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保护与迷失:中国动画荧屏配额政策研究
49630800000009

第9章 中国动画荧屏配额政策的效果与评价(2)

(二)针对不同年龄受众的细分市场没有形成

从比较成熟的日本动画市场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经验,制作机构对动画片要有明确的受众定位,即一部片子是针对小孩子的,还是针对成年人的。日本已经形成了相当自觉的针对不同年龄受众的细分市场,比如2003年在日本发行的动画DVD新作共有2370部,其中日本本土生产的动画有2225部,外国动画145部。在日本本土生产的动画中,有583部是定位于低幼受众的,有1642部是定位于一般受众的。其各自所占的比例几乎与低幼受众和一般受众的人口比例相当。

这种针对不同年龄受众进行市场细分的重要意义在于,让每个年龄层的观众都有适合自己看的动画片,从而维护了一种动画市场的全年龄性。如果没有这种市场细分,比如市场上只有针对低幼受众的动画,那么当孩子逐渐长大以后,他们就会发现自己本国的动画片中没有再适合自己观看的了。这时,他们会分化成两个群体,一个群体中的人将不再看动画,并认为动画就是给小孩子看的;另一个群体中的人还将继续看动画,不过他们会寻找其他国家适合他们的动画片观看,虽然这些人并不会认为动画只是给小孩子看的,但他们却认为本国的动画是相当低幼的。第一个群体的人显然已经不再是动画产品的消费者;第二个群体的人虽然仍是动画的观众和其产品的消费者,但却不是本国动画的观众及其产品的消费者,而被纳入了外国动画的产业链中。这无疑将会压缩本国动画市场的规模。相反的,如果存在这种市场细分,那么各个年龄层的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观看的本国动画片,那么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不会对本国动画产生偏见,也不会丧失观看动画或者本国动画的习惯。这对于一个国家国产动画市场的维护和扩展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动画市场就没有形成针对不同年龄受众的自觉细分。制作机构很少针对青年和成年人的需求制作动画片,而几乎都在生产针对低幼受众的动画片。笔者对2004年至2006年广电总局审批立项和备案公示的动画片的受众倾向进行了统计,发现中国动画片受众定位情况与日本完全相反,占人口比例更多的青年和成年人没有得到更多的青睐,针对他们的动画片立项或者备案只占所有计划生产的动画片的13%左右;而且这一情况并没有因为《若干意见》的颁布有所改变。

制作公司绝大部分都在制作低幼动画的现状,不仅使我国低幼动画大泛滥,很多故事内容雷同没有新意,恶性竞争严重,而且使我国国产青年动画和成年动画极端匮乏,这就造成了上述的那种观众流失和认知偏见——认为国产动画就是给小孩子看的。

北京卡酷动画卫视频道的李果副主任就从播出机构的角度对这样的细分市场的缺失表示了困惑:

我们也有这样的困惑,就是我们特别缺支撑成人收视的内容。现在,4至14岁的孩子是我们的核心受众,对我们的收视贡献最大,成人对我们收视的贡献就很少。比如说晚上9:30以后,孩子们都睡觉了,包括白天孩子们上课的时段,这个时间靠什么来支撑?我们是要完成收视份额的指标的,这就搞得我们特别尴尬。我们找不到对位的针对成人的动画,这个特别少。

李果同时解释了她认为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但是像《快乐东西》这样的有成年口味的片子出来,它的处境也很尴尬。因为现在动画片出来只能在少儿频道播出,而少儿频道看到这些成人口味的片子以后可能会说,你这个不适合我们的频道。所以即便我们特别需求,但如果制作机构生产出大量这样的片子,它会找不到特别多的播出机构来播出,因为其他的少儿频道觉得不需要,而电视剧频道它又进不去。可以说,这种片子没有形成一种主流文化,始终处在边缘的状态。

