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49627100000009

第9章 台海问题的由来(6)

当时,美国总统卡特始终坚持的方针是:“既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又继续保证台湾的中国人安居乐业”。中美建交后,美国政府为了就今后美台关系作出安排,国务院根据哥伦比亚特区的法律组建了民间的非官方机构——“美国在台协会”,任务是处理美国在台湾的事务。与此同时,台湾当局下令组建对应的“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美国在台协会”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是“暂时”离职的外交官和其他政府人员。

受美国亲台势力的影响,加上台湾当局的公关,1979年1月15日美国国会开会,卡特政府关于与中国关系正常化公报提交国会讨论后,“院外援华集团”的议员纷纷提出议案,反对美国和中国建交,尤其反对美国中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作为对“院外援华集团”的妥协,卡特政府于1979年1月26日就向国会提出维持今后美台关系的一项法案,代号为“5245”,共3条17款。由于参众两院对法案内容有分歧,3月9日,两院成立协调委员会,以协调两院对台湾关系的分歧。3月13日,该委员会发表的对台政策折中声明,经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即所谓《与台湾关系法》。

《与台湾关系法》宣布“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待”;“认为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和禁运来决定台湾前途的任何努力,是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和安全的威胁,并为美国严重关切之事”;“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使美国保持抵御会危及台湾人民的安全或社会、经济制度任何诉诸武力的行为或其他强制形式的能力”。

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是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玩两手策略的充分体现。美国借此“恶法”,20多年来在台湾问题上实行双轨政策,继续插手台湾问题,实现其最大的霸权利益。《与台湾关系法》给台湾问题留了尾巴,势必会成为引爆中美冲突的不定时炸弹,除非美国撤掉台湾问题特别是对台军售问题的引信,否则中美关系难以克服台湾问题的障碍,获得实质性进展。该法生效后,中国政府向美国提出了抗议,邓小平1979年4月接见美国参议员访问团时更表示:《与台湾关系法》等于将“正常化”“一笔勾销”。

里根总统上台后,猛烈批评卡特总统的台海政策,宣称将使美台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国会保守势力强烈要求政府允许美国军火公司向台湾提供高性能战斗机,但美国政府担心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会对中美关系造成损害。同时,中国政府反应强烈,暗示如果此问题得不到解决,中美关系可能降格,中国官方机构甚至有可能从美国撤回。面对国内外压力,里根政府不得不就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与中国谈判。

1982年8月17日,中美就美国售台武器发表联合公报,这就是“八一七公报”。美国方面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中国政府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成功解决香港问题的实践引起了美国的高度重视。美国坚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而“一国两制”的核心内容就是和平解决,由此美国对“一国两制”产生浓厚兴趣。但是在美国国内,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己见,美国最后提出“三不主张”,即:美国不会在北京和台北之间充当调停人;美国将不会对台湾施加任何压力,使之同北京建立接触或开始谈判,或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张;美国对中国统一问题不提出或支持任何特别方案,但是可能采取行动以确保台湾问题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和平解决。“三不主张”一经出台,基本上成为里根总统任期内处理台海问题的基本政策框架。

1987年前后,台湾海峡两岸互动频繁。美国开始担心两岸关系迅速发展会彻底冲垮“三不政策”,从而让其失去介入台湾问题的机会。美国政府频频派人到台湾,要台湾当局在两岸关系上降温。同时美国担心,蒋经国之后,台湾当局高层会产生权力真空。为保证“后蒋经国时代”台湾能够继续亲美,美国要求台湾当局在岛内放弃一党独裁和政治高压统治,要求台湾当局进行政治革新,开放“党禁”和“报禁”,解除戒严。

1986年,美国众议院以口头表达的方式通过一项有关台湾人权与民主政治发展的决议案,要求台湾加速民主化,开放“党禁”,取消“戒严法”,推行政党政治。在美国压力之下,1986年国民党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充实中央民意机构”等决议。1986年9月28日,民进党在台湾宣布成立。美国要求台湾当局不得对民进党一事作出过度反应。

1987年7月,在美国重压之下,蒋经国正式解除了自1949年以来在台澎金马实施了38年的“戒严令”。同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雷德曼发表谈话,欢迎台湾解除“戒严”。美国在台协会负责人也表示,解除“戒严”是台湾走向民主、政治自由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此,在美国的政策设计下,由国民党主导实施,台湾开始进入政党竞争时期,民进党成为合法政党。

四、冷战结束,中国战略地位下降,美“一中一台”政策明晰化

1989年1月,乔治·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布什曾在1974年至1975年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又于1980年至1988年担任里根政府的副总统,对中国情况十分了解。他在1989年2月24日参加日本天皇葬礼之后,即于2月25日来中国访问。上任伊始就访问中国,这在美国历届总统中是第一人。

在布什执政初期,美国处理台海问题时,基本上将美台关系严格限制在“非官方框架”内。美国国务院制定的《对台指导方针备忘录》就明确规定:美国政府不再称台湾为“中华民国”,也不称台湾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政府”。美国只称台湾为台湾,其领导人为“台湾当局”。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影响了西方对中国的看法,随之而来的苏联东欧的剧变,更使得中国国际战略地位相对下降,尤其是中国对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性大为下降。美国一些反华势力受苏联东欧剧变的刺激,公然支持台湾“独立”,竭力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1989年7月,美国参议院通过外交委员会议员佩尔等人联署的“台湾民主前途决议案”。1991年9月8日,台湾民进党等台独组织举行了“举行公民投票加入联合国大游行”,美国前司法部长公开参加游行,叫嚣“台湾事实上已经独立”。基于此,布什总统任期的中后期,美国逐步发展美台之间的实质关系。布什政府成了提升美台关系的始作俑者。1992年全年,美台高层政要互访不断。特别是1992年11月30日,美国贸易代表希尔斯访台,突破了美台“断交”13年以来美国高官访台的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