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硬伤——中国式创业软肋
5158800000106

第106章

第21章第2节居安不思危,看不清潜在风险

创业硬伤:

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危机意识。尤其是有些处在高速成长期的企业,只看到自身的快速强大,而忽略了自己处在商海洪流中可能面临的危机。金融危机、产品安全危机、品牌信任危机、人事动荡危机……企业所面临的危机无处不在,如果不懂得以危机作为自己成长和进步的动力,企业难逃失败的宿命。

几乎所有的成功企业,都是注重危机意识的企业。比如海尔集团以“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为生存理念;小天鹅公司实行的“末日管理”战略,坚守“企业最好的时候,也就是最危险的时候”的理念;还有已经成为“全球最好的中文搜索引擎”的百度,其创始人李彦宏却始终在公司上下传达“百度离灭亡只有30天”的警示……这些强大的企业无时不保持着居安思危的警惕性,在各方面注重防患于未然,使企业保持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各个行业的竞争都异常激烈,各个企业间更新、淘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呈现出了各种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景象。当一些原先名气非常大的企业逐渐衰败之季,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却如日中天,光彩耀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市场竞争其实就是一场只许前进不许后退的残酷竞赛。危机意识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生存意识,如果你不积极进取,不能认识到当前惨烈的竞争形势,那么你注定要被淘汰。

1985年,世界连续发生三起波音飞机空难事件,使波音公司备受打击,有的人借机对波音飞机的结构提出了质疑。

当时,波音公司正与欧洲“空中客车”在争夺日本“全日空”的一笔大生意。由于双方飞机在先进性和可靠性方面差别不大,以致“全日空”在挑选订货对象时犹豫不决。

在这关键时刻,波音飞机在国际上却接连发生空难事件,造成对于波音飞机的舆论危机。看来,这次商战波音公司输定了。

面对如此不利的局面,波音公司为了解除买方的戒心,除继续实行“货真价实”的推销战术外,还采用了“全方位”的进攻策略,提出财务方面的便利、零配件的供应、飞机的保养以及机组人员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条件,从而引起买方的兴趣。

在此之前,波音公司为了站稳日本市场,曾选择了三菱、川崎、富士三家日本著名重工业公司,合作制做767型机身部分。空难事件发生后,波音把“诱饵”加大,一边向日本的合作厂提供了价值5亿美元的制造订单,一边主动提出愿意和日本人合作,建造一种150座的767型客机,与“空中客车”的A-320型客机相抗衡。波音公司的这些措施获得了日本企业界的好感。

经过这番努力,波音公司终于战胜了西欧对手,在空难事件的5个月后,与日本“全日空”正式签订了合同,成交金额超过10亿美元。

相比于国内大多数的企业在面临舆论危机时,总是以封锁消息、拒绝回应等消极态度应对危机而言,波音公司的这一次危机公关可以说是值得我们学习典范。为什么大多数失败的公司总是在危机来临时慌了阵脚?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中国企业缺乏危机激励制度带来的“硬伤”。

当我们的企业四平八稳的走在告诉成长的发展期,企业管理者往往沉溺于企业所取得的成就中喜不自禁,而完全忽视了企业可能面临的危机。对危机缺乏准备,自然在危机来临时只能手足无措。

创业一点通:

事实上,处在商战中的企业无时不刻不面临着危机。危机无处不在,哪怕在各大百年企业中,也需要经常地应对危机公关,处理突如其来的危机。索尼“彩电召回”事件、戴尔“笔记本电脑电池召回”、宜家“家具召回”事件、丰田“轮胎召回”等事件,说明哪怕再强大的企业也可能面临问题,而能否渡过危机取得发展,就取决于企业是否有应对危机的智慧。换个角度看看,那些在危机处理中失策的企业,“SKII”也可能面临全面撤柜的困境,而三鹿集团也在三聚氰胺危机中兵败如山倒。可见,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除了要提供质量过硬的产品和无微不至的服务,还需要在危机中多一些反败为胜的智慧,不仅保全自己转危为安,还可能树立更好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