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孔明完全可以不用“事必躬亲”。在蜀国的前中期,刘备的属下可谓是人才云集,只不过是孔明未能合理地授权,才导致了自己积劳成疾、过早谢世的后果,确实很令人惋惜。就拿魏延来说,自率部投诚,数战有功,刘备称汉中王、迁都成都时,破格将其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魏延的才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得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刘备死后,孔明大举北伐时,本该委权与在前线同曹操交战多年,既有经验,又有计谋的魏延,然而孔明总是对其存有戒心,非但不予授权,面对魏延提出的出奇兵攻长安的战略也不予采纳,甚至先锋也不让其做。却“违众拔谡”,命夸夸其谈、缺乏实战经验的马谡当了先锋。其实,孔明对马谡也是没有十足信心。于是,自己又迫不得已亲督大军在后,结果还是一出祁山,便因马谡无能失街亭而败北。
李严是刘备眼中仅次于孔明的人物。刘备临终托孤,“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督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目的很清楚,就是让诸葛亮在成都辅刘禅主政务,让李严屯永安拒吴并主军务。孔明秉政,本应充分发挥好李严等人的作用,然而他仍是“事无巨细”,惹得李严不高兴,才使得两人的矛盾日益加深。后来,孔明以第五次北伐为借口,削了李严的兵权,调其在汉中负责后勤工作。后因运粮事件,孔明抓住了李严的把柄,“乃废严为民,徙梓潼郡”。废了李严后,孔明监督运粮事宜,因而耗费了大量精力。
不善授权,“事必躬亲”,终将累及自我。五丈原对峙,旷日持久,士兵中出现松懈,需要整顿军纪,本应授权众将管教部属,然而孔明仍然亲自处理,忙得是没日没夜。司马懿闻后断言:“亮将死矣。”真如他所言,不久,孔明就累死在阵前。
寓言者说
管理者事必躬亲,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如果管理者被海量的临时事务所牵绊,不单对事业的发展有害,还会阻碍企业的进步。一个好的管理者要学会善于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知道如何运筹帷幄才可以。
管理能力的好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个管理者是否会授权。一些懂得授权的管理者,永远可以“分身”有术,并不见“吃饭有人找,睡觉有人喊,走路有人拦”,事业还可以一片红火。授权是一种领导的艺术,管理企业时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它。
老张开店
——要学会深入分析事物的“规律”
这是一条服装的商业街,因为刚刚成立,有些铺位还没有租出去。老张和老李瞅好这个机会,各自租了一间做服装。
老张租的是整条街最开头的那一间,他想:价格都是一样的,不如我抢个当头间,截住顾客,生意肯定好。其实老李也有这样的心思,但是由于老张把第一间占了,他只好在进街1/3的地方租了一间。
选了个吉日,两人都开张了。但是刚开业不久,老张就看到了一个怪现象:每天在自己店里讲进出出的顾客是老李的好几倍,可是成交率却总是不如老李。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张真是头疼极了。后来,他就询问一位资深的营销经理,营销经理告诉他:”你选店的心理就不对,你是做服装,不是做快餐。要知道对于想买衣服的顾客来说,他们往往不会在第一家店就成交,而是会货比三家,以免多花冤枉钱。但是倘若这条街不是很长,多数顾客也不会选择在中间店铺购买,而选择从两头开始1/3处的铺位机会最大。当然,假如你经营的是特色品牌,情况也会相应产生变化……“
听到这里,老张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寓言者说
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如果只凭“想”当然,肯定会吃大亏。深入分析其中的“所以然”,才可能把握住最有利的局势。
狮子与农夫
——授权要有度
从前,有一头狮子,它深深地爱上了一个农夫的女儿,于是,它请求农夫把女儿嫁给它。农夫既不忍心把女儿许配给野兽,但又不敢拒绝,他就想出了一个点子。
当狮子来催促的时候,农夫对它说:“我很愿意把小女嫁给你,可她很害怕你的尖牙和利爪,若你可以去掉它们,我女儿就立刻与你成亲。”
狮子听后,马上答应了。它回去拔掉自己的尖牙和利爪。
可是,这样一来,狮子对农夫就没有了一丝威胁。当狮子再来的时候,农夫就用木棒把它给赶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轻易地放弃自己拥有的资本,这是一种愚蠢的举动。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懂得授权,但也要把握好授权的度,对于不能放弃的权力决不可以轻易地放弃。
