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硬伤——中国式创业软肋
5158800000019

第19章

第4章第2节思维呆板,不为应对变化找出路

创业硬伤:

思路决定出路。很多创业者思维僵化,对客观信息不敏感,不仅不能有效利用信息,而且还对已经发生的未来作出应对之策。管理应需而变是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企业组织只有在商海中做到应需而变,才能使企业完全融入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在各种环境下都能游刃有余。

以变化适应变化,是一种策略,但前提是你要具备变化的能力。忍耐,以不变应万变也是一种策略,在这种策略下,你可以更仔细地观察对手、养精蓄锐、磨炼内功,等待时机的降临。

西武集团在世界上是赫赫有名的企业,它的掌门人堤义明在1987年连续两年登上《福布斯》企业家财富榜的榜首。然而,西武集团今天的成就,却来自于一个“忍”字。

堤义明的父亲,西武集团创始人堤康次郎临终时,留下一份特殊的遗嘱:“在我死后的10年里,不要做任何创业,只能忍,即使有新的构想,也不能付诸行动。10年之后,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你一定要按照我的想法去做。”

堤义明在早稻田读大学时,就已经是一个非常富有主见的年轻人。他和几位好友一起创办了早稻田大学观光会,发动学生到西武企业去打工,表现出了很强的企划能力和实践能力。父亲去世后,堤义明接管了西武集团。

当时,堤义明正是意气风发、血气方刚之年,很想做出一些重大事情,但他必须遵守父亲的遗训。10年间,面对很多投资机会,堤义明都忍住了大干一场的冲动。其中,放弃地产业的投资,是最不被人理解、事后又证明是最明智的行为。

当时,日本工业进入全盛时代,工商企业蓬勃发展,地价猛涨。这个时候,堤义明却做出了一项惊人的决定:“西武集团退出地产界。”整个日本的企业界都为此震惊,那时,做土地投资就像印钞票啊!这时有人开始怀疑堤义明的能力,有人还开始中伤堤义明,说他只知道靠着家业生活,于是他的高层主管也对他失去了信心。

为此,公司还专门召开了一次专题会议,讨论是否投资地产业,堤义明在会议上面对经验比他丰富、年龄比他大的高层主管这样说:“现在土地投资的好时机已经过去了。什么都要讲求平衡,现在大家一个劲儿地炒地皮,结果只能把正常的状态搞坏,我想,过不了多久就会出现失衡的大问题。”

他当机立断:“我们公司必须得有一个明智的决定,如果全体一致同意,那事情就不妙了,全体一致的主张,往往都会有毛病。现在你们大家都不同意我的看法,可是我知道我是对的,你们全都没有看到地产业的风雨已经来临了。这件事情我决定了,大家就照我的话去做就行了。”

对于这个决定,有的人说堤义明其实是拥有了太多的土地,满足了,所以不想再做土地买卖。不错,当时西武集团拥有的土地数量是日本最多的,可是在地皮行情最好的时候放弃地皮投资,却并不是因为他已经握有大量的土地,而是因为他搜集到了足够的情报。

分析表明,地产业的景气只能够维持几年,土地供过于求,只有及时收手,才不会在大灾难来临的时候一败涂地。堤义明的想法不久就得到了验证,很多地产投机者一一陷入了困境。

到1974年,堤义明忍够了10年,确保阵脚不乱,为他后来的全面出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74年之后,当其他企业还没有从地产投资失败中恢复元气时,他已经大举进入酒店业、娱乐场、棒球队等多个行业,在全日本刮起了一股“堤义明旋风”。

在捕捉商机的过程中,必须要洞察利弊,认识时务。要根据客观事物发展的实际情况,恰当及时地调整计划,修订方案,选用技巧、方法、方式,力求有备无患。在主观和客观条件使我们会出出现力不从心和无法扭转失败的局面时,必须终止相对冒险的行为,放弃既定目标,以免造成各种难以挽回的损失。只有积极主动地实施应变策略,才能成功实现既定的目标,促使创业的成功。

创业一点通:

企业若试图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决策模式,面对日益动荡复杂的竞争环境将越来越力不从心。如何在不确定环境下正确做出战略决策、化不确定的劣势为竞争中的优势,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对企业经营者提出的新挑战。而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采取这种方法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使问题化难为易,二是使问题化繁为简。所以,以不变应万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应该引起管理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