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事情充斥着人们的耳目,混淆着人们的视听。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当他们面对种种诱惑的时候,更容易失去判断、不知所措。因此,让孩子们从小形成诚信的道德观、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至关重要,让他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情况下不能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什么样的事情不可以任意传播,什么样的要求可以答应别人,什么样的要求是不能够答应的。如果承诺了对方却没能兑现,就该怎么办?那么关于这些问题,《弟子规》又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建议呢?敬请收看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第十四集“信之三”。
钱文忠:
当今的社会生活实在是太丰富多彩了,所以《弟子规》希望孩子从小能够养成“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的习惯,这四句话的意思非常清楚,不是你亲眼所见的,或者就算是你亲眼所见,但是你看得并不真切的,或许你离得远,或许你受到什么阻碍,你看得并不真切的,你就不要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事情的真相,没有有把握的了解、没有确切地了解,就不要轻易地去传播,就这四句话。
这四句话背后是一种慎重的、踏实的、负责任的习惯,应该是做人的立身之本,是为人处世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反之,最大的学问家、最有才华的人也会闹出笑话来的。不管我们自己有多牛,大致上还没有人敢牛到这个地步,说自己比苏东坡聪明,或者说比苏东坡有才气,一般很少碰到这样的狂人。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那是鼎鼎大名的、真有学问的大才子,他就犯过这方面的错。有一天,苏东坡到当时丞相的王安石的府上去拜访,王安石正好忙着在接待别的客人,那么家里的随从、仆人就引导苏东坡到书房里面先坐一下,等王安石忙完了再过来相见。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房里坐得无聊啊,一个人待着也挺无聊,就跑到了书桌前去东张西望去看看。这一看,看见了王安石在桌上有一张纸,这纸上写着一首没有写完的诗,王安石先忙别的去了,这诗里面有两句话“昨夜西风入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昨天西风吹到了我的园林里来,把这个菊花全部吹落了,撒满了地上,一片金色。这个诗没写完,苏东坡读了以后很瞧不上王安石这半首诗,哈哈乱笑,说你这叫什么诗?你堂堂的一个丞相,王安石也是大文豪,你连季节没搞明白,秋天是菊花盛开的时节,怎么会有菊花落下来呢?秋千别的花是落了,菊花没落。
所以,苏东坡就拿起笔写了两句“黄花不比秋花落,说于诗人仔细吟。”菊花跟别的花不一样,秋天不掉的,你这位诗人想明白了你再吟诗吧。写完了,笔一扔走了,苏东坡走了,那么他写的这两句话就留在王安石的书桌上。过了不久,苏东坡犯事了,苏东坡大才子,稀里马虎的,经常惹事,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了这个地方一年的秋天,他推门一看,突然发现自己花园里面的菊花吹落满地,一片金色,苏东坡说菊花秋天会落的嘛。你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花,或者一部分菊花,你了解的也是一部分花,或者一部分菊花,天底下的菊花真是有秋天会落的。
这就是一个例子,再有学问的人如果不注意、不慎重,也会犯错误。苏东坡下错误判断,还是因为大部分的花是秋天要凋零的,还有影子的。还有好多事情连影子都没有,假如我们轻易相信,往往就会产生错误的判断,甚至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造谣生事的人达到目的。
西汉时期,南阳有一个人叫直不疑,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他为人好学、不图名利,是一位非常忠厚的人,后来朝廷发现了这个人才,就让他去当了一个官,旁边就有人嫉妒他,就诽谤这个直不疑。怎么说呢?说直不疑相貌堂堂、也有水平,书读得也不少,但是这哥们儿品行不端啊,怎么品行不端呢?这话说得很严重,说直不疑和他的嫂子有不正当男女关系。这一下,天底下的人都来怀疑这个直不疑,认为这个人很不堪。直不疑一看没办法了,开始还不想去争辩,到最后直不疑站起来说,说没事扯什么扯,我根本连哥哥都没有,我哪里来的嫂子啊?朝廷一查直不疑还真没哥哥,这就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成语的典故,叫做“无兄盗嫂”。
