意相信我?”这个举子一听也没有什么信不信,叶天士都说我命不过百天,那我听你的。老和尚跟他说:“每天你就吃梨,口渴了你吃梨,饿了你也吃梨,坚持吃100天,你的病就好了。”
这个举子坚持吃了100天的梨,果然一路平安无事,而且一考还考中了进士,等他回来的时候衣锦还乡碰到了叶天士,叶天士晕掉了,因为他是一个名医,他从来说你活不了多久就活不了多久,怎么看你得意洋洋、容光焕发地回来了,很惊讶。这个举子就把自己的奇遇告诉了他,就我在镇江碰见了这么一个老和尚,他告诉我吃梨,叶天士一下觉得在镇江有这么一个和尚,一个老和尚,一定有过人之处,所以叶天士就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乞丐,打扮成一个穷人,跑到庙里拜这个老和尚为师,改名为张小三,这都是很有名的事情。每天早晨起早摸黑,他已经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大夫了,为这个老和尚挑水砍柴。老和尚一看这个小伙子可以,很不错,看到他也很勤奋,很喜欢他,所以每当有人来到这个老和尚看病的时候,他都带着这个叶天士,让他旁边看这,在那儿待了三年,那么苦的日子过了三年,把这个老和尚的医学,德学才艺都学到手,这个老和尚一看,张小三可以了,你跟了我三年了,你现在可以回去了,凭你现在的医术你已经超过江南的叶天士了,老和尚不知道,叶天士一听下跪拜师说:“先生,我就是叶天士。”所以这个老和尚深受感动。
现在,我们的很多孩子,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往往没有办法,最难的一件事情是让孩子虚心。现在的孩子的成长环境缺乏参照性,他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面,从小生活在长辈的宠爱、夸奖、称赞、奖励当中,所以往往会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但是一方面比较不容易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另一方面更难虚心地承认别人比他强的地方。所以,我们的现实的这种对孩子的教育当中,我们就会发现首先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你只有意识到自己有所欠缺,你才能虚心去学习。而学习什么,这是今天的教育当中特别麻烦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社会上的有一些导向,什么是成功?我们的定义往往比较模糊,在很多家长的心目当中,比如教孩子学一样东西,你将来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将来你会工资很高,将来你可以买很好的车子,将来你可以买很大的房子,把成功等同于德、学、才、艺以外的东西,这一点是非常要命的。
按照《弟子规》的说法,树立一个榜样,而在这个榜样的身上主要就要学习他德、学、才、艺这几个方面的长处,而别的相比德学才艺而言都是次要的,都是可以先放在一边的。《弟子规》在强调了榜样的重要性以后,在明确地论述了如何向榜样学习以后,《弟子规》对孩子的教育还提出了哪些应该重视的方面,请大家听下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