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49627100000007

第7章 台海问题的由来(4)

但随着李登辉权位的日益稳固,以及他对国际形势、大陆形势和两岸关系形势的误判,在台海问题上,李登辉逐渐背离了他的初衷,先后提出“一国两府”、“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阶段性‘两个中国’”、“七块论”、“两国论”、“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论”,直接导致两岸关系的倒退,引发包括两岸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不安。

1991年8月,李登辉在《中国时报》举办的“中华民国与国际新秩序”研讨会上致词时提出:“两岸统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德国统一的过程看,双方首先经由交流互动,在人民之间建立了某种程度的共识,并且在国际上形成了对等的政治实体。……对等的政治实体架构必须先确立” 。

1993年11月21日,李登辉授意“经济部长”江丙坤在亚太经合组织西雅图会议期间,就一个中国问题发表谈话:“中国只有一个,地理文化上台湾是属于中国。在统一的条件未成熟前,我们将以务实的态度,采取以一个中国为指向的阶段性两个中国政策,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两个主权互不隶属的国家”。

1994年李登辉与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交谈时,毫不隐晦地表示要建立“台湾人的国家”。

1995年5月6日,李登辉会见日本记者时说:“我们愿意与中共进行政府对政府的对话……我们愿意谈判,但是不能由两个政党进行谈判,因为国家的统一不仅仅涉及两个组织,一个国家、两个政府,这是现实。”

1995年6月9日,由于美国向李登辉发放了入境签证,李登辉在母校康奈尔大学的“欧林讲座”发表题为《民之所欲,长在我心》的讲演,一字不提一个中国,却多次使用“中华民国在台湾”和“在台湾的中华民国”的说法。

1997年2月22日,在李登辉授意下,台湾当局发布《透视“一个中国”问题》,提出与其说“一个中国”,不如说“一个分治的中国”(one divided China)。

1999年5月20日,李登辉推出《台湾的主张》一书,他用煽动的语气写道:“最理想的状况,是大陆摆脱大中华主义的束缚,让文化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的地区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如台湾、西藏、新疆、蒙古、东北等,大约分成七个区域。”这就是所谓“七块论”。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接受“德国之声”电台专访时表示:“1991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北京政府将台湾视为‘叛离的一省’,这完全昧于历史与法律上的事实。”

三、陈水扁时代

2000年3月18日,台湾地区举行领导人选举。民进党的陈水扁、吕秀莲以39.3%的得票率险胜,国民党在台湾5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陈水扁上台后,顽固坚持“台独”立场,一步步从“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上后退,终于露出“台独”面目。

2000年5月20日,陈水扁在就职仪式中提出“不会宣布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和国统会的问题”(四不一没有),同时托人带话给美国,表示自己不会做“麻烦制造者”。但是2000年6月,陈水扁就说“九二共识”是没有共识的“共识”;7月,再将“九二共识”歪曲为“九二精神”。

2002年1月10日,陈水扁与美智库会谈时称,“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不是任何国家的一部分……中华民国存在是一个事实”。

2002年8月3日,陈水扁向台独组织“世台会”发表电视讲话时称,“台湾主权独立”绝对不能被剥夺和限制。“台湾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家不能被欺负、矮化、被边缘化及地方化,台湾不是别人的一部分;不是别人的地方政府、别人的一个省,台湾也不能成为第二个香港、澳门,因为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简言之,台湾跟对岸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这就是陈水扁抛出的“一边一国论”。

