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保护与迷失:中国动画荧屏配额政策研究
49630800000008

第8章 中国动画荧屏配额政策的效果与评价(1)

2000年广电总局首次颁布了电视动画的荧屏配额政策,但因为当时动画产业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直到2004年,广电总局颁布了《若干意见》,才正式拉开了我国由政府主导的扶植国产动画产业的大幕。《若干意见》中的荧屏配额政策得到了有力的执行和严格的监督。至今,这一政策实施已有5年时间,而从2006年9月1日开始生效的“禁播令”,也执行了3年时间。

上一章中,我们阐述了荧屏配额政策以及搭建完善的播出平台的三个层次的目标,本章将重点讨论这些政策的执行效果有没有达到其预期的这三个目标。

第一节 对“刺激播出机构需求,拉动制作机构生产”目标的达成情况

广电总局出台荧屏配额政策的第一个层次的目标是“刺激播出机构需求,拉动制作机构生产”。它是针对动画产业链的购片市场提出的。其逻辑是:由于荧屏配额政策强制增加了国产动画片的播出量,因此刺激了播出机构对国产动画的需求量,这将使其想方设法购买新的、优质的国产动画片,由此便拉动了动画制作机构对国产动画的生产。本节将从政策执行的效果和对该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对这一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阐述。

一、效果

(一)国产动画产量大幅增加

近四年来,我国国产动画的年产量呈现几乎每年翻一番式的大幅增加态势。用“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法展示了荧屏配额政策在2004年实施前后,国产动画片年产量的变化。2004年以前,国产动画的年产量可以用一条直线拟合,这一直线的延长线,即图中虚线,应该是没有荧屏配额政策时的国产动画片年产量走势。和政策实施后国产动画年产量的实际走势相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荧屏配额政策对国产动画产量十分明显的促进效果。

不仅国产动画的总产量逐年翻番,在政策支持下,一批重点企业脱颖而出,它们制作产量高,有望成为中国动画产业的龙头企业。2006年产量最高的10家企业分别是:湖南宏梦卡通传播有限公司(10585分钟),三辰卡通集团有限公司(7175分钟),上海录像影视公司(3981分钟),浙江东南卡通影视公司(2744分钟),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700分钟),中央电视台(2411分钟),无锡电视台(2331分钟),深圳市方块动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321分钟),广州市达利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2分钟),广东四季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0分钟),重庆市世美动画艺术有限公司(2000分钟)。其中湖南宏梦一家企业的产量,达到全年国产动画产量的10%,其总时长几乎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产动画产量的总和。

对于荧屏配额政策与近几年我国国产动画产量大幅增加的关系,笔者对18位专家进行了调查,共有11位专家认为该政策与这种现状有决定性的关系或者较大关系,有5位专家认为该政策与这种现状有一些关系,另有2位专家认为该政策与这种现状没太大关系。

(二)国产动画的质量没有明显提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跃进”运动中,全国人民都被动员起来大炼钢铁,结果因为家庭作坊式的小炉温度不够,炼出了很多废钢废铁。在荧屏配额政策促使下激增的国产动画片中,很多也都是质量低劣的配额次品。它们形象无趣、故事乏味、制作粗糙,没有良好的市场策划和定位。这种动画即使制作完成也很难获得播出机构的认可。广电总局领导希望“量变到质变”能成为荧屏配额政策的一个附带效果,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是难以实现的。

质量是国产动画立足的根本。播出机构需要通过播出高质量的动画片来提高收视率,进而增加广告收入,而制作机构则需要通过制作高质量的动画片逐渐形成公司品牌,赢得与播出机构的价格战。

然而,荧屏配额政策虽然增加了国产动画的产量,但却未能提高国产动画的质量,即没有产生所谓“量变到质变”的附带效果。相反,荧屏配额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降低了国产动画的质量。下面的一段文字是笔者通过MSN对丹东檀苑动画公司管理上色和后期合成的一位员工的采访记录:

笔者:这两年你觉得你们接活比以前多了,还是没什么变化?

员工:活多了,质量差了。

笔者:你的收入是不是增加了呢?

员工:低了。动画公司员工的工资(在我国)从南到北都降了,而且只有员工的工资降了,所以(动画的)质量差了。

笔者:这是普遍情况还是你们公司的个例?

员工:全国都这样。

从这位员工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国产动画制作机构的状况并不景气,其员工的工资收入这几年也有所降低,因此员工们积极性有所下降,作品完成的质量很难保证。虽然这可能只是一家之言,但笔者认为它所提供的一些思维逻辑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至少和我们在报纸杂志上看到的“主流”观点不同,那就是:在荧屏配额政策的作用下,动画制作公司承接了更多的任务,在时限短、数量大的压力下,国产动画的制作质量是很难保证的。

笔者对18位业内专家的调查显示:只有1位专家认为“禁播令”等荧屏配额政策能够促进国产动画质量的提高,占5.6%;有5位专家认为“禁播令”等荧屏配额政策与国产动画质量提高的关系是说不准的,占27.8%;另外12位专家均认为这些政策不能促进国产动画质量的提高,占66.7%。这表明绝大部分专家都不看好“禁播令”等政策“量变到质变”的附带效果。

此外,根据笔者对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进行的调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认为近些年国产动画质量有所提高的比例逐渐减少;相反的,认为国产动画质量有所下降的比例逐渐上升。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的知识更多,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在评判质量如何变化的问题上有更丰富的参照物可以比对,其回答可能更加客观,因此上述调查结果可能说明国产动画的质量没有太大提高。但这还有可能是因为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电视上满足他们需求的片子的质量越来越低所致。而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认为国产动画质量有所提高的人均占多数,这或许反映了其实并非所有的国产动画质量都没有提高或者有所下降,以低幼人群为主要受众的国产动画片的质量可能确实有所提高。但是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低幼受众所喜爱的国产动画集中在一两部作品上,所以他们可能误把一两部优秀作品的涌现当成了国产动画总体质量的提高。在判断国产动画质量变化的问题上,我们应当综合考虑专家和各年龄层受众的意见。

