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49552400000031

第31章 K(2)

骒马(kè)

骡,雌性的(骡、马)。《尔雅·释畜》曰:“牡曰骘,牝曰騇”郝懿行义疏:“今东齐人以牡为儿马,牝为骒马。”“骒”字,不读guǒ。

缂丝(kè)

中国特有的一种丝织手工艺。始于宋代,明代称“缂绣”。此种织造方法极富立体感,当空照视,犹如镂刻一般。

“缂”字,不读gé。

溘然(kè)

忽然、突然。《楚辞·九章·惜往日》的结尾句是:“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汉语另有“溘谢”、“溘逝”、“溘然长逝”等词。

“溘”字,容易误读成hé。

剋(kēi)

北京话里指打架。也指责骂或申斥。如“他不好好学习,又让老师剋了一顿”。

“剋”字,容易误读成kè。

铿锵(kēngqiāng)

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如《史记·乐书》载:魏文侯问乐于子夏,子夏曰:“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枪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以声合己志)。”后多形容朗读诗文的音调抑扬顿挫、响亮和谐。现泛指声音或语言的动听、响亮有节奏。汉语词有“铿锵悦耳”、“铿锵有力”、“铿锵玫瑰”等。

“铿锵”,容易误读成jiān jiāng。

倥偬(kǒngzǒng)

指事情繁多且急迫、匆忙。如形容军务繁忙,可称“戎马倥偬”;形容办事奔波匆忙,可称“行色倥偬”。《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玄德大喜,请入后堂高坐,拜问曰:‘备自别仙颜,因军务倥偬,有失拜访。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

空城计(kōng)

京剧演员谭鑫培加工整理的京剧剧目,《三国演义》。说的是蜀将马谡刚愎自用,痛失街亭,致使司马懿拥师进逼西城。蜀相诸葛亮在暂无兵将可遣的情势下,反常态,开城门,于城楼抚琴,以惑敌军;司马懿却疑蜀军有诈,反而退兵,继而诸葛军师挥泪斩马谡以正军纪。后来用“空城计”泛指掩饰力量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空”字,古今均有两读,既读阴平音kōng,又读去声kòng。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空城计”为kōngchéngjì。

抠搜(kōusou)

意思有很多种:表示用手指或细小的东西从里面往外挖;吝啬;磨蹭。

眍(kōulou)

眼珠深陷进眼眶里边。“眍”,1959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二次审音时审为kōulou(轻读)。1985年审音时将“眍”字确定为统读kōu。

矻矻(kūkū)

1962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审为kūkū。1985年的审音又重新确定“矻”字“统读”为kū。“矻矻”,指勤奋、劳苦,努力不懈的样子。《汉书·王褒传》中有“故工人之用钝器也,劳筋苦骨,终日矻矻”句。今词又有“孜孜矻矻”、“矻矻终日”等。

刳木为舟(kū)

“刳”字,从中间剖开后挖空的意思。“刳木为舟”是说将一棵大树一劈为二,然后中间挖空了,作船用。语出自《周易·系辞》:“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纨绔(wánkù)

细绢做成的裤子。“纨”指很细的丝织品或细绢;“绔”,同“裤”。“纨绔”,泛指富家子弟穿的华美衣着,也借指富家子弟。汉语里有“纨绔子弟”一词,意谓那些富家阔少们整天穿着豪华,一味地游手好闲、吃喝玩乐。

侉子(kuǎ)

侉,语音不正,特指口音与本地语音不同。“侉”字,还指举止、打扮粗笨、土气。如“整个儿一个侉老婆子”、“这件衣服穿起来显得太侉了”。

痒痒(kuǎi)

北方官话,指以指甲轻轻地抓挠皮肤上的痒痒处,即“瘙痒”。另外在方言里也指“舀”,“舀水”又叫“水”。

市侩(kuài)

旧时原指在为人说合买卖、商议价格时从中牟利的中间人,相当于今天的“经纪人”。后指奸商或唯利是图的人。如“市侩习气”。

狡狯(kuài)

狡诈。《宋史·侯陟传》载:“陟有吏干,性狡狯好进,善事权贵,巧中伤人。”

脍炙人口(kuàizhì)

“脍”字,指把鱼或肉切成薄片;“炙”字,指将肉放在火上烤。如《论语·乡党》中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名句。

脍炙人口是指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匡算(kuāng)

大致、粗略计算。“匡”字,容易误读成去声。“匡”还有“纠正”、“挽救”等义。相关汉语词有“匡谬”、“匡时”、“匡正”、“匡救”、“匡扶”、“匡助”等。江西境内的庐山又称“匡庐”。白居易《草堂记》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句。

诓骗(kuāng)

用谎话进行欺骗,如“诓人”。“诓”字,指哄骗、欺骗。

诳语(kuáng)

指骗人的话,谎言。也说诳话。“诳”字,容易误读成阴平。

圹埌(kuànglàng)

形容原野空阔、一望无际。《庄子·应帝王》有“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句。

框框(kuàngkuang)

表示(事物)固有的格式、传统做法或事先划定的范围。也指周围的圈。1985年之前,这个词里的“框”字是要读阴平的,在“门框”、“眼眶”、“木框”等词里读去声。1985年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框”字“统读”为去声kuàng。

钟馗(kuí)

传说中的恶鬼,后民间供为门神,用以逐鬼驱邪,即能打鬼的神。据载:唐明皇在病中梦见一个大鬼,将一小鬼捉来吃掉,自称是终南进士,叫钟馗,曾经应武举未中,触石阶而死。唐明皇醒后病愈,诏画师画出梦见的钟馗形象,贴在宫门上,广赐大臣,以后又传布民间。旧时的端午节,民间多悬挂钟馗像,以趋鬼除邪。现多指那些勇于与邪恶势力斗争的人士。

揆度(kuíduó)

揣度、猜测、估量。《汉书·东方朔传》载“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暌别(kuí)

分别、离别。相关汉语词还有“暌违”、“暌阔”、“暌离”、“暌隔”等。

夔州(kuí)

“夔”字,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像龙的独脚怪兽。“夔州”作为州、路、府的名称,始于唐代。府治在今重庆奉节。相关汉语词还有“夔门”(长江三峡的瞿塘峡,因地当川东门户故名)、“姜夔”(南宋文学家)、“夔牛”(一种传说的怪兽)等。

跬步(kuǐ)

“跬”字,古代称半步,一只脚迈出去的距离,相当于今天的一步。《大戴礼记·劝学》中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名句。“跬”字,极易误读成阴平音。

喟叹(kuì)

因感慨而叹气。《礼记·礼运》载:“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汉语里另有“喟然”、“感喟”等词。“喟”字,《广韵》作丘愧切,中古去声字,容易误读成wèi。

愦乱(kuì)

心智昏乱糊涂。《汉书·食货志下》载:“百姓愦乱,其货不行。民私以五铢钱市买。”

廓清(kuò)

“廓”字,指澄清、肃清。如“廓清事实”、“廓清真相”等。《宋书·王僧达传》有“幸属圣武,尅(‘克’的异体字)复大业,宇宙廓清,四表靖安”句。“廓”字,容易误读成gu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