笔者认为,中国青年动画的缺失除了有缺乏播出渠道的困境以外,还可以从美学和文化上寻找到一些原因。

首先,在美学方面,中国动画导演不拍摄青年动画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类动画是不“美”的——这里的“美”就是前文所论述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社会功利性——即导演们并不认为拍摄青年动画片能对社会产生什么正面的效益,搞不好反而会产生负面的效益。因为青年动画中不可避免要涉及爱情的话题,可能还会有一些暴力格斗的场面,这些都是能吸引青年人眼球的东西;然而,我们并没有专门的播出青年动画的时段,也没有对动画片进行分级管理,这样的片子在电视台播出以后,年龄很小的孩子可能也会看到这样的动画片。于是他们的家长就会写信给电视台,质问为什么播出这样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东西。我们往往不从青年动画有利于扩大中国动画市场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更愿意从片子的内容对人们的教育意义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就使得在分级制等配套政策不完善的时候,青年动画的社会功利性往往很差。

其次,在文化方面,笔者认为中国文化历来缺少对青年的关照。我国传统文化有两个导向,分别是对儿童的教育导向和对成年人的遵循导向,即让小孩子学习,让成年人遵守。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的一句话颇为引人深思,那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稍微有点数学头脑的人都会感到这句话有一些数学方面的缺憾在里面,因为如果孔子将十五岁志于学改为说十岁如何、二十岁如何的话,那么它将成为一个非常完美的人生等差数列。可是,孔子并没有这样阐述。他只是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到了三十岁就“立”了。那么,孔子为什么不对二十岁时的人生状态进行说明,而把它简单地纳入“志于学”的过程呢?因为那正是人的青年阶段,是一个人思维最活跃、最进取、变化最大甚至最叛逆的时期,是一个人吮吸精神营养、表达个人见解、渴望互动交流的最强烈的时期。儒家文化喜欢遵守规则的人,不喜欢创造规则的人;儒家文化告诉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但它不希望你问它为什么应该这样做。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的这种性质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有关青年人的部分实际是缺失的。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中国青年如果只是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除了不断学习以外根本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事情可做的原因。在中国也很容易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中国的青年人想的、玩的都是一些西方的舶来品。街舞、街球、涂鸦、摇滚,哪一个是中国人创造的呢?中国的青年必须学习和模仿西方的这些东西,因为在中国自己的文化中青年这个部分是缺失的。从这个角度说,不是导演不拍摄青年动画,而是导演也延续了这种对青年关照的缺失。即使他们想拍摄青年动画,也很难拍摄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青年动画,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中国的青年有什么特性、需要什么,他们只能简单地照搬日本等其他国家在青年动画中表现出的一些特点。相比青年动画,中国导演显然对拍摄教育意义浓厚的低幼动画是更拿手的。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荧屏配额政策等搭建播出平台的政策虽然刺激了制作机构生产大量的国产动画片,但并没有刺激制作机构对这些动画片完成基本的针对不同年龄受众的细分。这不仅压缩了中国动画的市场规模,而且还产生了大量同质产品从而导致恶性竞争。从一个长远的角度看,这种“向低幼动画一边倒”的局面是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第二节 对“刺激播出机构供给,带动衍生产品销售”目标的达成情况

广电总局出台荧屏配额政策的第二个层次的目标是“刺激播出机构供给,带动衍生产品销售”。它是针对动画产业链的收视市场提出的。其逻辑是:由于荧屏配额政策强制增加了国产动画片的播出量,尤其是黄金时间国产动画片的播出量,因此等于增加了在收视市场上国产动画的供给,这将使消费者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国产动画,更有可能对国产动画形象产生认同感,由此带动衍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完善整个动画产业链。本节将从政策执行的效果和对该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对这一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阐述。

一、效果

(一)国产动画播出量和收视量逐年增大

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中心(CSM)对全国动画节目的监测数据:从2004年到2006年,动画节目的总体播出时间在逐年递增,2005年较2004年增幅达37.3%,2006年较2005年增幅达16.7%;同时,动画节目人均收视时间也在逐年递增,2005年较2004年增幅达29.9%,2006年较2005年增幅达23.7%。

其中,动画节目总体播出时间以每年几十万分钟的速度在增长,这得益于“禁播令”等荧屏配额政策与播出动画的频道和栏目在2004年《若干意见》颁布后大量增加共同的作用。根据动画总体播出时间和荧屏配额政策中对国产动画规定的最低播出比例,我们可以粗略推算出国产动画片在这三年内的最小播出量。其中2004年达到119.8万分钟,2005年达到164.5万分钟,2006年达到199.9万分钟;2005年较2004年增长了37.3%,2006年较2005年增长了21.5%。

