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因学方面,布依族医师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四时气候正常,环境清爽,饮食调匀,劳逸结合,精神愉快,就能够趋利避害,人自然得以健康长寿。如果气候反常,环境幽暗潮湿,食不果腹,房事不节,劳累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或突遭意外惊吓、伤害等,都会导致人体患病。治病用药不当会导致病情的加重和复杂化。
在疾病命名方面,布依族医师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解和掌握了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鉴别特征,并且给一些疾病赋予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名称,如布依族医师中就流行着“病分一百单八症”,“疮有六疔六癀”。也有“七十二惊风,三十六癀”合称“一百单八症”之说,但他们对每一种疾病进行具体分类时有疔、癀、风、痧、寒、蛾和症等名称。所谓一百单八症如今只是一个数字上的模糊概念。对疾病的取名主要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出现的症状,疾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采取比类取象等来命名。布依族医师还善于吸收中医、西医和其他民族的医药知识,常常借用中西医病名为自己所用。总之,布依族医师以生动形象、易于领会、易于掌握为特色的取名原则,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如:母猪风(野猪风),兼有癫狂,有类似猪的叫声。歪嘴风,即口眼歪斜,流口水,讲话、吞咽困难。
在疾病诊断方面,布依族医师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也可以从五官、形体及肌表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布依族医师常常通过眼瞧、问病、号脉、手摸等手段搜集资料,即把疾病显现于各个方面的症状和体症集中起来,从而了解疾病的原因,明确疾病的性质,判断其病变部位以及病变的内在联系,最后做出结论。眼瞧是通过视觉来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及排出物的变化;问病是通过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以详细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经过、现状与有关情况等;号脉是切病人各部位的脉搏,以了解病人脉象的情况;手摸是应用手指的触觉来触按病人的脘腹、手足以及其他有关部位,包括手足的冷暖、脘腹部有无包块及压痛等变化。除这些诊法外,布依族医师认为这几种诊断方法各有其应用范围和目的,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能相互取代,更不能以一诊代替其他几种诊法。在运用这些方法时,应当结合起来,要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有助于准确地识别病症,最终对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因为应用多种诊断方法综合判断疾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经过反复的检验总结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宝贵遗产,决不能随易丢弃,应该很好地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要对其整理研究,使之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在疾病治疗方面,布依族医师常用的治疗方法除药物内服和外敷外,还有非药物治疗方法,即推拿按摩、针灸、拔火罐以及其他一些特色疗法,简便易行,疗效可靠。既可单用,也可几种方法同时并用。总之,按病情需要而决定治法,以尽快恢复患者健康为治疗目的。药物内服法主要有水煎法、酒煎服、水酒同煎、药物泡酒、药物研究粉、药物制丸、药物取汁、药物烧灰、药物与鸡肉或鸡内脏同炖、药物与猪肉或猪内脏同蒸、药物与糯米煮粥等。药物外敷包括药物水煎外洗、药物取汁涂搽和药物外敷。非药物治疗方法主要有兜肚疗法、灸烤疗法、刮治法、拔火罐疗法、打灯火疗法、熨法、推拿疗法、滚蛋疗法、滚橘疗法、筒熏疗法、放血疗法、打瓦针疗法、打油针疗法和滚烫疗法等。
