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硬伤——中国式创业软肋
5158800000020

第20章

第4章第3节自高自大,庸才充天才

创业硬伤:

随着公司的开张,起步初期的创业者很容易像刚练了几个月拳脚的年轻人一样,自我感觉极其良好,恨不得天天举行武术比赛,从此自己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正是创业者必须避免的症状之一:自己其实并没有过人之处,却自我感觉天下第一。这种自我认知不清的唯一结果是:吃大亏,摔大跟头。

创业者自大的主要表现是不尊重内行的人,自己在决策之前不能兼听则明。

帕玛拉特的艾伯特和艾伦就是这样的人,这是帕玛拉特最后败走中国的重要原因。

帕玛拉特是典型的意大利家族式企业集团,在全球30个国家开展业务,共拥有3.6万余名雇员,年收入超过75亿欧元,并一度被视为意大利北部成功企业的代表。

1995年帕玛拉特进入天津市场,因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经营状况一直不佳。1998年10月成立的帕玛拉特天津乳品公司上海分公司,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就换了5位总经理。一位帕玛拉特中国公司的前市场部高级管理人员说:“这有点像种水稻,刚抽穗就要把它割下来,可能吗?折腾来折腾去,到头来什么都没有。”

2001年10月,帕玛拉特与南京方面合资组建公司,总投资高达1500万美元。但不到一年时间,因其管理团队因不熟悉中国的市场营销,没有本土化的推广经验及准确的市场定位策略而不得不宣布退出南京,该合资公司由南京奶业集团全面接管。

仅举一例,就能看出帕玛拉特高层的自大心态。帕玛拉特中国公司总经理颜绍瑾在生产、财务、销售部门都有工作背景,很尊重员工,很有个人魅力。他曾经向亚太区总裁争取增加在中国的市场投入,而帕玛拉特亚太区总裁艾伯特是个特别喜欢控制市场投入费用的人,由于观念不符,艾伯特就让颜绍瑾“提前出局”。而艾伦和艾伯特一样,在市场宣传支出方面是个吝啬鬼,他因此获得高升。由于他不懂营销,并且独断专行,最终亲自导演了帕玛拉特在北京乳品市场的溃败。

最终,帕玛拉特在中国市场的投资不但颗粒无收,而且血本无归。

汉高祖刘邦建立帝业靠的是善于领导内行。他知人善任,他很了解自己下属的才能、性格、长处和短处,知道把他们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刘邦绝非事必躬亲的领导,他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他的事业就获得了成功。

刘邦曾专门总结过自己的成功经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养,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在出谋划策、保障后勤、行军打仗等各方面都不如张良、萧何、韩信这些专家,是个“外行”。有了自知之明,故而容易作风民主;因为不懂,故而能够兼听则明。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来剿灭刘邦。张良曾问刘邦,大王您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固不如也”——打不过他。后来韩信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刘邦虽然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固不如也。”因为每件事情刘邦都能如实相告、绝不隐瞒,这样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就会得到对方同样的回报、信任和尊重,这些人就会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说,他不懂电脑技术,他只会收E-Mail跟上网浏览。但他认为,外行可以领导内行,重点是要尊重内行。这和刘邦的领导艺术是一样的。

自大心态的人即便是获得了暂时的成功,也会在成功面前迷失自我。有人对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了跟踪调查,发现这些人获奖前平均每年发表的论文数为5~9篇,获奖后则下降为4篇。有的政治家取得一系列成功后,被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因而造成失误;有的作家写出一两篇佳作后,再无力作问世,原因固然很多,但不能正确对待成功,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创业一点通:

很多人想要创业,他们把大量精力放在寻找合适的项目上。其实,在通常情况下,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少有一进入就能赚大钱的暴利行业和暴利项目。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任何行业、任何项目都有人赚钱,有人亏本。如果能预测和抓住社会发展的趋势切入新兴行业当然赚钱的机会更大,但360行,只要不是已经过时的产业,只要能够为人类提供帮助与服务就都可以赚到钱。赚钱的关键,并不是项目,而在于是否擅于经营,擅于运作,擅于运用创意把相同的东西卖出不同。创业者一定要避免盲目自大,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项目都能做,要在对自身资源客观评估的基础上,“有把握”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