我们的很多企业管理者时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在管理时,他们可以授权,但他们却掌握不好授权的度,当他们授予核心管理部门的员工过多的权力时,时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做销售的,会把客户和核心的销售团队带走;做财务的,用职位之便,中饱私囊、携款潜逃;做技术的,会携企业的核心技术跳槽……
一系列事实告诉我们,在授权时,对于自己不该放弃的权力一定不要轻易地放弃,授权是有度的,对于不同的人要区别对待,不同授权。特别是对于那些能力特别强,但缺乏诚信的员工,管理者在授权时一定要把握好度。不然,一旦给予了他太多的权力,他就很可能会干出背信弃义、违背企业利益的事来。
寓言者说
把权力授予那些值得信赖的人是授权的首要原则。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学会把握授权的度。管理者在授权之前要对自己的下属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针对不同的人,为自己设定一个授权的度。如果在职员中有对自己的工作了解很深,并且远远超出预料的人,可以将重要的工作和任务交给他负责。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对于这样的人,除了要具备担负重任的才能和智慧外,还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如果他品行不端,即便工作能力优异也不可以给予其重任,否则很有可能毁掉苦心经营的一切。
“剃头王”的高招
——要勇于向自己挑战
民国时,“剃头王”是北京有名的理发大师,10岁开始拜师学习技艺,到现在做这个行业已经50个年头了。他的名声特别大,技压群雄。然而,他一生中只收了三个徒弟,这也是他的一个怪事,没有人能够明白这是什么道理。
“剃头王”的3个徒弟,最大的已然40多岁了,最小的20多岁,他们三个一直跟着师傅,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手艺比起师傅来总是差那么一点儿。
这3个学徒各有自己的特长:一个擅长为妇女盘发,样式典雅,手法熟练。另一个擅长为男士修发,无论是多难以处理的头型,到他的手里处理起来相当容易。还有一个擅长为老年人剃光头,说得夸张一些,他剃的光头可以当镜子看。
有一天,店面来了3个人,这3个人都是听了师傅的大名而前来理发的,其中一个是年轻的少妇,要求盘头,最好是那种具有古典风味的发型。还有一个是中年男子,要求把头发修补得具有绅士风度。最后一个进来的是个年老沧桑的老人,要求剃光头,越光越好。
学徒们一看就很开心,全都跃跃欲试,准备一展身手,都想在师傅面前好好展现一次。
可是,当师傅出人意料地分配完任务后,大家都傻眼了。
原来“剃头王”让擅长剃光头的徒弟给中年男子修理头发,令擅长为妇女盘卷头发的弟子给老人剃光头,让擅长修理男士头发的徒弟为妇女盘头。
这样一来,不光是3个学徒傻了眼,就连门外看热闹的人也都开始讨论纷纷起来,绝大多数人认为“剃头王”由于年龄大,变成了老糊涂,看来他多年建立起的信誉就要在今天毁掉。但也有人不这么想,他们对“剃头王”还是很有信心的。
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那就是观望,要看看这里到底怎么回事儿?
3个学徒看师傅这样决定了,没有办法,只能拿着他们手里的工具开始工作,此时“剃头王”十分认真地观察他的3个徒弟的一举一动。
擅长剃光头的学徒慢吞吞地走到中年男子的身边,很拖泥带水地拿起剪刀,一下就剪去了一大绺儿头发。原来,这是因为他给人剪光头的习惯难改,结果心里想着先少剪掉一些,但是,不由自主地就剪多了。硕大的汗珠沿着顺着他的额头流了下来,手里的剪子也停了下来,在场的人全都为他捏着一把冷汗。
他慌张地抬起头向师傅看去,“剃头王”冲他微微一笑,点了点头。看到师傅并没有勃然大怒,他的心里才稍稍平静了一些,闭上眼睛努力地回想师兄和师傅原来处理男发的场景,这时才发现原来只关心剃光头而没有真正上手去处理其他发型,而今被逼到紧要关头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对其他发型的处理还是很有把握的。于是,他很顺利地做成了这个工作,虽然技术上不像师傅和师兄那样熟练,但在外人眼里,已经很好了。
其他两个学徒也受到了鼓励,同样完成了自己的工作。3个顾客十分满意地离开了这里,临走时留下了不少银子,四周看热闹的人们也都对“剃头王”十分称赞。
从此,3个学徒再也不专门找自己擅长的工作去做,而是尽力多尝试其他的活。“艺多不压身”这句古语被他们牢记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新一代的“剃头王”。
寓言者说
要想挑战自我,首先要向自己的弱点发起挑战,才能得到质的进步。“剃头王”不惜拿自己的名誉做“赌注”,给3个弟子创造了攻击自己弱点的空间,其精神实在是很可贵啊!