笔者对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观众对近两年电视荧屏上播出的国产动画的增加也有相当直观的感受。不论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认为国产动画片播出数量增加的都是多数,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他们对这种播出数量上的增加感受得越清晰。

此外,由CSM提供的2005年和2006年全国12个城市动画节目占本地电视节目收视比重数据显示:大部分城市的动画收视比重有所增加(,其中长沙、广州、成都、杭州和深圳等南方城市分别以76.5%、69.7%、62.6%、53.4%和42.7%的收视比重增幅排在收视比重增加的前五位;北京和重庆两座城市的动画收视比重有所降低,降幅分别为11.0%和2.0%。这也可以说明大部分城市的动画收视量是增加的这一现实。

(二)2006年9月以后黄金时间动画节目的收视率有所降低

2006年9月1日,“禁播令”等荧屏配额政策正式生效,大部分少儿频道、动画频道在黄金时间播出动画节目的收视率有所降低。

运用“前-后”对比分析法,从北京电视台少儿频道2005年、2006年在北京当地全天收视走势,以及南方电视台少儿频道2005年、2006年在广州当地全天收视走势。中我们可以看出:北京电视台少儿频道2005年在北京当地黄金时间(17:00~20:00)的收视率平均超过1%,最高时接近2%,其市场份额也在7%左右;而北京电视台少儿频道2006年在北京当地黄金时间的收视率平均仅为0.5%,最高时不到0.8%,其市场份额也没有超过3%,没有体现出黄金时间的优势。南方电视台少儿频道2005年在广州当地黄金时间的收视率平均也超过1%,最高时达到2%;而南方电视台少儿频道2006年在广州当地黄金时间的收视率虽然平均仍达到1%,但最高波峰明显下降,仅有1.5%左右。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少儿频道的节目部主任丁爱平表示,他们台的动画片收视率在“禁播令”颁布以后下降是比较明显的,广告收入也有所下降,这无形中增加了其播出成本。其实,不仅规模比较小的地方电视台少儿频道,国内几家专业的动画频道也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上海旋动卡通频道自2006年实行黄金时间不得播境外片以来,收视率一直滑坡。该频道副主任陈文认为其原因是国产动画虽然有一定的产量,但内容没有吸引力;观众已习惯了海外优秀动画片的收视享受,很难忍受国产动画片的幼稚和说教。北京卡酷动画频道在这一政策刚开始实施的时候,收视率有一个下滑,但是很快又稳定了。对此,频道副主任李果解释说:“以前播一些外国动画片,孩子们认了,所以收视率还比较高的。那你不让我播那些高收视的,必须播一些国产片,特别是当这些国产片的质量不那么好的时候,我的收视率会受影响的,会往下走的。”但李果同时认为,这种小的下滑有可能不是出于荧屏配额政策的影响,而是因为9月份学生都返校的缘故,就是以前也会在这一时期收视率有所下滑。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并没有出现如上述北京电视台少儿频道和南方电视台少儿频道2006年黄金时间收视率下降的现象2005年、2006年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在35个中心城市黄金时间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均变化不大,甚至略有上升。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央视少儿频道在2006年9月以前也很少在黄金时间播出外国动画片,而是一直坚持播出国产动画片,因而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国产动画收视群体的缘故;相比之下,北京电视台和南方电视台的少儿频道以前一直在黄金时间播出外国动画片,2006年9月改为播国产动画片以后,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丢失了一部分受众。

(三)播出机构广告收入没有明显增加

播出机构在收视市场上是用动画片换取收视率,而与收视率挂钩的广告费则是播出机构赖以生存的重要收入来源。通过上文分析,我们知道2006年9月1日开始执行的“禁播令”等荧屏配额政策,使不少少儿频道或者动画频道的收视率有所降低,它们的广告收入也随之有所下降。

陈文副主任指出:“这一政策对广告的影响很负面。2006年禁播通知一出,广告商立马撤单,这说明商家对国产动画缺乏信心。”而李果副主任也认为:“对播出机构来说,这一政策可能会减少一些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