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境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十周年文集
49589300000034

第34章 古典中的个性美

——解析《天鹅》中的和声运用

王振龙

欧洲近300年来诞生了一大批经典的音乐作品,其中有很多作品是以旋律优美、和声语言丰富而著称。其中,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天鹅》就是这样的一首乐曲,它曲体短小,旋律优美。每当我听到这首乐曲,都会被它那优美而略带伤感的音乐情绪所打动,特别是它的和声,深沉而典雅,又极具幻想色彩。下面就让我对这首乐曲的和声运用做一下深入、细致的分析:乐曲是G大调,—拍,用单三部曲式写成,即ABA′,有短小的引子和尾声。

一、引子和乐曲的第一部分A(aba′b′)

引子用G大调主和弦上的分解和弦,音乐清晰而简洁,左手低音由主、属两音构成,与中音区右手的分解和弦一起形成具有起伏、波动感的音型。

接下来在中音区出现了天鹅的主题,这个主题动机由g2下行级进与五度下行跳进结合组成,接下来的一个动机是下方小3度同样的节奏与音型模仿,旋律稍作停留后,从e1音开始上行级进一直到达b2,旋律舒展,起伏跌荡,仿佛天鹅时而徐缓地飞旋在天空,时而从容地浮游于水面。

第一乐句a中典型的富有特色的古典和声手法:T→Ⅱ2→D7→T(见谱例2第1~2小节)这种和声进行音响清新而流畅。我们知道T与Ⅱ2只有一个共同音,Ⅰ级音,两个和弦以Ⅰ级音做低音连接在一起,这样的和弦连接和声色彩对比大,听觉上感觉新鲜、充满活力(在很多古典与现代音乐作品中都这么运用,如: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中1、2小节等)。

a′b′两句与前两句音乐材料相同,出现了#A、#C两个音,使音乐出现了离调的倾向。b′的第一小节上行音阶出现了#G、#A、#C三个音,我们能明显看出这是b旋律小调的音阶进行,并停留在b小调t的三音上。从G大调的角度看,是通过Ⅲ的附属和弦离调到Ⅲ上。在古典音乐作品中,运用Ⅲ级的附属和弦离调不多见。

这首乐曲和声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减七和弦的运用,a′中,在G大调D7/Ⅲ之前用了Ⅶ2/Ⅲ(b小调:D7与Ⅶ2),低音持续前面的G音,这个音也是Ⅶ2/Ⅲ的七音,上方声部以半音下行的方式从T的三音、五音进行到Ⅶ2的根音、三音,这种连接柔和、细腻。在Ⅶ2/Ⅲ→D7/Ⅲ的连接中,Ⅶ2/Ⅲ只动了一个音(即低音从G→#F),和弦就由Ⅶ2/Ⅲ变成了D7/Ⅲ,这种和声声部进行,自然而不生硬,该乐曲的其他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这种和声进行特点。

二、音乐的第二部分B(aa′a″a?)

这段音乐中的音乐材料来源于“天鹅”的主题,且只用了主题中的a,不同的是,这段音乐将这一材料在不同的调性、调式上展开。

第一句a是在G大调上展开的,旋律大幅度下行,在句尾处稍有回升,这种下行与前段b′中旋律大幅度上行形成对比。

第二句a′以同样的旋律、和声移低大二度在F大调上出现,形成两个大乐句之间的模进,在调性上形成对置。这两句的模进、调性对置使音乐色彩对比鲜明。

这两句aa′中减七和弦的应用颇具特色。作为经过性的减七和弦Ⅶ2/D,它们用声部的半音进行,造成了柔和的音响效果。不过此处的减七和弦与前乐段中的减七和弦稍有区别,上一乐段中的减七和弦是导七和弦,只变其中一个音,就使其变成了D7和弦。而此处的减七和弦是属调的导七和弦,作为经过性质的和弦用于音乐中,使音乐更加流畅、细腻。

