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的过程。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
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直至1279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主要体现在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大的禁军。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
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财政、政治和边防危机。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法没有成功。
这一时期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着发展。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
本阶段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南宋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民族政权长期并存,造成战争连绵。尽管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这突出表现在战后的议和活动上,例如北宋和辽订立的“澶渊之盟”,有利于满足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因此和平共处仍是本阶段民族关系的主流。
五代十国的乱局是被谁拉开的?
朱温是唐朝宋州砀(dàng)山(今安徽砀山)人,公元852年10月21日出生于砀山午沟里。前期曾参加过黄巢的起义军,后来降唐,被唐僖宗赐名朱全忠,在称帝建立后梁时,又改名为晃。朱温在位5年,谥号神武元盛孝皇帝,庙号太祖,死后葬于河南伊阙县,五代十国的乱局就是他拉开的。
朱温年少时家贫,曾跟随母亲在萧县刘崇家当佣工。后来加入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并随军进入长安。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正月,黄巢任命朱温为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同年九月,朱温背叛义军,投降唐朝河中节度使(今山西永济西)王重荣。唐僖宗任命朱温为金吾卫大将军,出任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并赐名朱全忠。
次年,朱温改封宣武军节度使(今河南开封),加东北面都招讨使。
唐中和四年,朱温和李克用等联兵镇压黄巢起义军。此后十余年间,朱温凭借汴州(今河南开封)优越的地理条件,慢慢地吞并了割据中原和河北地区的藩镇。
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朱温被封为梁王。同年,宰相崔胤召朱温入关,共谋诛杀宦官的大计。宦官劫持唐昭宗到凤翔(今属陕西),投靠节度使李茂贞。朱温领兵攻打凤翔,李茂贞屡战屡败。
天复三年,李茂贞在自己形势危急、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杀死劫持唐昭宗的宦官,并送昭宗出城。昭宗回返长安后,朱温等人将宦官全部诛杀,同时解散了神策军(唐代后期主要的禁军),从此朱温全权控制昭宗,成为“太上皇”。
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朱温挟持昭宗迁都洛阳,随后派人将他杀死,拥立昭宗之子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帝。天佑四年,朱温废李代唐,自称皇帝,并且改名为晃,后世称后梁太祖,定都开封(后曾一度迁都洛阳)建国号为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
由此,五代十国的朝代变化的时代被拉开了序幕。
谁组建了五代时期最有战斗力的一支军队?
公元912年,五代时期后梁着名将领杨师厚招募牙军数千人,加强军事训练,号称“银枪效节军”,后来这支军队成为五代时期最有战斗力的一支军队。
杨师厚是安徽人,年轻时曾经在唐东南面副招讨使李罕之手下做事。杨师厚虽然勇猛善战,但却得不到李罕之的重用。
公元884年,李罕之归附李克用。李罕之将一百多名士兵交给了李克用,其中这里面就有杨师厚。不久以后,杨师厚逃到朱温那里,朱温任命他为曹州刺史。公元903年,杨师厚跟随朱温在歧下与李茂贞交战,杨师厚大败李茂贞。不久,平卢节度使王师范在青州举兵叛乱,唐昭宗命朱温讨伐王师范,朱温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杨师厚完成。经过三场大战,王师范大败投降。
公元904年,杨师厚被朱温授予诸军行营马步都指挥使之职。此时的杨师厚已是五代时期最强大陆军的最高指挥官,他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唐末的政局。公元905年8月,杨师厚与另一位五代时期优秀的将军赵匡凝在襄阳附近的童山展开了一场决战,结果杨师厚大败赵匡凝。朱温让唐昭宗任命杨师厚为襄州节度使,将大半主力交给他经营襄州。
公元907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他将杨师厚提拔到了最显要的武将位置。杨师厚镇守魏州时,虽然拥有强大的后梁精锐部队,但由于朱温的猜忌,他并没能出任魏州的军节度使。但朱温还没有来得及对杨师厚下手,他自己就被儿子朱友珪杀死了。
杨师厚在魏州城内“积极响应”,杀掉了魏州牙将,把节度使罗周翰赶出了魏州。
朱友珪只好封他为天雄军节度使。就在这一年(公元912年),杨师厚招募牙军,号称“银枪效节军”,后来这支军队成为五代时期最有战斗力的一支军队。
“十三太保”指的是谁?
