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新技术·如何保持农村水土资源(新农村十万个怎么办)
5262600000040

第40章 荒坡地径流聚集工程有哪些

(1)燕尾式聚流坑。这是甘肃省定西县在总结鱼鳞坑利弊的基础上创新的,适宜于25°以上的陡坡地。该工程既少动土减少水土流失,又改变了以往那种满坡是鳞次栉比的鱼鳞坑布设的弊端,可以多聚流,保证人工重建植被的正常生长发育。聚流坑的行距为5~8米,坑距为4~5米,聚流坑内种植灌木,坑的深、宽各1米,坑两边延伸的聚流埂长2~2.5米,深0.3米,形似燕尾,能拦蓄较多的坡面径流。

(2)等高聚流沟(类似坡耕地上的隔坡梯田)。该工程适宜于25°以下的坡地。各地的做法大同小异,只是规格有所不同。甘肃省定西县的做法是:沿等高线开挖水平聚流沟,沟为梯形,上宽1.5米,底宽0.5米,深0.5米,沟内横向按一定距离(2米左右)设一小土挡,类似竹节沟,沟距(即隔坡)依据降雨量而定,一般为4~6米。沟为汇流区,种植经济林或水土保持林,隔坡种草、灌或封育,此为产流区。宁夏彭阳县的做法是:在荒坡上,每隔4~8米(具体间隔依降雨量确定),按等高线开挖一条深、宽各0.8米的水平聚流沟,回填土后,形成边埂高0.5米,顶宽0.4米,工程面宽2米的聚流区,沟内聚流种经济林或水土保持林,隔坡封禁治理(包括补种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