布依族药物药物资源约有1000余种,常用药约200余种,代表药物有石斛、岩豇豆、果上叶、苦楝子、马槟榔、芭蕉心、地棕根、五香血藤、半边莲、鸭脚板、万丈深、万年粑、白龙须根、水辣蓼根、接骨木、美人蕉根、散血草、野花椒根、竹根七等。
侗族医药
在疾病认识方面,侗族医师对于麻疹病有比较高的认识:这种病不仅能够传染人,而且儿童只要出过一次麻疹后,就能够终身产生免疫能力,以后不再患此病。为了防止在成年期患这种病,造成不会“下树”(即病毒排不出)的严重后果,也就是“老来做油麻,不死也要垮”;因而特意将健康孩童带到麻疹患者家,使其接触感染发病,从而产生终身免疫。还认为“天上生人是股气,地下养人是水、土”;“气多气少人遭病,人死断气转化水”之说,还认为“人的生存没多久,依赖有气和有水”。研究侗族医药的专家总结,侗族具有天、地、气、水、人五位一体的传统医药理论。
在病因学方面,侗族民间歌谣中说:“谁吃谷米不生病,生病的人都是着了凉,受了热,湿了水,淋了雨,受了风,过饱、过饿、发瘟疫、蛇毒、虎伤、虫咬、草害以及天地鬼神降罪于人”。这是侗族先民们在长期劳动生产生活实际中,逐步形成的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
在疾病命名方面,侗医有其独特的命名和分类,多以疾病形象命名,归纳起来可分为风、症、惊、痢、疮、痧、痛、伤寒、霍乱、妇人病、小儿病、外科(含五官、皮肤)病、内科病及其他杂症等十二门,各门又分为若干种。如“风”有72种,“症”有24种,“痢”有10种,“疮”有28种,“痛”有28种,“伤寒”有12种,“霍乱”有6种,“妇人病”有48种,“小儿病”有68种,“外科(含五官、皮肤)病”有72种,内科病及其他杂症有152种,总计共有各种病症568种。如:翻白风、锁喉症、鲫鱼惊、热痢、大粪疮、泥鳅痧、偏头痛、伤寒入骨、痧症霍乱、下阴肿、小儿惊风半边风、小儿发烧、无名肿毒、伤风感冒等。
在疾病诊断方面,西医物理诊断强调视、触、叩、听,中医看病主张望、闻、问、切,而侗医对疾病的诊断方式却颇有特色,采用看、摸、算、划辨证。看,即凭医者之肉眼观察病人皮肤色泽,如面色的青、赤、黄、白、黑五色,分别应验到内脏的肝、心、脾、肺、肾等五脏疾患。摸,即指医者用手触摸病人某部位辨证。算,即以阴阳分辨推算疾病客观存在之法则,是一种朴素的辨证方法,即利用阴阳五行、时辰八卦、山川地理、医术本草、风角星算的哲理,对疾病的来源、发生、发展、转归、预后做出判断的方法。划,即在病人胸前划“井”或“十”字,来确定“飞蛾症”、“蜘蛛症”之病情。小儿高热惊厥时,人们常在儿童额前印堂穴处用木炭划一“十”字以“祛邪”,此举带迷信色彩,亦属心理治疗之范畴。
总之,侗医的看、摸、算、划四诊技法,确有其独特之处,对疾病之诊断基础,亦遵循“五行归类原则”。
在疾病治疗方面,代代侗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了一套简朴易行、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概括起来,有推捏法、爆灸法、熨烫法、拔罐法、针刺法、刮疗法、熏蒸法、烘烤法、扯筋法、清洗法、化水法、敷药法、吹沫法、吮吸法、冷麻法、热烙法、复位法、服药法等18种。经验丰富的侗医,真可谓“手到病除,妙手回春”。
在临床治疗情况方面,侗医也有很多。这里仅举出几个例子。1977年,天柱县远口区卫生院应用现代制药技术和设备,用水杨梅采取乙醇提取法制成水杨梅针剂,以浸膏过程制成片剂或糖衣片,经20个合作社医疗站临床治疗急性肠炎、痢疾,疗效显著,曾经获1978年贵州省科技成果奖。八阳乡合作社医疗站将黄汉藤制成针剂,用于治疗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疗效很好。1959~1970年,黎平县卫生部门从民间搜集汇编成册,介绍有内、妇、儿、外科验方545个。1985年剑河县卫生局组织人员对该县著名侗族医生姜彦儒编写的经方医著《本草医方》整理抄印,提供给全县中医人员交流学习应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侗族药用动植物资源丰富,其所居住的环境有“天然药库”之称。光绪《黎平府志》记载:“黎平治男妇大小病,山中所采叶,俗名草药,亦颇效。”据黎平县1987年普查统计,全县野生中草药材(含动植物)共320种。1987年的普查,天柱县中草药材分布面积达310万亩,总藏量约637.5万公担,其中家种药材面积2万余亩,总产量为313.3万公担;共有菌类药、蕨类药、裸子植物药、动物类药、矿物类药、珍稀名贵药材、大宗药材、新发现品种民间草药共496种。长期以来,人们就地取材,绝大部分使用鲜品,药效比较好。侗药药名大多数分植物名和药用名;植物名系参照植物部位命名,药用名以药用功能、性味、色相命名,有“六性六味”之分。主要药物有千里光、一枝黄花、八角枫、七叶一枝花、半边莲、大血藤、马尾松、水杨梅、毛血藤、金樱子、木姜子、白花蛇舌草、土党参、茯苓、蛇莓等。贵州省从江县占里(又称“鉴村”)侗族村寨人口半个世纪以来长期保持在160户700人以内的规模,即人口长期处于恒定数。其个中原由主要在于占里人朴素的“人生多了就要翻船”的人口与环境维持平衡的生态理念,以及占里人发现了一些能够避孕节育的药物,这些药物主要有棕树、茜草、月季花、紫茄花、柿蒂、油菜子、生地、白芍、当归、黑木耳等。