在此次电视讲话中,陈水扁还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投论”,叫嚣“公民投票改变台湾现状”。“中国一直不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在国际上打压台湾,这对台湾人民的感情有很大伤害,中国说的所谓‘一个中国原则’或‘一国两制’就是对台湾现状的改变,我们不可能接受,因为台湾的未来,台湾的现状是否要改变,不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府、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个人可以替我们决定,只有二千三百万伟大的台湾人民,才有权利对台湾的前途、台湾的命运和现状来做决定。而有需要的时候要如何决定?就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也是大家共同的理念——公民投票,公民投票是基本人权,也是二千三百万人民的基本人权,不能被剥夺和限制的,个人要诚恳地呼吁和鼓舞大家,要认真思考公民投票立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003年12月21日,陈水扁参加台北县台南县市同乡会会员大会,以台南“蕃薯仔”自称,他并且强调两岸关系为台湾、中国、蒙古“两边三国”,所以没有一个中国两边各自表述的问题。陈水扁声称,实际上,不仅是“一边一国”,两岸关系实际上是“两边三国”,也就是台湾、中国、蒙古。陈水扁称,“以前叫做‘中华民国’在台湾,现在叫做‘中华民国’是台湾,所以,‘中华民国’就是一国,与对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可以并称为‘两边三国’。”

2003年12月22日,陈水扁在与台湾媒体记者的座谈会上,公开否定了“四不一没有”的承诺。他声称他在2000年5月20日就职演说中提到的“四不一没有”是有前提的,前提是“如果中共无意对台使用武力”,那他保证在任期之内做到“四不一没有”。陈水扁声称,“何谓有意动武?已经瞄向台湾、针对性来做所谓飞弹试射和演习等,我们认为,这已经是很清楚的对台动武的意图,本来就没有‘四不一没有’的存在。”

2004年3月20日,在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中,在两对组合的对决中,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以647万1970票的得票数微幅领先国亲联盟候选人连战、宋楚瑜的644万2452票,陈水扁获得连任。选举的侥幸胜利,促使民进党在“台独”路线的推进上变本加厉。

2004年“双十节”,陈水扁发表讲话,首度提出“‘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2004年12月,陈水扁抛出了“‘中华民国’四段论”——“中华民国”在大陆、“中华民国”到台湾、“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民国”是台湾。所谓“‘中华民国’四阶段论”,即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在大陆成立,一九四九年“‘中华民国’到台湾”,李登辉时代“‘中华民国’在台湾”,二〇〇〇年后“‘中华民国’是台湾”。2005年8月2日,陈水扁在台北会见美国“福尔摩莎基金会”青年亲善大使时,再度提出“‘中华民国’是台湾”的概念。

2006年以来,陈水扁民调支持率跌至18%,民进党士气低迷。为挑动族群冲突,打压泛蓝阵营,陈水扁利令智昏、孤注一掷,在“台独”道路上越滑越远。

2006年1月29日,陈水扁于台南县设宴款待地方人士时指出,目前已是认真思考废除“国统会”及“国统纲领”的适当时机。2月22日,陈水扁在与到访的美国众议员会面时,称他提出“废统”是“涉及民主、安全考量”,并称“国统会”是“荒谬年代的荒谬产物”。

2006年2月27日,陈水扁在“国安会议”上作出裁决:“国家统一委员会”终止运作;“国家统一纲领”终止适用。陈水扁亲手“终止”了存在15年的“国统会”、“国统纲领”,达成了他非干不可的“废统”。

四、马英九时代

2008年3月22日,台湾地区举行领导人选举。选举结果,马英九、萧万长囊括7658724票,谢长廷、苏贞昌则获得5445239票,马萧配取得压倒性胜利,不但创下台湾“总统”选举史上最高票纪录,也结束了民进党8年执政。在台湾地区,“马英九时代”正式到来。

马英九的当选宣告台湾地区实现了二次政党轮替,殊属不易。自1988年李登辉上台以来,台湾当局不断在台湾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台湾正名”、“去中国化”等“渐进式台独”活动,蓄意挑起两岸对立,竭力破坏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日益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成为对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现实威胁。

从李登辉到陈水扁,台湾执政当局倒行逆施,受到大陆的严正谴责,遭到国际社会的批评,也受到包括国民党在内台湾反分裂力量的强烈反对和有力制约,“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不得不有所收敛。