这两句中第二小节第1、2拍位置上的和弦都是四度留音属七和弦Dsus4(与先现音相反,同一声部中前和弦的构成音沿留至位于强拍的后和弦中,称为留音——Suspension,简写为Sus。留音必须下行或上行级进解决,但前者居多。在流行音乐各类三和弦或七和弦中广泛地运用四度留音,但有时也可以不予解决),解决到D。Dsus4的运用,增强了和声的色彩。

这两个对比乐句的开放性结尾别具一格,音乐流动性增强,仿佛音乐的遐思在不断地展开。第三、四句a′′、a′′′的旋律都是在中音区做波浪式起伏变化,调式、调性也摇摆不定,和声色彩时明时暗,偶带有沉思、忧郁之感。谱第三、四句a″、a?的音乐在调式、调性上不是很明确,似乎徘徊于a小调与G大调之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a″第一小节第1拍上的旋律与低音成大七度,音响色彩尖锐。大七和弦在古典音乐中运用的不是很多,这里的运用却很有特色,乐曲的色彩富于变化。其中还运用了两个经过的四六和弦即t46和D46,低音是F→E→D→E的级进进行,音乐连贯、流畅。

第三、四句a″、a?这两句在和声的运用上既不同于以往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又不同于同时期的作曲家一贯运用的和声手法:第一小节大七和弦明亮而尖锐,使音乐充满了张力。随之是一个经过t46和弦、音乐趋于柔和、平静。

接下来的两拍是一个大三和弦,它既像是a小调的大S级,又像G大调的D级,放在此处,使音乐充满了幻想、离奇。第三拍是一个经过性的t46和弦,使音乐又恢复了平静。第三小节第一拍上的高低两音还是大七度关系,但是却不如前面那样明亮与尖锐,因为它是建立在减七和弦上的,和声色彩略带阴暗、忧伤之感。接下来是G大调的重属和弦,它的出现仿佛使音乐带有某种倾向,但是第四小节第一拍并没有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这种倾向性并没有解决到G大调的属和弦D,而是小d。这个小d在听觉上很像是a小调的小S级和弦,仿佛是经过a小调的Ⅱ46、D46/S两个和弦离调到了S上。直至第三拍上G大调的导音及属七和弦出现,音乐才豁然明朗,并极具推动力,将音乐引向天鹅主题的再现。从这两句中大S和小d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出圣桑非常擅长于运用和声色彩的变化,在他的其他音乐作品中,这种创作手法也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三、再现段Aˊ与尾声

再现段是带变化的再现段。音乐前3小节与乐曲的主题部分完全相同,第4小节前两拍出现了G大调S级的离调和弦:D7/S→D2/S的进行,但音乐并没有解决到S6上,而是经过D7/Ⅱ和弦离调到Ⅱ上,低音正好是D7/Ⅱ和弦的根音位置,整个低音形成下行级进,音乐充满张力,和声色彩丰富。这种和声连接,是附属和弦的一种特殊用法,颇具特色。

在结束句中,从K46并没有直接进入D9,而是进入D13和弦(也可以理解为在K46上面飘着的和弦外音e2,因为K46中主要的三个音保持没变。 或者可以理解为Ⅵ2),再进入D9,这样的和声运用,K46仿佛被延长了并产生了色彩上的变化。

尾声采用主和弦与Ⅵ和弦交替的琶音音型,从高音区到低音区渐渐结束,和声色彩华丽而高雅。作为补充终止,圣桑的这种终止却独具一格。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能看出《天鹅》中的和声语言丰富、细腻,不论是旋律、和声的发展方法,还是调式、和声色彩的对比,在这样短小的音乐作品中,都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和声方法的运用上,该作品不仅遵循了古典和声的传统,而且还发展了这种传统,处处洋溢着浪漫的音乐气质,也体现了圣桑鲜明的音乐创作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