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新技术·如何保持农村水土资源(新农村十万个怎么办)
5262600000039

第39章 坡耕地径流聚集工程有哪些

通过综合治理,对坡面进行工程处理,改变原有的地形特征,使降雨就地拦蓄入渗和从产流场引流入渗,可以补充了土壤水分,减少降雨径流的损失,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1)水平梯田。它是坡耕地拦蓄降雨径流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后,微地形发生质的变化,由倾斜的坡地变为平地,坡长截短,坡面径流线被分割,坡面径流不复存在,不产生水土流失,同时梯田还能拦蓄相应面积的降雨,有条件的还可接纳外来水。20世纪80~90年代,沂蒙山区、黄土高原和长江上游在坡耕地比较集中的地方,已大量兴修连台水平梯田,用途各异。沂蒙山区的梯田主要是种植经果林;黄土高原和长江上游主要是种植农作物,也有少量种植经果林的。梯田拦蓄降雨径流分全拦蓄和部分拦蓄,黄土高原年降雨量少,梯田都是全拦蓄无排水设施;沂蒙山区降雨量较多,修的是“三合一”梯田,即地平、有埂、可排,有溢流设施,地埂有分流口,下边有消能石等;长江上游的梯田,因降雨量多,在梯田内有能蓄能排的边沟和内沟,成片梯田中有坡面水系,可及时排走过多的降水,保护梯田安全。

砌筑地埂的材料,因地而异,土石山区多砌成石坎,土多石少地区为土坎。不论什么材料砌筑,都要求牢固安全,以免垮坎造成水患。一般按10年一遇3~6小时最大降雨标准设计。

通常人们认为修了水平梯田可全拦蓄,就能大幅度增产,其实不然,每株植物所得的水分近乎均等,因为降雨径流在梯田上是平均分布的,同时株行间裸地蒸发量大,土壤水分损失多。如何使用梯田接纳的雨水能集中到植株根际部位,提高雨水的利用率,甘肃省定西地区和定西县的水土保持科技人员在与干旱抗争中揭示了此问题。他们在九华沟小流域创造了一种新的聚流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降雨径流转化为可利用水资源的效率。他们在梯田平面上按经果林种植密度及其根据需水情况,在植株部位再造人工产流面,让拦蓄的降雨径流在梯田内再分配,集中于植物生长的地方,使植物能基本满足对水分的需求。他们创造的新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正方形漏斗式聚流坑。适宜于比较宽的梯田,每公顷修630个正方形漏斗式聚流坑,每坑栽植一株仁用杏树。聚流坑的规格为4米×4米见方,开始将正方形平面划成两根对角线,以两线交点为中心,形成4个对等的正三角形,将4个三角形平面从上往下开挖成4个三角形斜坡,坡度大小依当地降雨量而定,形似正方形漏斗。经果树栽在漏斗中央底部,一遇有效降雨,16平方米面积上的降雨径流很快汇集到聚流坑中央入渗蓄于土壤中,雨水蒸发等损失大为减少,能够局部调剂降雨在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同时,梯田可以比原来多蓄水,也不会因遇暴雨而垮埂,安全度提高。

另一种是长方形漏斗式聚流坑(膜侧式聚流坑)。适宜于比较窄幅的长形梯田,以6米长为一个小区,在小区中挖一个0.6米见方的聚流坑,坑两边各形成一个面积均等的长2.7米的三角形坡面,并铺上地膜,只要有数毫米的降雨,在这个集流区面积上的径流就很快聚集于坑中央,入渗土壤蓄用。坑中央底部栽果树。由于地膜容易损坏,也可不铺地膜,但漏斗壁的坡度要陡些,并要拍打严实,以使径流迅速流入坑中央。

(2)隔坡梯田。这是在黄土高原人均有10亩以上耕地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创造出来的。修连片的连台梯田,不仅劳力、资金不够,集流少,也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此,修一台水平梯田与一段相应距离的原坡面相隔排列的一种梯田形式。水平梯田田面宽度与隔坡宽变的比例要依当地多年平均降雨量及降雨强度而定,各地的经验一般为1∶2~1∶3。水平部分除接纳降雨外,还拦蓄上部隔坡产生的坡面径流,此部位则为汇流区,相隔坡面为产流区。由于梯田与坡面相隔,可科学聚集和分散坡面径流,既减少水土流失,又增加梯田部位的土壤水分。坡面可等高沟垄种牧草,保土分流,梯田种农作物或经果树等均可有利生长,能获得好的效益。

(3)等高沟垄。该工程适宜于20°以下的坡地。在坡耕地上按等高线耕种,犁耕翻起的土壤突起线,阻止坡面径流直行,增加入渗,使径流的聚集与分散间隔进行,既起了消能作用,也能拦蓄一部分径流,补充土壤水分,为农作物利用。关于沟、垄的规格,各地依降雨量和耕地的情况而异。

(4)果树台田。在坡面上沿等高线水平布设,田面宽一般4~5米,地埂高度一般为0.3米,种植经果林。果树台田土壤蓄水量是荒坡的2.17倍,保土效率为75.9%,能容纳一定的降雨,减少坡面径流的产生,果树台田是坡面径流调控开发利用体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