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遇到什么事情,加入没有确实的证据就不要轻易地乱讲也不要轻易地相信。有这样的谚语讲“谣言止于智者”,这个话是有道理的,谣言碰到了真正有脑子的人,能够理性思维的人,谣言是没有用武之地的。过去有这么一首诗,这个诗是有点打油诗的,在民间流传,但是真有道理“谄言慎勿听,听之祸殃劫。堂堂七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就说什么意思啊?谄言你不要去听它,听了以后要有灾祸,要有劫难的。堂堂七尺躯,过去一般讲男子汉身高 七尺,当然过去的尺比较短了,如果按照今天七尺的话,三尺一米。那么现在这个人要两米三三,比姚明都高,但是古人的尺比较矮,堂堂七尺男子汉,不是今天这种尺,不要相信这三寸舌头,你人高七尺、舌头才三寸,为什么不相信它?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龙泉是宝剑,龙泉在今天的浙江,出宝剑的地方,舌头像龙泉剑一样的,有的时候杀人不见血啊,这很厉害,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是古人的一种话。假如自己相信,那还是你自己倒霉,如果你不仅自己相信,你还努力地去传播,那就非常不恰当,很有可能使社会产生一种不安、产生一种动荡。
画外音:
《弟子规》用这十二个字告诫孩子们,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不了解时,不可以任意传播,正所谓人言可畏、众口铄金、积毁消骨,在历史上就发生过三人成虎的故事。
钱文忠:
三人成虎这个成语也是一个故事,说明的无非就是这个道理,它的出典在《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什么意思?在一个都市里面,在一个城市里面,怎么可能有老虎?是没有老虎的嘛,这个道理不用说的,大家都明白。但是,三个人都说老虎,老虎就有了,出来了,三个人的话造就了一只老虎,这就叫三人成虎。
战国的时候,各国之间彼此互相攻伐,但是也经常妥协、签订一些和约、盟约,签完了盟约为了让双方信守,那么是有个规矩的,彼此交换儿子,把国君的儿子交换一下,作为人质压在这里。那个时候正好魏国跟别的一个国家签了一个类似于停战协议、和平协议。魏国就要派自己国君的儿子,去到别国当人质。
当时有一个大臣姓庞,就奉命要护送这个太子到敌国,或者到别国的都城去。临行前,这个大臣就对魏王讲,因为他心里知道自己陪着国君之子到别的国家去,难保旁边没有小人进谗言,自己又不在国君身边,连一个申辩解释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事先跟国君敲敲警钟,敲敲木鱼,但是话不能直说,古人是很讲究说话的方式,你是臣子啊,不能跟国王直截了当地说,所以要用比喻。这个姓庞的大臣就问这个人,说大王啊,假如现在有一个人来跟大王您说街市上,就是都市里出现了老虎,大王您相信吗?这个大王说这不胡扯嘛,怎么都市里那么多人会有老虎呢?我不相信。这个姓庞的人说好,如果又来了一个人,第二个人跟大王说街市上有一只老虎,我看见了,大王你相信吗?这个时候魏王说,又来一个人说?这我就有点将信将疑了。这个姓庞的大臣又盯着魏王说,大王,如果现在第三个人跑过来跟你说,大王街市上来了一只大老虎,我看见了,你相信吗?魏王说,那我肯定要相信了,三个人都说有老虎啊。那么这个大臣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大王,这是明明白白的事情啊,现在经过三个人一说就好像真的有了老虎,现在赵国的国都邯郸远离魏国的国都大梁,比我现在离开街市远了很多,议论我的人、说我坏话的人一定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您明察。魏国说好的,一切我都知道你放心去吧。但是,当这位姓庞的大臣陪着魏望的儿子完成使命,后来回到魏国的国都大梁的时候,魏王再也没有召见过他。什么意思?还是听进了谗言了,也就是说这个谣言传播传播传播,重复重复重复,它的欺骗性会增加。如果我们轻易去传播谣言,我们在无意之间就成了一个帮凶了,就成了传播谣言的人的工具。这个是我们要再三要警惕的,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细心观察,不能道听途说。假如我们忘记了三人成虎这个古老的典故的话,那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谣言传来传去,扰得我们生活不得安宁。
这一部分的《弟子规》讲的一个关键词或者一个核心概念是一个“信”字,讲信用的“信”字。那么既然要讲“信”,就不可能不讲承诺,不可能不讲诺言。
画外音:
人们常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所以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对于别人提出的要求不好拒绝,勉强答应后又无法做到,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弟子规》又是如何告诉我们的呢?