李存孝,代州飞狐人(今河北涞源),本姓安,名敬思。他是李克用众多的“义子”
中的一个,因排行十三,所以被称为“十三太保”,曾有“王不过霸,将不过李!”“霸”
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李”指的就是李存孝。
李克用收李存孝为义子之后,他就一直带着李存孝东征西讨。大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河南张言攻破河阳,洛阳留守李罕之前来归晋,李克用将李罕之安置在泽州,派李存孝与薛阿檀、安休休等率军7000协助李罕之收复河阳。朱温则派遣丁会、牛存节等援助张言。
两军在温县展开激战,梁军先扼太行,李存孝大败,安休休被擒。此时,晋军已得泽、潞二州,每年都出山东,与当时的昭义节度使孟方立争夺邢、洺、磁三州,李存孝每次都随军出战。在之后的多次大战中,李存孝都勇猛无比,因战功,李克用封康君立为昭义留后,李存孝为汾州刺史。李存孝自认为擒获孙揆功劳最大,应当由他充任昭义留后,但却被康君立抢去这一官职,因此他心中愤愤不满,连续几天都茶饭不思,从那时候开始产生了背叛李克用的心思。
李存孝勇猛果敢,李克用军营中的将领没有人能比得过他,正因为如此,后来同样是李克用“义子”的李存信出于嫉妒,便挑拨离间使李存孝背叛了李克用。但李存孝毕竟是一介武夫,他怎么能是老谋深算的李克用的对手,结果被李克用略施小计在幽州捉住,押解回太原后,用五马分尸(或五牛分尸)的酷刑结束了他辉煌而短暂的生命。
就这样,虎将李存孝因功而升,却又因功而至亡。
你知道谁是“尔虞我诈、薄情寡义”的代名词吗?
“尔虞我诈、薄情寡义”说的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皇后刘玉娘,为了功名利禄不认生父,不念夫妻之情的事,她也在后来慢慢地演变成为“尔虞我诈、薄情寡义”的代名词。
刘玉娘,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皇后,原本只是一个歌女,但是由于长得漂亮又工于心计,所以后来慢慢做了晋王夫人。一天,有一个老翁来到行宫前,说前几天在这里看到的晋王夫人是他早年失散的女儿,嚷嚷着非要见女儿。庄宗李存勖请老臣进去辨认,确定了老翁正是刘玉娘的父亲。但刘玉娘却说她的父亲早就亡故了,这位老翁一定是一个贪图富贵、假冒皇亲的市井无赖,于是下令将老翁打二十军棍,立即轰走。
实际上,刘玉娘心里明白老翁就是她的父亲,只是她为了争夺皇后宝座,不得不下此狠心。因为她不想暴露自己卑微的出身,以免给反对她立后的大臣以口实。因此她宁可忍受天理良心的谴责,也不能承认老翁是她的亲生父亲。此后刘玉娘虽然当上了正宫皇后,但却是“恶妇令夫败”。
两年后,李存勖被判军流矢射中的时候,口渴得要命。此时的刘玉娘一看大势已去,在夫妻之情与利害之间,经过一番“慎重”抉择,她又有了一个聪明的决定。她不但不去看庄宗一眼,反而叫宦官送去一碗酪浆(拔箭之后,喝水还有活的希望,喝酪浆则必死无疑)。刘玉娘则赶紧收拾金银财宝,跟皇弟李存渥双宿双飞,率领七百人的骑兵卫队,逃亡到太原。后来被新皇帝李嗣源抓住,被赐自尽而死。
正是由于刘玉娘如此的工于心计,为了功名利禄不认生父,不念夫妻之情,后来才逐渐成为“尔虞我诈、薄情寡义”的代名词。
后晋的亡国之君是谁?
石重贵,生于后梁乾化四年(公元914年),亡于辽景宗保宁六年(公元974年)六月十八日,五代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沙陀族,后晋第二位皇帝,也是后晋的亡国之君。
石重贵原是后晋高祖石敬瑭的侄儿。由于他的父亲石敬儒早死,石敬瑭便把他收为己子。石重贵少时谨言慎行,质朴纯厚,喜好骑马射箭,颇具沙陀祖辈的风范,因此很受石敬瑭喜爱。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6年),石敬瑭在晋阳举兵叛唐,后唐大军围攻太原。石重贵或出谋划策,或出战御敌,都得到石敬瑭赞赏。石敬瑭借契丹兵挫败后唐军队,离太原赴洛阳夺取帝位,临行前任命石重贵留守太原。由于受到石敬瑭的倚重和青睐,石重贵得以步步高升,到天福七年(公元942年)石敬瑭死前,石重贵已经被封为齐王,兼任侍中。
石敬瑭死后,石重贵继承帝位。之后不久,因为与契丹的地位问题,两国开战。
开运元年,晋军与契丹军在戚城展开大战,石重贵依然每天沉溺于丝竹声色之中。开运二年(公元945年)三月,后晋与契丹在阳城决战前夕,石重贵依然出外游猎,并且大建宫殿,装饰后庭,广造器玩,极尽奢华。在国家危难之际,石重贵还如此的挥霍,后果可想而知。石重贵所宠信重用的人,大多属于无才无德、朝秦暮楚之辈。杜重威在前线投敌,另一将领张彦泽引兵南下,直趋汴梁。
次年正月,契丹国主下旨,降石重贵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尉,封负义侯,封地位于渤海国界的黄龙府。不久以后的乾佑二年(公元949年),石重贵一家被迁往建州(今辽宁朝阳西南)居住。走到半路上,石重贵的母亲安妃病重而死。到建州后不久,契丹述律王子又强行掳走石重贵的宠姬赵氏和聂氏。石重贵为此悲愤不已,不久郁郁而终,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五代最短命的王朝后汉是谁建立的?
