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最神奇的24堂心理课
5293600000035

第35章 第十八课 不做坏心情的俘虏 (1)

猜疑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盲目想象。陷入猜疑误区的人是活得很累的。如果猜疑发生在朋友之间,会破坏纯真的友谊;发生在恋人之间,会妨碍感情的发展;发生在同事之间,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只有心窗打开,让黎明的阳光照射进来,才能生活地更加幸福。

猜疑是缺乏根据的盲目想象

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会心生疑窦,从而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刚到哈佛的人,都会听到下面这个故事:

一棵大树上,住着雌雄二鹰。冬天快到了,为了储备过冬的粮食,它们辛辛苦苦地到处采摘野果,不久,终于储了满满一巢的果子。时间一长,果子就干了,本来满满一巢的果子就只剩下了半巢。

一天,雄鹰从外面采食回来后,发现巢里的果子似乎少了很多,于是雄鹰就责怪雌鹰说:“我们采摘果子那么辛苦,现在却不明不白地少了半窝,一定是你偷吃了!”雌鹰申辩道:“我没有偷吃,果子是自己少的!”雄鹰说:“果子又没有长翅膀,难道会自己飞走?你偷吃了,竟然还不承认,我真是认错了你!”雄鹰生气极了,便狠心地用嘴啄雌鹰,把雌鹰啄得遍体鳞伤。后来,雌鹰受不了这样的虐待,伤心地飞走了。

不久之后,下了一场大雨,巢里的果子因为雨水的浸泡膨胀了起来,慢慢地占满了整个鸟巢。这时雄鹰才发现自己冤枉了雌鸟,它很后悔。于是它到处啼叫,希望能把雌鸟呼唤回来,但是雌鸟再也没有出现过。

雄鸟因为无端的猜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在生活中,我们也很容易和同学、朋友、老师、家人产生一些误解,有的误会经过解释便烟消云散了,有些误解却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其实,很多误解的产生都是源于猜疑,只有消除猜疑才能让误会及时消除。

多疑的个性不仅会害人,还会害己,在生活和交往中都会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不仅影响互相之间的信任,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的安全。

古人云:“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不过,“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那些不自信的人总以为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甚至算计自己,这些莫须有的想法让他们陷入了猜疑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哈佛告诉学生:猜疑是缺乏根据的盲目想象。

猜疑往往缺乏事实根据,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毫无逻辑地去推测、怀疑别人的言行。猜疑的人往往对别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喜欢分析深藏的动机和目的,看到别的同学悄悄议论,就疑心在说自己的坏话,见别人学习很用功,就疑心他有不良企图。好猜疑的人最终必会陷入作茧自缚、自寻烦恼的困境中,结果还会导致自己的人际关系紧张,失去他人的信任,挫伤他人和自己的感情,对心理健康的危害是极大的。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过:“猜疑之心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

《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吕伯奢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这是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是害人害己的祸根。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对他人、对自己心生疑窦,从而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

心理魔法书:

当你发现自己的疑心越来越重的时候,请你控制住自己的“胡思乱想”,不妨从多方面看待自己怀疑的对象,想办法加上一些“干扰素”,如“也许是我弄错了”,“也许他(她)不是那种人”,“也许情况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糟”,等等。这样,你就能渐渐地消除自己的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假想和推测。

走出过度敏感的误区

别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一句话,往往都会引起敏感者的过分恐慌与不安,一个小小的挫折都会让敏感者陷入苦闷,于是,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全部,认为所有外界的批评都是有道理的、应该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这天,乔治敲开了哈佛大学布鲁克教授的门。原来,乔治在为自己的敏感而痛苦不堪。

乔治告诉教授,念初中时,他就是一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人,不喜欢与别人沟通。这种变化持续到后来,乔治发现自己越来越敏感,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对别人的每一句话他都会有意无意地揣摩。前段时间,乔治所在的班级进行了班委选举,乔治落选了,这让他痛苦万分。他连着几天心情抑郁,只要一看到同学聚在一起,就觉得他们是在议论自己。有同学微笑着对他说:“加油哦,大明星,下回你一定能选上!”这寻常的鼓励,在乔治听来,竟有讽刺挖苦的味道。

针对乔治的问题,布鲁克教授对他进行了一番详细的劝导。经过布鲁克教授的劝解,乔治渐渐地摆脱了敏感的困扰。

敏感,在心理学上又称感知敏锐。适度敏感是正常的,尤其是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蓬勃的阶段,对外界的刺激敏感,这是非常普遍的性格特征。但是,有些青少年却陷入了过度敏感的误区。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引发青少年人际敏感的原因在于:青少年生性脆弱,疑虑心重,经受不住打击,往往细小的刺激就会引起紧张的情绪;在早期体验上,许多青少年受父母的过度呵护,没有学会积极的心理保护意识和方法;同时,在个性特点上,青少年还没有养成宽容的气度,喜好斤斤计较、钻牛角尖等。

在人际交往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有时会因别人的言语受到伤害。但是,是否被伤害最终取决于自己,如果你总是控制不住冲动,容易感觉受到伤害,那很可能就是过度敏感了。

过分敏感的人的感情比较脆弱,别人不经意的一个动作或者一句话,往往就会引起他们的过分恐慌与不安。过度敏感的人都有一种自贬自责的倾向,一个小小的挫折都往心里去,随即开始怀疑自己的全部。于是,认为所有外界的批评都是有道理的、应该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错,换一句话就是:我自己一无是处,太平庸了,是个傻瓜……

心理过于敏感,就是感情脆弱,承受能力差,微小的刺激(一句平常的话,一个平常的小动作,一个平常的眼神)就能引起严重的不安,紧张得要命,好像要发生什么事。过于敏感之人十分痛苦,终日生活在“防御”状态之下。要及时克服,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勇敢接受别人的眼光。

在生活中,很多人习惯以别人的评价为转移,这种人长期跟着别人转,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过分敏感的性格。因此,要避免这种“过敏心理”。如果别人以异样的眼光盯着你时,你不必局促不安,也不必神情窘迫,唯一的办法是——用你的眼波接住对方的眼波,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就是自己,可以自如地生活在千万双眼睛织成的人生网格里。

其次,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充实自己。

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但也没有一个人能事事出人头地。因此,我们要有大处着想的胸怀,敢于公开自己的优缺点,而不要尽力去遮掩一切,要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勇气。

此外,多参加集体娱乐或读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当有“敏感”干扰时,即用松弛身心的办法来对付。要学会自我暗示,转移注意力,如转移话题、有意避开现场等。坚持进行体育锻炼,也有助于防止“心理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