钱文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天底下的事情没有一件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去做的啊,所以你不要轻易地答应别人。如果你轻易地答应了别人,而实际上这件事情又做不到,那么就会把自己放到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和局面,就会进退失据,进也不是、你去办也不是,退也不是、你不办也不是。那么这样的话,就会狼狈不堪。意思很清楚,《弟子规》里面的意思都非常清楚,道理也很简单,没有什么复杂的,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真正要做到确实千难万难。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难道这个的例子看得还少吗?一位男士跟他太太说自己是钓鱼的高手,结果又钓不着,结果他干吗?他去买,买了好多鱼给搬回来,跟太太说你看今天我厉害吧?他答应太太的,我今天一定给你钓点鱼回来,晚上准备好熬鱼汤吧,结果他去买了一堆鱼,结果被太太发现了,说人家钓的鱼都是有大有小的,怎么你钓的鱼都是一个品种的,还都一样大小的。所以,我们在承诺某件事情以前一定要仔细思考、充分衡量、郑重其事,不适合自己干的、自己没有能力干的就不承诺,而假如承诺了那就一定要做到。
在这里呢,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守信用的一个典范人物。谁呢?叫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文侯守信在中国古代是传为美谈的,而且是记载在我们法家的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韩非子》里面。一次魏文侯国君他和管理这个禁院,我们知道国君一般都有自己的打猎的场地,比如过去清朝的皇帝都在哪里啊?在承德那一边打猎,木兰秋狝,这个大家都知道,那边有木兰围场。所以它有管理这个官,他就跟这个官员约好,什么时候我要来打猎。第二天,到了打猎的时候,天突然刮起大风,风非常大,那么身边的侍从当然就劝魏文侯,那么大的风你就不要去了,不要去打猎了,而这个魏文侯不听,那个时候也没有手机、也没有电子邮件,他没有办法通知那边的官员。所以,魏文侯就说不可以因为风大的缘故而不通知他们,你事先没有通知他们现在就单方面取消,这样的事情我不能做。所以这个魏文侯自己驾着马车、顶着大风赶过去,通知管理猎场的人员取消了这次打猎活动。约定相会的日期,如果不能如约前往,应该在事先通知对方,免得别人苦等,这是守信,也是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
现在我们很多人把这个当小事,在现代生活当中,比如上级跟一个下级约好了,明天晚上五点半在哪里聚会,谈一件事情。上级突然有事,上级往往不通知了,你是我部下你等等怎么了,这个是千万不可以的。因为在讲诺言、讲信誉、讲守信方面没有上下级这种区分的,也没有尊卑的区分,也没有长幼的区分。我们这个人类社会要健康地运行,一定是要守信的,如果不守信,这个社会怎么能健康地运行呢?一切都没有规则,所以我们要想想魏文侯的例子,魏文侯在战国这段时期,他在位的时候受到当时各国的普遍敬重,其实当时魏国也谈不上有多么强大,而主要就是魏文侯这样一种人格的感召力,让大家特别地敬重他。
画外音:
《弟子规》告诫孩子们无论是说话做事都要遵循一个“信”字,诚实守信才是立人之本,凡是都要量力而行,无法兑现的事一定不要承诺。可是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你承诺别人的时候往往预料不到这件事情有多么难。那么当你无法兑现诺言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在《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一个叫华歆的人,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他是怎么做的呢?