后汉高祖刘知远(公元895~948年),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南)人,沙陀族,后唐时被封为北平王,后来称帝建立五代最短命的王朝——后汉,即帝位后改名刘暠(gǎo),54岁时病死,葬于睿陵(今河南省禹州市苌庄乡),庙号高祖。
刘知远从小为人稳重,不喜好嬉戏玩耍。到了青少年时期,他就在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即后来的后唐明宗)部下为军卒。当时,石敬瑭是李嗣源的部将。在战斗中,刘知远曾经两次不顾自己的生死安危,在险境中救出石敬瑭脱难,因此深得石敬瑭喜爱和器重。石敬瑭奏请将刘知远留在自己帐下,做了一名牙门都校,不久之后升任马步军都指挥使。
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石敬瑭在刘知远等人的谋划和协助下,在开封称帝,建立了后晋,称作后晋高祖。从此,刘知远因辅佐有功,历任检校司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许州节度使、朱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北京(今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日趋显贵。石敬瑭当了七年的“儿皇帝”,于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死去。他的养子石重贵即位,刘知远迁为检校太师,进位中书令。
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耶律德光亲率契丹军大举进兵,攻进开封,石重贵投降,后晋灭亡。刘知远看准时机,于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年)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政权。契丹在中原人民奋力抗击下退出后,刘知远乘机进入开封并建都,改名为刘暠,改天福十三年(公元948年)为乾佑元年,免除赋税,大赦天下,堂而皇之地做起了皇帝。
可惜刘知远在位不到一年,于乾信元年(公元948年)病逝了,他的儿子刘承佑继位,是为后汉隐帝。三年之后,后汉灭亡。后汉共传二帝,历时仅仅四年,成为五代史上最短命的王朝。
五代十国时期被“黄袍加身”的皇帝是谁?
其实在赵匡胤被黄袍加身之前,也有一次一样的黄袍加身,巧的是发生的朝代竟然是赵匡胤替代的王朝,那就是后周的太祖皇帝郭威。郭威称帝,改国号为周。
后汉的开国君主高祖刘知远死后,后汉隐帝即位。隐帝即位以后,对于几个执政的顾命大臣感到十分的不满,一些宠臣也乘机在隐帝面前进谗言,要求诛杀这几个大臣。于是隐帝不顾太后的劝阻,在后汉乾佑三年,乘朝臣朝见的机会,设伏兵杀死了杨斌、史弘肇、王章等人。然后宣布这几个大臣妄图谋反,随后又下令诛杀这几个大臣的亲戚朋友。
郭威当时也是几个顾命大臣之一,任枢密使兼侍中,统帅大军坐镇邺都防御契丹。
隐帝准备派人将郭威在大梁的家人全部杀死之后再派人去诛杀郭威。但是消息走漏,郭威率领大军回师大梁,兴师问罪。隐帝再次不顾劝阻,执意亲率兵马去和郭威交战,结果大败而仓皇逃走,在路上被追兵杀死。
后太后及大臣经过商议,决定立后汉高祖的义子武宁节度使刘斌为皇帝。不久,郭威趁朝廷派他防御契丹的机会,在澶州被部将“黄袍加身”,做了皇帝。随后,郭威进入大梁称帝,改国号为周,郭威即后周的太祖皇帝。不久郭威就将刘斌杀死了。
三年后,郭威去世,他的义子柴荣即位,被称作周世宗,一直到被北宋赵匡胤代替,历史的车轮再一次旋转过来,让历史重演。
你知道后周世宗柴荣和后周太祖郭威是什么关系吗?
柴荣,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皇帝,史称周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