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明
中国的播音主持专业至今已经有43年的历史,前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播音主持专业的诞生地中国传媒大学一直处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地位,以至于后来全国近两百所高校开设的播音主持专业都大体延用了“广院播音系”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思路。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几年,“四级办台”(中央,省级,市级,县镇级)格局的逐渐完善以及各种移动电视、付费电视的强势起步,播音主持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如何在众多的播音主持专业中突出重围,形成独具亚视学院特色的教学模式,成为了我们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定位、目标、优劣和优势重构,以及教学模式的探索设想与继承创新等方面粗浅地阐述播音主持专业构建的策略。
明确亚视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大专、三年、职业”这是亚视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根据《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南》中的专业规范所阐述,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全国各省、市、县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影视制作公司、门户网站,符合市场需求、具有专科层次文化知识水平和较高专业技能的主持人、播音员、配音演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
1.“大专”——教学层次
这是播音主持人才学历层次的下限,应注重操作,理论少而精。这里说的操作已经进入到意识形态领域,它不是一个纯技术的概念。当然,作为播音主持人才大专层次的教学也应该考虑为学生学历层次的提高打基础,攒后劲儿。再说文化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学生的业务能力的提升,所以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应两条腿走路,使他们上手快,后劲足。
2.“三年”——学制
在校时间其实就是两年半,时间短任务重,必须提高教学效率。所以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得当,科学安排课时显得尤为重要。精讲理论,注重实训,通俗的来说就是淡化“为什么”,讲清“是什么”,强化“怎么做”,把主要课时安排给能力的培养,所以必须制定详细可行的实训指导书,理论与实训课时比例得当,原则上比例不应低于1∶5。
3.“职业”——高级应用型人才
用人单位的普遍宗旨是“我们只有使用人的需求,没有培养人的义务”。
为使毕业生能迅速适应基层广播电视机构基本的播音主持要求,教学应时刻与一线播出要求接轨。在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及时根据广播电视一线对播音主持工作的新要求,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侧重点,让学生熟悉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工种的性质、特点和基本工作程序,尽量使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即能迅速投入工作。
播音主持专业的优势与不足
1.地缘优势与人文环境的缺失
亚视学院处于珠江三角洲,毗邻广州、东莞、深圳,这里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许多新观念新意识新方式都是从这里延伸出去的。这里的地方电视台、影视广告公司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影视人才,把播音主持人才看成“大传媒”人的都可以在这里“英雄自有用武之地”。
但是,这里的文化艺术的发展远远赶不上北京、上海甚至一些内地城市。
尤其是在东莞、顺德等一些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城市,艺术教育领域基本上还是空白。虽然广东的经济一直呈持续迅速发展的势头,但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却同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地不相称。现在,以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为首的一批民办艺术院校的悄然出现和不断成长,让不少广东人都颇感尴尬的现状正在发生改变。
我们也应该看到亚视学院处在一个工业小镇上,周边分布着制造业工厂,周围人员多为外来打工者,文化氛围可想而知。加上学院建院历史短底蕴不深,特定的校园文化和整体的向心力尚未完全形成。学术和艺术氛围不够浓厚,“人文精神”常常捉襟见肘。于是,作为“人文精神的音声化”的播音主持的教学缺失传承和发展的肥沃土壤。
2.专业设置的优势与“演艺化”对教学存在的模糊认识
亚视学院是目前华南地区唯一的一所多专业综合性的高等艺术学院。
全院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大文艺团体、电台电视台具有丰富实践和教学经验的老艺术家,广播电视节目采编播、台前幕后的各个工种在这里一应俱全,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这里学习真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学院相关相近的多专业设置为播音主持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播音主持专业具有边缘性和创作活动的复杂性。从创作活动中至少反映出这样的属性:播音主持是一项特殊的言语活动,具有言语传播的性质;播音是一项新闻实践活动,具有新闻性;播音是一项艺术创作活动,具有某些艺术属性。这众多的属性不是平均用力、作用均等的。新闻性在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使得播音创作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员表演中的情感表达有质的区别。新闻的时效性、报道的连续性、政策分寸的把握,使得播音言语表达技巧又区别于朗读、朗诵和演讲。播音言语活动具有了自身的规定性,所以新闻性是主调。事实上广播电视一线对新闻人的需求也是最多最广的,一个电视台如果只有一个自办栏目,那非新闻节目不可。
但亚视学院是演艺学院,而播音主持专业归属于电视演艺系。于是播音主持“演艺化”培养观念上至教师下至学生都似乎根深蒂固,往往把播音员主持人等同于舞台表演者,从而模糊了播音主持工作的主调。直接产生的后果是出现了课程设置本末倒置的情况(如:表演课课时是播音专业基础课的两倍)、播音主持教学规律受到制约(如六十多个人上播音创作基础课,录音设备等调配不够合理)、教学侧重点发生偏误,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如:播音语音发声课曾设为台词课)。这样设置的结果导致学生三年下来对播音主持工作的本质没有明确的认识,以为自己就是“演艺明星”,在节目中尽情表演,忸怩作态。这势必造成毕业生上手既不快,后劲也不足。
3.生源的先天不足与优势重构
(1)本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存在一系列先天不足:
①专业素养参差不齐
根据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才选拔的业务标准,报考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语音;清晰的口齿和圆润的嗓音条件;较好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较敏锐的思维能力与灵活应变能力;较好的形象、气质条件和综合文化素质。
经过对本专业在校学生的初步分析,学生专业素养分层现象普遍存在,有业务水平和形象气质都比较上乘的尖子生,也有颇具挖掘潜质有待雕琢的潜力生,同时也存在一定数量没有具备学习播音主持专业基本条件的后进生。当然,以上的分层很可能存在动态变化,他们之间(尤其是前两层次)都可能会在专业学习逐渐深入的过程中互相转化,毕业就业时甚至也会因为招人单位的“各取所需”、“各花入各眼”而打破在校专业考察的评判标准。
②文化水平偏低,学习自觉性差,心态浮躁,目标不明确,抗干扰能力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艺术类考生文化素养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鉴于对播音主持专业认识的偏误,认为播音主持只不过是简单纯粹的意思沟通和传递,以及“照本宣科”和随心所欲的胡聊乱侃。不少学生目标不明确,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既觉得好奇又有些难以适应。还有的学生只看到播音主持工作的光环而没有意识到播音主持语言功力的锤炼与磨砺过程有其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和反复性。再加上播音主持专业的学习辅助手段较少,不如表演等艺术专业那样有趣,也不像摄像、非编这些实操技术性课程那么生动。于是某种意义上的“反复、枯燥”和非立竿见影以及某些老师不正确的指导思想让一些自觉性差的学生千方百计为自己怠于学习寻找借口,荒于语言功力的磨砺,产生厌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