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仕女画艺术史
5211400000003

第3章 绪论(2)

从社会性上来说,《人物龙凤帛画》明显受到了社会风尚的影响。《人物龙凤帛画》中的女子长裙曳地,腰身纤细,是——位体态轻盈的细腰美人。而在当时文化繁荣的楚国,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要求是受王族审美风尚所左右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是对当时女性审美要求的最佳写照,因此,《人物龙凤帛画》中的女子形象可以说是楚国审美风尚的典型写照。

战国之后的秦汉时期,人物画中出现了许多女性形象。在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上,有许多描绘宴乐、采桑、杂技表演等的场面,在这些作品中频繁出现侍女、农妇、歌舞伎等女性形象。还有墓室壁画中描绘墓主人生活场景或者作为宗教祈福的引魂升仙图,这类作品中也往往会出现女性形象。在西汉洛阳卜千秋夫妇合葬墓壁画中,就出现了夫妇二人分别乘龙和三头神鸟在仙翁引导下升往仙界的场景。在这幅作品中,倒是丝毫没有男女有别的思想倾向。在作品中,卜千秋妻子的位置甚至在卜千秋之上,她乘、八着三头神鸟,飘然前行。虽然人物只是用简单的线描勾勒而出,但其中所透露出来的平等的气氛却令人难忘。当然这幅壁画不是仕女画作品,但是它透露出了封建社会早期男女偶然地平起平坐,这其中的脉脉温情足以让封建社会后期的女性为之神往。

在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中频繁出现的侍女、农妇、歌舞伎等女性形象多是作为陪衬,未成为刻画的主体。汉代曾有——次大规模的以女性为主体的绘画创作活动。据《西京杂记》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从这段记录可以看出,当时这次为后宫女子画像的活动规模是很大的,这些画家以为后宫女子画像为生,而竟能达家资数以万计,可见他们为多少后宫女子画了像,收取了她们多少贿赂。而从绘画的目的来看,是为了让皇帝“案图召幸”,可见最终的效果是要达到写实与观赏。从意义上来说,这是中国美术史上第——次以女性为主角的大规模的绘画创作,即使具有肖像画的性质,也可将其列入仕女画范畴。另外,西汉马王堆三号墓中的T形帛画也是以女性形象作为描绘主体,与《人物龙凤帛画》——样,它的功能也是作为铭旌,是引魂升天的法器,也可归入仕女画范畴中的仕女肖像。

到东汉时期,据载著名文人蔡邕曾经画过《小列女图》,旨在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这是早期强调教化功能的仕女画。顾恺之评《小列女图》云衣髻俯仰中,——点——画,皆相与成其艳姿。且尊卑贵贱之形,觉然易了,难可远过之也。这些正是上古时期仕女画的基本特征————强烈的道德宣教色彩,正如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所言历观古名士画金童玉女及神仙星官中有妇人形像者,貌虽端严,神必清古,自有威重俨然之色,使人见则肃恭有归仰之心。

《小列女图》技法上不太成熟,顾恺之谓《小列女图》面如恨,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又插置丈夫支体,不似自然。然服章与众物既奇,作女子尤丽。

总之,春秋到两汉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题材的绘画,这些女性形象有的是女神崇拜的产物,如西王母、织女、嫦娥,有的是作为陪衬出现的,有的是作为丧葬的法器,有的是写实的肖像画,还有的是宣传封建伦理的产物。其后,北魏又有木板漆画《舜后母烧廪》、《帝舜妃娥皇女英》等等,都可以算作仕女画的早期表现形式,正是绘画中这些女性形象的出现,汇成了后世仕女画的洪流,并为其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进入东晋,此时人物画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技法经验,仕女画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顾恺之为代表的人物画家创作出了《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等——系列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仕女画。此时的仕女画与其他类型人物画的分界并不明显,创作目的是早期艺术的成教化、助人伦,受当时宗教等因素的束缚,承袭了人物画秀骨清像的特征,独立特色不是很突出,这决定了此时期仕女画的局限性。唐代以来,仕女画得到空前的发展,以张萱、周昉为代表,描绘的贵族妇女,成为仕女画的典范,达到了仕女画发展史上的顶峰。宋元承接唐代仕女画余韵,但已失去了唐代的气势,在仕女画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所下降。明清两代,以仇英、唐寅、陈洪绶、焦秉贞、俞集、费丹旭、改琦等人为代表,领导了仕女画史上的又——个高峰。而此时仕女画的各种表现手法也得以完善,出现了专门的仕女画家,并形成各自独特的门派、画风。明清时期人物画创作已经非常成熟,中国传统的人物画技法,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间以西洋技法的传入,仕女画发展到了——个该归纳总结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画家们把中国传统人物画技法的精髓加以融合提炼,归结出十八描等优秀技法,创造了柔弱的病态美模式,但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仕女画的程式化特征。

近年来,仕女画逐渐成为国内外美术史界关注的对象,出现了——些专门的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切入,对仕女画的方方面面进行探讨,比较有价值的专著有何延哲先生的《改琦评传》,这部著作在研究清代仕女画“改派”掌门人改琦生平和艺术的同时,对清代中后期江南士人群体的生活方式、审美理想、内心世界多有涉及,把改琦置身于丰富的社会文化情境中进行研究,这就使得改琦的形象极具立体性,是迄今所见关于改琦和清代中后期仕女画比、八较详尽和深入的研究著作。

廖雯女士的《绿肥红瘦————古代艺术中的女性形象和闺阁艺术》,从女性批评家的角度,对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及女性艺术作品在艺术中的价值作出评判,以当代女性的价值观看女性艺术和艺术中的女性,体现了作者对古代艺术中的女性形象和闺阁艺术的独到见解。另外还有——些专门的论文,例如单国强先生的枟古代仕女画概论》、《清代宫廷仕女画的特色》,刘伟冬先生的《花、蝶、犬、鹤及鸳鸯————枙簪花仕女图〉的性隐喻》、《似唐非唐————〈簪花仕女图〉的成画年代及作者考辨》,林彬的《论魏晋六朝仕女画的三个特点》,杨冬的《明清文人仕女画的感伤特点》,钱传兵的《唐代仕女画之美》,崔成雨、卢宗业的《“失重”的中国传统仕女画》,简小娅的《古代“仕女画”的审美价值》,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黄培杰的博士论文《唐代工笔仕女画研究》,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熊微的硕士论文《传统仕女画中仕女形象的造型样式及其文化内涵》,以及本人的硕士论文《明清仕女画的社会学研究》,等等。这些论文从不同视角对仕女画进行研究,都有——定的参考价值。

虽然关于仕女画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但是作为——个画种,这样的研究又是微乎其微的。首先,这些研究没有贯穿整个仕女画发展史,不够系统;其次,这些研究的角度多是美术史的单向研究,也有应用社会学的方法,但不是很全面,学科交叉性不突出。因此,

对于中国古代仕女画,还有许多可研究的空间。中国妇女史的研究比较深入,出版了——系列关于古代妇女研究的书籍,其中有——些关注古代仕女生活的研究,本书在研究中有所借鉴,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仕女画是关于女性的艺术,作为图绘封建社会女性形象的仕女画之于我们,不只是艺术作品意义上的审美对象,还是可供参照的社会研究资料,因此,仕女画同时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价值。本书运用社会学、历史学、美术学、图像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仕女画风格史进行研究,首先叙述其风格史略,然后对其风格演变背后的深层原因、各类风格的文化内涵、审美价值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做出客观的评述,为美术史的研究提供新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