在李登辉时代,国民党内部分成了“主流派”和“非主流派”,李登辉是主流派的大佬,而非主流派以俞国华、郝柏村、林洋港、李焕、梁肃戎、关中等人为代表,前四人都是蒋经国时代的元老重臣,关中则是中生代龙头人物(现任国民党副主席)。1992年8月,韩国与大陆建交,引发台湾岛内一片哗然。国民党内部开始讨论“一个中国”是否适当的问题。国民党主流派与民进党一唱一和,公开提出反对“一个中国”。非主流派则出面捍卫“一个中国”。1992年9月2日,中国广播公司董事长、非主流派代表人物之一关中,在台湾《中国时报》发表《谈一个中国政策》文章,强调“一个中国”政策的必要性。1992年10月2日,台湾“行政院长”郝柏村在“立法院”,面对国民党主流派对“一个中国”政策的质询,明确表示:“分裂的中国是一项事实,但一个分裂的中国不等于‘两个中国’,也不等于‘一中一台’。”

尽管遭到李登辉的打压和民进党的包围,非主流派的代表人物被迫陆续离开台湾的权力核心,但这些反对分裂、反对“台独”的力量,实力犹在,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李登辉的分裂活动。1993年5月,由郝柏村、李焕、蒋纬国、许历农与梁肃戎五人,在台北拟筹备成立“新同盟会”。1994年5月8日,“新同盟会”在台北成立,梁肃戎任大会主席。大会发表宣言,主张“依据民族主义,追求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国土”。“新同盟会”发起了“我是中国人”的大游行,台北就有五六万人上街,有力地打击了“台独”的气焰。1995年是甲午战败清政府割让台湾100周年,民进党在6月17日举行“告别中国大游行”,甚至跑到《马关条约》签订处的春帆楼“感谢”日本人。针对这一活动,“新同盟会”在8月13日举行“我是中国人”大游行。

2000年陈水扁上台以后,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为代表的泛蓝阵营,以“立法院”为舞台,充分发挥在野党的作用,有效地制约了陈水扁的“台独”主张和路线的实施。

2001年12月1日,台湾地区举行第五届“立法委员”选举,民进党获87席,成为“立法院”第一大党;国民党以68席成为第二大党,首次参选的亲民党获得46席,台湾“立法院”里,民、国、亲三党格局初步形成。国、亲两党为核心的泛蓝阵营占据了“立法院”的多数席位。

2004年12月11日,在第六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泛蓝阵营的国民党、亲民党、新党夺得225个席位中的114个席位,维持在“立法院”多数席位。泛蓝阵营先后数十次否决了民进党当局提出的购买潜艇、反潜机和“爱国者”导弹的特别军购案,使“台独”分裂活动遭到重创。

2008年1月12日,台湾地区举行第七届“立法委员”选举,在总共113个席位中,国民党赢得2/3以上的席次,遥遥领先于民进党。此次选举中,国民党获得81席,民进党获得27席,亲民党1席,其他政党及无党籍人士获得4席。2007年10月17日回锅担任民进党主席的陈水扁随后宣布辞去民进党主席职务。

早在马英九当选的三年前,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就开始了密切商谈,为此后几年两岸关系的互动注入了新的活力。2005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逝世80周年,以缅怀孙中山先生为契机,两岸开启了对话的大门。受大陆方面的邀请,2005年3月28日至4月1日,以“缅怀之旅”、“经贸之旅”为主题,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团访问大陆。这是中国国民党自1949年迁台以后的56年间,向大陆派出的第一个正式访问团。4月25日,国民党主席连战开始了对大陆的“和平之旅”。从5月5日开始,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来大陆实现了“搭桥之旅”。连宋先后登陆,顺应潮流,合乎民意,得到台湾民众的广泛支持。尤其是国民党主席连战通过对大陆的访问,不仅给自己的政治声望创下了历史新高,而且给国民党指明了生路。2000年来的几次重大选举反复证明,国民党仍是最大的在野党,仍是抗衡民进党的重要力量。她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正处于自1993年新党出走以来10年中的最为辉煌的上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