钱文忠:
当时国家大乱,各地战火纷飞,所以华歆正好是逃难,华歆要逃难。逃难的时候他有个同伴也是很有名的,叫王朗,两个人一起坐船避难,船不大,船很小,又装了很多东西,后面有追兵,这个是有一位陌生人,他们两个人谁都不认得,突然过来说救救我,捎我一把,带我一把,你们有个船,也让我跟你们船跑吧。华歆很为难,为什么?船太小了,而且呢他们自己还想快点地逃,不愿意因为这个人耽误时间,所以华歆就拒绝了这个事情,就没答应,说我带不了你,你自己保佑自己吧,我们得走。但是旁边不还有王朗嘛,王朗在旁边说:“华歆啊,船虽然小了点,不还可以挤一个人嘛,也不会沉没,你这样,不要拒绝了,还是让他上来吧,咱们积点德、行点善,能带一个人、能帮一个人也算做件好事。”
华歆这么一听,当然就没有反对了。所以这个陌生人就上了这个船,这个船很挤,船速当然就慢了,这个当口,后面的乱兵追上来了,王朗慌乱了,王朗一看乱兵追上来了,我船又跑不快,就跟这个陌生人说:“哥们儿,不行,我们管不了您了,您要么跳河里,扑通自己游走,要么我们靠靠岸,您上岸,我们过去我们走。”准备把这个陌生人给抛下去,这个时候华歆说不要,我当初之所以不敢答应他、不敢承诺他带他走,就是因为我怕后来追兵追上来,而我们的船载重太大、船速慢,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因为我已经答应他了、我已经承诺他了,我已经给了他我的诺言,不能因为危难而把他抛下,我们到现在必须带着他一起走。
这个故事在当时也传为美谈,所以记载在《世说新语》里面。如果不照《弟子规》这么做,就是说我随口答应别人,我随口承诺别人,后面会是个什么结果?这样的故事更多,这个故事很有名,叫做“棘刺刻猴”,这个故事一听就听得蛮让人惊讶的,荆棘啊,就荆棘这种灌木,这种带刺的,荆棘的尖上刻一只猴子。
画外音:
在荆棘的尖上刻一只猴子,这听起来是一个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谁又会做出这样的承诺呢?这样的承诺又怎么来兑现呢?
钱文忠:
春秋战国时候的燕王有一个嗜好,什么嗜好呢?收集各种各样的玩物,非常精巧的,要别人没有的珍奇宝贝,他喜欢收藏。有时候为了追求一样天下独一无二的宝贝,他不惜千金,所以燕王好珍玩。有一天,有一个卫国人,从卫国来的一个人,来到燕国的国都拜见燕王说:“燕王,你不是喜欢宝贝吗?我有绝活,我能给你做一个宝贝,全世界没有第二个,就您有。”那么燕王当然感兴趣了,就问他你能为我做什么人间宝贝啊?我这宫里面有的是宝贝。这个卫国人说:“我那个您没有的,燕王,我手艺高超,有独门的绝活。我能给你刻一只猴子,雕刻一只猴子。”燕王说:“活猴子我那儿还一堆呢,我还用你给我雕刻猴子?”这个人说:“大王您别急,我能够在一根荆棘的刺上,在这个刺的尖上给你雕刻一只猴子。”这个就是今天讲的微雕了,顶级的微雕了。燕王说这个听都没有听说过,居然在那么小的地方可以雕一只猴子,非常高兴。宫里面金银宝贝有的是、各种珠宝有的是,但是没有这么小的猴子啊。所以赶紧让人给他准备好生活条件,并且给了他方圆三十里地,作为这个卫国人的封地和俸禄。那么封好了以后,这个国王就问这个卫国人,你真能办到啊?卫国人说没问题,那么简单的事情随便弄,我一定给大王你刻好。燕王一想,你不给了我承诺了吗?何况你是给我做大王的承诺,好,你去刻吧。