培养下属成为多面手,是任何一个企业领导应该尽到的责任。有的人想,术业有专攻,员工在一两门技术上很优秀就够了,没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
老方丈让位
——企业领导换届一定要精心准备
一座寺庙里,住着50来个和尚,庙里的香火从未断过。一天,老方丈突然宣布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他要从众多的僧人中挑选出一位来接替方丈的位子。
大家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唯有老方丈心里最明白,自己已经得了不治之病,将不久于人世,所以要在头脑明白的时候选个接班人来保证寺庙的发展,这样才能安心离去。
一天,老方丈把他的弟子慧净和慧空叫到自己的房中,说有要事要交代。大家都心照不宣,明白老方丈要从这两个人当中挑选出来一个做接班人。
慧净和慧空,两个人老老实实地站在老方丈的面前,听取教训。老方丈对他们说:“你们谈一下,如果你们做了方丈,都有什么想法?”慧空抢先回答:“师傅,我打算用我们原有的积蓄把佛像重塑金身,并在寺庙前张贴标语‘有求必应’,准备轿子把山下香客抬上来,不收取一丁点费用。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吸引越来越多的香客上香,我们寺庙的香火才会更强盛。”
老方丈听后,轻轻地点了点头,接着把头转向了慧净,慧空很得意地走到一旁。慧净慢吞吞地说:“师傅,我不准备重塑佛像,我们寺庙的特点就是这尊佛像,如果改变了它,那我们的特点就会全部消失,我想把我们每天的香火钱拿出一部分资助贫穷的人们。”
老方丈听后依然是微微一笑,没有表明态度,就让他们各自回屋休息。
第二天,老方丈让慧净与慧空两人带上足够的干粮下山化缘,要求每个人都带回100两银子,不管任务完成与否,天黑之前必须赶回来。
慧净心里清楚这个任务难度很大,所以带上干粮便匆忙上了路。而慧空并没有慌忙,因为他心里有个“小算盘”,他想:这是师傅故意在考察我们的能力,假如这次我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方丈的位置肯定是我的,到那个时候,我把寺庙做成商业化运转,财源滚滚到来,我还在乎这100两银子吗?对,我自己拿出这些钱,换来的是将来的富足,值!
想了这些,慧空一转身回屋去睡大觉。
到了傍晚,慧空很早就来到方丈房中,此时慧净还没有归来。
两个人又等待了一个时辰,慧净满头大汗地跑回来,从口袋中拿出零零散散的20多两银子,红着脸送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弟子蠢愚,没有完成您交给我的任务。”而慧空从怀中掏出150两银票,恭恭敬敬地送到师傅的手中,得意洋洋地等着师傅的态度。
老方丈思考了一会儿,说:“我的继承人是慧净。”这句话说的两个人都傻了眼,竟同时地问:“师傅,你搞错了吧。”老方丈笑着说:“我没有搞错,慧空,我让你去化缘,并没有让你去钱庄啊。你有诚信问题,怎么能当方丈啊?”
慧空明白自己这次是百密一疏,场面很难挽回,但是他并不甘心失败。
晚上,他明白悄悄地跑到慧净的房门口,敲门进去后,问慧净:“你知道师傅为什么无缘无故就不做方丈了吗?”
慧净说:“对呀,我也纳闷这事儿呢,因为什么缘故呀?”
慧空说:“我全都听说到了,我们寺庙招惹上了官司,方丈把你挑选为替罪羊,自己却准备逃跑。”
慧净一拍脑袋,恍然大悟地说:“原来是这么回事啊!”立刻就去找方丈,怒气冲冲地说:“这个方丈谁做都可以,反正我不做了。”说完就走出门去,头也没回。
老方丈当天夜里便圆寂了。
慧空顺理成章地当上了方丈,把整个寺庙弄得十分混乱,最后变成了一座无人问津的破庙。
寓言者说
其实,这个故事中真正百密一疏的是老方丈,不把自己为什么让位告诉大家,至少没有跟继承者说,给人以无限猜想的空间,让人怀疑。由于老方丈的疏忽,让慧净产生了怀疑,同时也让慧空有了可乘之机。
卖报纸的孩子
——方法要独特
两个贫困孩子都在给一家报社打零工,因为两人卖同一份报纸,离得也不远,便成了竞争对手。
为了改善生活,二人都想尽办法要多卖一些。但是争来争去,第一个报童还是败下阵来,不得不另谋生路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要知道,他看起来比另一个报童勤劳多了,每天都会扯着嗓门沿街叫卖,经常把嗓子都喊哑了。而另一个孩子只会来回乱跑,几乎从来不大声叫卖。带着疑惑,人们去问另一个报童,只见那个报童憨憨地笑着,对大家说:“我只不过是抓住了客户而已。”原来,他每天都去一些固定的地方,去了就给大家分发报纸,过一阵子再回去收钱。地方越跑越多,他卖掉的报纸自然也会越来越多。这个法子看起来简单,其实却大有深意:
第一,同一个地区的人们对同一份报纸的需求是有限的。如果大家拿了他的报纸,就不会再买别人的,这就打击了竞争者。
第二,报纸这种商品一般不会因为质量问题而退货,因此一旦分发出去就肯定能收上钱来。这便保证了自己的饭碗。
第三,即使有人看过报纸就跑了,或者退报不给钱,也没关系,他们已经看过报纸了,肯定不会去买别人的,依然是自己的潜在客户。
寓言者说
虽然在商业经营中技巧无穷尽,但“想法”永远是其中最宝贵的财富,只有独特的方法,才能得到独特的收获。
农夫修石头
——遇到问题要及时解决
在一位老农的农田当中,多年来一直埋着一块大石头,而且,这块大石头已经硌断了老农好几把犁头了。
有一次,又有一把犁头被大石头碰坏了,老农终于狠下心,要解决这块巨石。
于是,他用一根撬棍来撬石头,当棍子伸到石头下面的时候,他惊讶地发现,石头埋在地里的状况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深、那么厚,只要他轻轻地一使劲就能把石头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