土家族医药
土家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与各种疾病做斗争,不断认识,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自己的中草药医疗技术。土家族民间医生由祖传、向人讨教自学等构成。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行之有效的医疗技术,主要有以本地中草药、祖传秘方、验方进行治疗,不少人具有治疗疾病的专长,并世代相承。
在疾病认识方面,土家族在漫长艰难的生活岁月中,在生产活动中“尝草识药”,“治验疾病”,防病治病的医药知识开始了萌芽,在医疗活动中积累了一些简单的防病治病的知识,医药文化逐步在土家族居民中形成。这种医药文化,是一种地域医药文化;这种医药文化,包括人文医药、巫医及药物、疗法等。
在病因学方面,土家族认为疾病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由自然界的风、寒、湿、火;二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遭遇的伤疾原因,如劳伤、运动、动物咬伤、饮食伤(伤食),交通伤害等引起的疾病;三是由心神原因引起的疾病。
在疾病命名方面,土家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根据疾病的发展规律,总结出命名方法。一是根据发病部位命名,如疱疮长在耳后的为耳背,长在虎口处的为手叉。二是按临床表现命名,如妇女月经,血来如潮叫血崩山,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叫扑地惊,腹肿胀如鼓的叫水鼓症等。三是以动物形象命名,如小儿惊风,在地下打滚,手足动弹的叫泥鳅惊,患者口张开叫乌鸦症等。四是按病因命名,如由寒湿侵入关节引起疼痛的叫冷骨风,由气邪致病的叫脐风、膝风。由火邪致病的叫火眼、火疔等。五是以发病季节命名,如春季树木开花时发病的有桃花症,夏天的芒种症,秋天的秋燥症,冬天的伤寒症。六是按疾病的性质命名,如小儿呆纳、干瘦的叫走胎,肚痛如刀绞的叫绞肠痧症,上吐下泻的叫霍乱症。
在诊断学方面,土家族诊断疾病的方法有“看、问、听、脉、摸”五种,土家族简称“五诊法”。其中看诊从神色、眼、舌、耳筋、鼻、口腔、毛发、皮肤、手指、背腹、二便等11个方面对病人进行观察,去察看患者的神色、舌苔和形体等变化的一种诊断方法。问诊主要问饮食、问二便、问筋骨、问空窍、问妇女的经带产等五个方面,详细了解病情,为诊断疾病提供第一手资料。听诊,不是指用现代听诊器来听心肺疾病,而是用耳朵直接听病人的咳咯声,肚子响声(肠鸣声)。另外,有的药匠用短竹筒来听骨折的“擦、擦”响声,以判断骨折的病情。脉诊是土家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土家医脉学丰富,脉种、脉象较多,流传土家族民间的脉种有30多种,各具其特色。脉学特点是脉象、脉形简练,循时号脉,多脉合诊,方法独特。通过“五诊法”来全面收集有关疾病发生的相关依据,为准确判断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疾病的性质和疾病的程度提供依据。
在疾病治疗方面,土家医临床治疗学主要由治则、治方和治疗手段组成。土家医临床治疗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药物治疗,二类是非药物治疗,或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在用药原则上,遵循寒则热之,热则冷之,亏则补之,实则泻之,阻则通之,肿则消之,惊则镇之,湿则祛之的八大原则。治疗治则采用汗法、泻法、赶法、止法、补法、温法、清法的七种方法。在治疗手段上,以药物内服为主,兼用传统外治法。外治法突出土家医“五术一体”的特点,将“刀、针、火、水、药”融为一体,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五术一体”外治法的基础上,经历代药匠不断的实践和经验总结,使外治法得以丰富和完善。发展到今天,土家医有20多种外治方法,大体分推拿疗法、封刀接骨、火攻疗法及其他外治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