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病有所医的回顾—贵州民族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49626800000013

第13章 贵州民族自治县医药卫生发展历程(6)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妇幼保健工作,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妇女身心健康的保护措施,紫云县成立妇幼保健站,对妇女的多发病和常见病积极进行预防和治疗,特别是“三病”的防治。1951年,免费为儿童接种牛痘疫苗。此后,国家又为儿童提供伤寒疫苗、卡介苗、小儿糖丸、百白破三联制剂、乙脑疫苗以及防治丝虫、钩体、疟疾、蛔虫等多种疾病的药物。同时向幼教老师和家长进行营养卫生指导,各校开展保健操锻炼,校医给予及时治疗,以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卫生管理监督体系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贵州省各民族自治县在医药卫生管理监督工作方面也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玉屏县药检所自1979年以来,逐步加强自身建设,目前,已能开展部分中西药品的化学鉴定、真伪鉴别和含量分析;对各医疗单位的药库房和毒、限、剧、麻药品加强了监督管理,药品质量不断提高,外观合格率由1979年的77.18%上升到1984年的95.47%。县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药品监督覆盖率达100%,共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药品器械案件200多起,销毁假劣药品及不合格医疗器械350种。为有效地对药品进行监督管理,药品监督部门加强了农村药品配送供应网建设,一方面扶持涉药单位或群体成立药品配送中心;另一方面发展配送网点,建立相关机制,保证人民群众用上安全、有效、经济的优质药品。同时,组织全县90%以上的涉药单位成立药品质量协会,进一步强化了药品监督管理工作。

沿河县1978年10月成立县“药品检验所”,贯彻实施药品管理法,开展了对各级医药单位药品质量的检查、验收、发证工作,对重点场镇开业的药摊、药店强化管理,查禁了一批假劣药和过期失效药,取缔了无证游医,有效地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为加强对假冒、伪劣药品的整治,归口行业管理,于1986年成立了三都水族自治县药品检验所,加强对全县各用药和售药机构进行监督检查。2000年国家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药检所从卫生局分离出去,提升为三都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隶属于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血液管理方面。贯彻执行无偿献血制度,道真县按照血源管理“三统一”原则,严格筛查献血人员和执行献血标准,2001-2004年,无偿献血分别为28人次、216人次、167人次和283人次。卫生监督方面。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化依法行政,加强日常卫生监督执法,重点加大食品市场和医疗市场的监督处罚力度,维护医疗正常秩序,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2002年2月,务川县药品检验所改建为县药品监督管理局,隶属遵义市药监局,负责对务川药品市场的监管。2003年,于县人民医院建县中心血库,开始了无偿献血工作,到2005年底累计采血22万毫升,使全县的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2004年,县卫生防疫站分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投入逐年加大,利用卫生三项建设、Ⅳ、Ⅶ、Ⅷ、降消、国债等项目新建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4429平方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办公楼12l0平方米、县传染病区1075平方米。改、扩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9970平方米。诊疗设备从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发展到CT、腹腔镜、X光机、生化分析仪、电脑等医疗办公设备780多件,总价值达860万元。全县现有医务人员448人(医师296人、护士96人、医技和其他56人),开放床位354张(县级230张、乡级124张)。诊疗水平从低到高,从下腹部的阑尾手术发展到心脏、脑部手术。县、乡、村卫生保健三级网络基本建立,初级卫生保健服务能力、技术水平及覆盖率稳步提高。1994年底,务川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获地区卫生局评比三等奖。1997年11月,遵义地区行署对务川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进行了考核验收,经省卫生厅复核,确认达到基本合格要求。

爱国卫生工作

1949年以后,玉屏县始终遵循“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全县城乡坚持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预防疾病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20世纪50年代,完成了大面积的抗疟任务。20世纪60年代初期,针对当时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伤寒、麻疹的流行,开展了对重点地区疾病防治和重点人群的预防接种工作。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着手城乡卫生基本建设,普及管水、管粪,改良水井、厕所、畜圈和住宅环境的卫生工作。特别是1982年,党中央把搞好清洁卫生作为治理脏、乱、差的突破口以后,有力地推动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在城镇健全了卫生组织和设施,有清洁工11人,配备了垃圾车和洒水车,街道设有垃圾箱。2005年,为了搞好县城卫生工作,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设立城市管理局,配备职工114人,增加环卫站的工人近200人;配置洒水车2台,垃圾专用车2台,街道两旁设置了近150个垃圾箱。从2004年起,发动全县各单位的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开展清洁卫生运动,争创省卫生县。由于责任明确,检查督促有力,街道清洁,空气清新,2005年经省检查验收,达省文明卫生县标准。

三都县在爱国卫生运动方面,经常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是减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措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爱国卫生工作,主要深入宣传喝开水、勤洗澡、灭蚊蝇、灭虱、清扫垃圾和人畜隔离的重大意义,发动群众注意个人卫生和讲究环境卫生。在农村,发动群众管好水源,管好粪便;抓好水井、厕所、畜圈、锅灶和环境卫生面貌五个方面的改良。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爱国卫生工作逐渐细化,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改水、改厕和创建文明卫生城(镇)、卫生村(寨),以达到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确保农村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到2005年完成了交梨王家寨、杨勇关,周覃拉近、板料、三院等村寨的标准式农村改厕。为抓好城镇创卫工作,县委、县人民政府于1997年决定成立了县创卫办,并从公安、运管、工商、卫生、广电、防疫、城建、环保及三合镇等部门抽派人员到办公室具体抓工作,对全县的脏、乱、差进行彻底的整治。通过3年的努力,2000年顺利通过了省、州专家对自治县创卫工作的评审验收,2001年8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三都水族自治县“省级卫生县城”称号。

道真县爱国卫生委员会于1952年7月成立后,积极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大力推进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在普及广大群众卫生知识、改善环境卫生面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58年经省地考核,道真被评为卫生先进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爱国卫生运动有了新的发展。1979~1981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管水改井的群众运动,改井7307处,占应改水井8727处的83.7%,获国家、省有关部门授予农村饮水改良研究科技成果奖。1982年在全县开展以环境卫生为重点、综合治理“脏乱差”为中心的文明礼貌月活动,经检查评选出64个卫生先进单位,当年在遵义地区评比中获“文明礼貌先进县”。之后,爱国卫生运动步入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已成为全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每年在开展创卫、改水、改厕、除“四害”工作的同时,利用防治结核病日、爱耳日、计划免疫宣传日、无烟日、艾滋病防治宣传日和中小学健康教育课,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传播卫生知识,广大群众已形成良好卫生习惯。

印江县在改善卫生基础设施的同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治理脏、乱、差,加快城镇绿化、美化步伐,增强了群众的文明卫生意识,提高了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连年被评为卫生城市达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