过了几天,燕王心里痒痒,就把这个人叫来。我想马上看一看你在这个荆棘刺上给我雕刻的那只猴。这个卫国人承诺是承诺了,可怎么刻得出来啊?这明摆着不可能的嘛,但是这卫国人这一下就“进退错”,进也不是,你要说你刻出来,你给国王不就完了嘛,他刻不出来,但是你答应了国王又说今天我刻不了,你这不找死吗?所以卫国人就开始编故事,说:“大王,在荆棘刺上刻这一只猴子,那不是一件凡物,一个人要有诚心才能看见。您要向我保证半年之内不进后宫,就是你半年之内不能去找你的王后,妃子你不能找,半年之内不得饮酒吃肉。”国王一下晕掉了,我为了一只猴子让我半年不进后宫、半年不喝酒吃肉,国王就很犹豫。这个时候卫国人说还没那么简单啊,这个还是基本条件,你还得赶上一个雨过日出的好天气,还要抢在阴晴转换的那个瞬间,你才可以看到这只猴子,只有这样你才能如愿以偿。
你看,进退失据,已经开始编谎话了,编话了,没办法。这个国王一下子当然很郁闷,你也没话说,很郁闷。是大家别忘了,一件事情的真相它是真的就是真的,它是假的就是假的,你骗得了一时,你骗不了一世。这个时候郑国有个人,这个刻猴子的是卫国人,郑国有个人,这个人是干嘛的?是一个铁匠,当时有一个人答应燕王刻一只那么小的猴子,这个故事传遍了天下,很多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能工巧匠承诺了燕王。但是这个郑国的铁匠觉得不对,这里面有诈,这个铁匠就去找燕王,说:“大王,您看到猴子了吗?”大王很郁闷说看不着。为什么看不着呢?说这个人说他能刻,但是他要求我半年不进后宫、半年不饮酒吃肉,还得等一个雨过日出的天气,还得等着阴晴转换的那一刻,我才能看到,看样子我没有福分。
这个铁匠说:“大王,能看到,能看到。”大王说:“你怎么说能看到?他说您这个先问问他到底真的还是假的。大王说:“我问了,我问不出来。”这个铁匠说:“好问啊,我是打刀的,如果要在那么小的一个尖上刻东西,那么他首先要有一把刀锋比那个尖还要小的刻刀,不然怎么刻,你拿把菜刀去刻?我是一个铁匠,我知道如果大王您要叫我打这么一把刀的话,我是不敢承诺您大王的,因为是打不出来的,我做不到。既然这个 卫国人说有办法在这个荆棘刺上雕一只猴,您可以这么问他,说我知道这只猴雕起来很费功夫,一时办会儿看不到,这是对的,但是你既然能雕这么一只猴,你总得有这么一把刀吧?您先把这把刻刀给我看看,让我过过瘾,那么我看到了这把刀,我就下决心半年不进后宫、半年不去吃酒肉,我等着这只猴子。”
这国王一想好主意,就叫人把这个卫国人叫来,就如此般跟他说了。这个卫国人说:“有啊,这个刀我有,可是我来见大王随身不敢带啊,哪有见大王随身带把小刀的,我回去拿,回去了。”左等不来、右等不来,等燕王再派人去找他的时候,发现这个卫国人早就跑了,人去室空。
这就是在我们传说当中很多这样的故事,告诉大家不要轻易地承诺,承诺了以后如果做不到会让自己非常地被动。当然了,这个故事里面的卫国人已经有点招摇撞骗的嫌疑了,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故事。所以,我们要牢牢记住《弟子规》这一句话,承诺是无比沉重的,在承诺之前你要考虑好你所要承诺的事情,还有你个人的能力,一旦承诺发出,一旦承诺给出,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履行这个承诺,就是把这个承诺变成一个事实。《弟子规》在讲述了哪些话不能讲、哪些语言要避讳、哪些不好的表述习惯从小要戒除之后,又给我们讲述了对诺言、对承诺的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弟子规》所关注的还远远不止这点,《弟子规》甚至要求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对孩子的咬字、吐字的方式和它的轻重缓急,都应该有所注意,希望孩子从最小的细节开始、从小培养起最好的语言习惯。《弟子规》在这方面有哪些规定,请大家听下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