总之,荧屏配额政策在购片市场中的执行效果可以归纳为:国产动画产量大幅增加,但总体质量没有明显提高。

二、评价

在购片市场中,国内动画制作机构由于国际竞争力不够,在发行上基本只能选择国内的电视台,而没有其他的选择,所以当荧屏配额政策一出台,刺激了播出机构的需求以后,立刻便刺激了制作机构的供给。动画公司觉得市场的机会来了,于是便纷纷立项备案,制作了大量的国产动画片。这是近四年来国产动画产量大幅提高的直接原因。

虽然表面上广电总局“刺激播出机构需求,拉动制作机构生产”的政策目标好像实现了,但笔者认为这种拉动效应和产量激增是“大跃进”式的,而不是可持续的。所谓“大跃进”式,就是指这种增加是一种在国家号召下的非理性行为,而因其不符合市场规律,所以必然难以持续。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播出机构购片价格没有明显提升

按照动画产业链中资金的流向,动画制作机构应该能从播出机构的购片费中回收一定的成本。在日本、美国等动画产业发达的国家,这一阶段的成本回收可以达到50%至70%。也就是说,虽然动画片的制作费用昂贵,但动画公司通过将动画片卖给电视台已经可以赚回大部分的成本。这对动画公司的良性运转是非常有利的,即动画公司可以用回收的资金进行下一部作品的开发。列举了2000年至2002年世界上一些主要地区的动画收购价格范围,各地区的电视动画版权费用因作品的预算、各地的经济情况、人口规模等多种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那么我国动画购片市场是什么情况呢?金德龙司长曾在讲话中介绍道:“我在2003年年底进行调研的时候,我们的动画片收购价(每分钟)是多少?3块、5块、8块、免费,甚至还要你出钱才能播出。”荧屏配额政策推行以后,国内一些较大、较有影响的播出机构的购片价格还是有所提高的。比如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2005年国产动画片最高收购价格为每分钟650元,2006年最高收购价格达到每分钟900元;北京卡酷动画频道2005年国产动画片收购价格为每分钟10~150元,2006年已达到每分钟50~300元。这些电视台购片价格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一、它们依托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大型播出机构,本身实力雄厚,招商能力较强,可以付得起这样的购片价格;二、这些频道对收视率的指标要求较高,需要通过较高的价钱购买一些高质量的国产动画片,买断其首播权或者独播权,在黄金时间播出以提高收视率。但是根据一项对少儿频道、卡通频道动画片收购价格的普查,整体性、大幅度购片价格提升的现象尚未出现,购片价格在15~40元/分钟不等的状态徘徊。

自从动画片《蓝猫淘气3000问》开创了“鸿篇巨制+免费送播+衍生品获利”的“蓝猫”模式以后,很多公司纷纷效仿,将制作的动画片免费送给电视台播出。一方面,他们知道即使电视台付给动画公司购片费,这个费用也是九牛一毛,还不如用购片费换取贴片广告的时间;另一方面,正因为在购片市场上没有动画公司能进行像样的成本回收,所以所有动画制作机构都必须把目光集中于产业链下游的衍生品市场,依靠衍生产品收回成本乃至获利,在电视上播出的动画片不过只起到一个广告的作用罢了。

更多时候,播出机构对制作机构生产更多动画片的需求,没有制作机构对播出机构把自己的片子在一个更好的时段播出从而做一个更有影响力的广告的需求大。播出机构依然掌握着制作机构的生命线,那就是对于制作机构送来的动画片播不播、什么时候播、播几遍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该动画片的广告效果。如果一部面向小朋友的片子被放在午夜时段播出,因为那时候孩子们都睡觉了,所以它几乎没有任何广告效果,制作机构希望靠其衍生品获利的愿望也随之化为泡影。

所以,荧屏配额政策等搭建播出平台的政策虽然刺激了播出机构对国产动画的需求量,但是它并没有刺激播出机构购片价格的提升。表面上是播出机构对制作机构的动画片有所需求,可实际上制作机构对播出机构的深层次依赖状况并没有改变。可以说,在我国还不成熟的动画市场环境中,制作机构依然要看播出机构的脸色行事。在笔者的采访调查中,甚至发生了这样奇怪的事:一些西部地区的电视台根本不和制作机构谈价钱,就等着动画公司把片子免费送过来播。因为他们算准了这些公司的心理,如果想要在西部该地区推出图书、玩具、音像制品等衍生产品,就必须要靠电视台来做这个“广告”。

荧屏配额政策没有刺激购片价格提升的另一个原因是市场上高质量的动画片少之又少。上海旋动卡通卫视的副主任陈文就表示:“频道不是不想出钱,而是想买有投资价值的节目。没有投资回报的支出是对国有资产的不负责任,谁承担后果呢?”播出机构对购片市场真正的需求,并不是简单的数量的增加,而是高质量动画片的增加;如果仅仅是数量增加了,大部分作品都是难以换回收视率的垃圾作品,那么这样的产量激增是没有意义的。

总之,播出机构购片价格依然普遍偏低的现状,使购片市场难以为制作机构提供足以维持其运转和生存的回流资金。很多小企业做了一部国产动画片,但因为卖得实在不好,企业就此难以维系;即使是一些大型动画公司,也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哪怕在发行播出环节能收回20%~30%的成本,我们的日子也会好过得多。”在如此的环境下,我们很难看到由荧屏配额政策带来的这种国产动画产量的激增是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