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49627100000008

第8章 台海问题的由来(5)

2005年7月16日,台北市市长马英九以72.36%的得票率击败“立法院长”王金平,当选为中国国民党新一任党主席。同年8月19日到20日,国民党在台北召开第十七次党员代表大会,马英九正式接掌国民党。会议将“胡连会”达成的“五项共同愿景”列入国民党政策纲领,国民党重申反对“台独”。2005年12月3日,马英九率领国民党赢得台湾县市长“三合一”选举。在23个县市中,“泛蓝”获得了17个县市政权,其中国民党在14个县市取得执政权,而民进党的地盘缩小到6个。12月9日,马英九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专访时,直截了当地说:“两岸统一没有时间表,目前时机未成熟,但国民党的终极目标是统一。”岛内舆论认为,马英九这番表态具有标志性意义,它表明台湾民众的主流思想已经开始摆脱“台独”的怪圈,正向“维持现状,最终走向两岸统一”的共识回归。

2006年3月,马英九访问美国。马英九在美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演讲,他领导下的“新国民党”及其未来面向2008年的“两岸论述”架构初现端倪,核心内容就是维持台海现状,既不寻求“台独”也不追求立即统一。3月21日,马英九在哈佛大学发表题为“台湾海峡的和平与繁荣:建立一个新愿景”的演讲,提出国民党建立两岸新关系的“五要五不要”。“五要”包括:第一,促进两岸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基础上,尽速恢复平等协商;第二,达成30年到50年的两岸和平协议,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正式终结两岸敌对状态;第三,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促进两岸展开全面的经济合作,建立密切的两岸经贸合作关系,包括全面、直接与双向的“三通”,开放金融服务业,促进两岸共同市场的建立;第四,两岸发展国际参与的“暂行架构”,让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更为双边与多元;第五,建立文化、教育的交流。“五不”则来自于陈水扁的“四不一没有”。马英九演讲中提及的“五要”与2005年4月“胡连会”所达成的“五项愿景”有很高的重叠度。

同年5月8日下午,马英九在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以“台湾新思维”为题发表演讲。在演讲中,马英九重申“五不五要”并对其加以细化。“五不”包括:台湾不会宣布“独立”、不会变更“国旗”和“国号”、不会在“宪法”中列入所谓“国与国之间的特殊关系”、不会制造“统独”麻烦、不会有“废除国统会”的争议产生。“五要”是指:一、在“一中原则”、“九二共识”基础上与大陆对话;二、与大陆和平谈判,谈判以和平为基础、避免军事竞赛;三、两岸建立共同市场,推动直航,帮助台湾企业提升竞争力;四、扩大台湾“国际参与”;五、强化两岸文化与教育交流。5月9日,马英九抵达澳大利亚悉尼进行访问,在当日于新南威尔士州议会大楼举行的餐会上,再提“五不五要”主张。

随着台湾政治生态的演变,不仅反“台独”的泛蓝阵营已较前稳定,整个台湾社会反“独”的力量亦在明显增长,甚至以往支持陈水扁当局的“绿色商人”都纷纷改弦更张。

自大陆2001年加入WTO以来,台湾长荣集团总裁张荣发、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中信金董事长辜濂松不约而同为了前往大陆发展而请辞“总统府资政”。当年临门一脚促成台湾政党轮替的国政顾问团成员,包括宏基创办人施振荣、大陆工程董事长殷琪等“绿色台商”不是避谈两岸关系,就是高分贝促通,大动作“脱绿”。一向被视为“独派”色彩浓厚的奇美集团创办人许文龙,2005年在“绿营”发动“3·26”大游行当天发表支持《反分裂国家法》的震撼弹。2006年4月14日至15日,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举行,随同连战到访大陆的有台湾50位大企业家。2006年5月陈水扁出访中南美洲,仅有贸协董事长许志仁和商总会长王令麟陪同。2007年11月12日,台湾企业界知名人物、联电荣誉董事长曹兴诚在台湾各大报刊登广告,建议台湾当局订定“两岸和平共处法”。

2007年2月13日,马英九因在台北市长任内“特别费”的使用,被台湾“高等法院检察署”起诉(后经台湾法院二审、三审宣判无罪)。因马英九曾承诺若遭起诉即辞去中国国民党主席职务,他于当日请辞党内职务并正式宣布参选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随后,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接任代理主席,2007年4月7日,吴伯雄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

在竞选活动中,面对紧绷的选情,面对民进党的紧逼,马英九的立场逐渐明晰。在统独问题上,马英九公开宣示,任内绝对不讨论统一的议题,不支持“台湾独立”,但反对任何以武力的方式处理台海关系。在两岸协商事务问题上,马英九提出的基调是“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他表示,如果当选将来所有国民党与大陆谈过的东西,都会检验是否符合上述原则,若符合,将透过海基会、海协会等主要管道谈判,变成正式的政策。

2007年11月21日,马英九访问日本,他表示为不使“现状”走向危险,将在“九二共识”的原则上寻求与大陆重拾对话的机会。11月22日,马英九进而表示,他在任内不会谈统一问题,也不会支持“台独”。

2008年3月21日,在选举前一夜的造势晚会上,马英九强调,他绝对不会改变台湾现状。他说:“在我的政策里面,就两岸关系,我要‘不统不独不武’,绝对不会片面改变台湾的现状。”

选举后的3月23日,马英九在台北召开记者会,承诺会落实选前两岸政见。他表示愿与大陆签署和平协定、承诺不支持法理“台独”、考虑出访大陆、同时声称3年内不搞“公投”。岛内媒体对此表示肯定,据《中国时报》民调统计,79%的受访者乐见马英九当政,63%的台湾民众觉得两岸持续多年的紧张关系将会获得缓解与改善。

2008年4月11日至13日,台湾地区当选副领导人萧万长以两岸共同市场理事会董事长的身份出席在海南博鳌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4月12日,萧万长在会见胡锦涛时提出“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16字方针,希望开创两岸关系互信、互谅、互利的新时代。

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发表就职演说,就两岸关系、台湾内部及涉外政策作出了阐述。马英九表示,会继续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早与大陆恢复协商,并秉持着两岸在博鳌论坛中提出的“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共识,与大陆寻求共同利益平衡点。他同时指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应该和解休兵,相互协助、尊重,相信两岸会找到和平共荣之道。

在就职演说中,马英九多次提到“中华民族”、“大陆同胞”、“大陆”、“九二共识”,释放了强烈的善意。

马英九就职后,台湾主管大陆事务的陆委会主任委员赖幸媛表示,将在2008年6月重新启动已经停滞了十年的两岸之间的直接会谈。

2008年5月26日至31日,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国民党代表团访问大陆,这是1949年以来第二位国民党主席访问大陆,也是国民党首次作为执政党派出主席访问大陆。临行前的5月24日上午,马英九、萧万长在台北宾馆为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饯行,5月26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亲自为吴伯雄送机。2008年在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峰回路转,春意盎然。

第五节 美国台海问题的策略演变

一、国民党内战崩溃,中苏结盟,美奉行“一台无中”政策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台湾又重新回到了中国的怀抱。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然而,中国国共两党斗争的结果是蒋介石在大陆统治成强弩之末,国民党失败成为定局。为了据有台湾,在战略上掣肘中国,美国政府于1948年末至1949年初开始考虑将台湾与大陆分开处理的问题。美国政府为此制订了四套方案:一是设法阻止蒋介石迁台;二是在台湾培植亲美势力;三是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四是制造“联合国托管”案。但是结果都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而告落空。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认为“蒋介石集团已腐败得不可救药,台湾陷落是早晚的事,美国不能因为援台而引起中国对苏联的进一步靠拢”。为了拉拢中国,分裂中苏关系,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目前美国亦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台湾现在的局势”,“也不打算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的途径”,“不打算对在台湾的中国军队供给军事援助或提供意见”。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美国国会内部反共势力甚嚣尘上。加上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台湾的战略地位急剧上升,成为美国在东亚的重要军事基地,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也随之发生变化。6月27日,杜鲁门发表声明:鉴于“共产党部队的占领福摩萨(台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在该地区执行合法与必要职务的美国部队”,“据此,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福摩萨的任何攻击。作为这一行动的应有结果,我还要求福摩萨停止对大陆的一切海空行动。第七舰队将监督此事的实行,福摩萨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本的和平解决,或联合国的审议。”29日,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接着,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台美联防协定》。杜鲁门的“台湾地位未定论”不仅在短期内为美军进驻台湾海峡提供了借口,使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披上“合法”的外衣,而且从长远看,还可以随时为美国旨在使台湾与大陆分离的企图与活动提供“依据”。1954年,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所谓《共同防御条约》,美正式与台湾结成军事同盟。美台关系进入“蜜月期”,美国拒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蒋介石集团奉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

二、对抗苏联扩张,中美建交,美转向“一中无台”政策

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世界上各种政治势力的急剧分化和重新组合,特别是苏联对美国的强劲挑战,给敌对的中美关系带来了缓和的契机。一是为了利用中国反对苏联,二是为了从深深陷入的越南战争泥潭中脱身,美国政府开始认为中国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力量。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28日,双方正式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对于台湾问题,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民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根据《联合公报》的精神,美国开始调整对台关系。政治上逐步拉开与台湾的关系,军事上逐步减少对台军事援助和在台的军事人员及装备。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苏联加紧对外扩张,美苏缓和出现逆转,卡特决定在其任期内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关键仍在于台湾问题。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了中美两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在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国关于只有一个中国的立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际,美国政府宣布立即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在1979年4月1日以前从台湾和台湾海峡完全撤出美国军事力量和军事设施,并通知台湾当局终止《共同防御条约》”。至此,完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三、国会施压,《与台湾关系法》出炉,美实行“一中一台”政策

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的签署,是中美双方妥协的结果。台湾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主要是有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及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在宣读《中美建交公报》的同时,卡特总统发表声明强调“继续关心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仍是两国关系的焦点问题。

在中美建交公报发表前七小时,美国驻台“大使”安克志与蒋经国进行会谈,将美台即将“断交”的消息告知蒋经国,并表示了美国对中美建交后美台关系的处理意见:1、美国同台湾“断交”后,还将与其保留“实质”与“人民”之间的关系;2、双边关系将以“非官方”的机构来协调;3、除了《共同防御条约》之外的现有双边条约将继续有效;4、美国政府将继续有选择地出售“防御性”武器给台湾;5、美国将派代表团赴台湾协商双边“新关系”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