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
49546300000063

第63章 给心找一条出路

长期以来,我一直坚持认为,宗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食粮,可以慰藉心灵的困顿,给我们浮华的生活找一条合适的出路,解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为什么,指出应该怎么办,让自己的心做到收放自如,释放生活的重负。使我们在繁杂世俗的现实生活中,时刻能够使出去的灵魂重新归位。

佛教名著《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似乎就是这个问题的一种诠释。

大概的意思是说:有个人病得非常重,一位优秀的医生看了说:“你必须坚持吃一种野鸡,经过一个疗程,你的病就可以好了。”这个病人从市场上买来一只野鸡吃了,就不再继续吃了。后来医生看到他,发现他的病仍然没有好转,就问他是否坚持吃野鸡了,那个人说我吃了一只就没有再吃。医生说只有坚持吃够一个疗程,你的病才能好,只吃了一只,病怎么能好呢?

故事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蕴涵了深刻地寓意。

佛学广大,只有恒久坚持,不断实践,才能最终有所收获。当人们思想上出现问题时,往往想从某种典籍中很快找到解脱的办法,浅尝辄止,是不可能收到效果的。

烦恼之所以能够淤积在心中,并非是一时一日之功力,它之所以能够影响我们的情感、行为和日常生活,说明烦恼的诱因已经根深蒂固地种植在我们自以为是的认识当中。

这个病人就是那个心生烦恼的人,病因就是烦恼在心中。医生是有道法师,看病就是指给心一条出路;雉鸡就是可以利用外在的事物解释佛法的高深和奥妙,便于初次学法的人容易理解佛法的精妙要义;需要一个疗程隐喻了修为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病人只吃了一只雉鸡就不再吃了,就是想找到一个捷径,隐喻了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病没有好,枉费了修为,枉费了功夫,枉费了心机;医生的点评道出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都是心存侥幸,似乎渴望从一知半解的理解中,找到能够托住沉沦的心灵的精神支柱。

这样的修为,不是在给自己的心找出路,而是给它新增烦恼,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烦恼中,永远没有心灵清净通体爽快之日。

烦恼大多数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我们常听到人们说:最近不知是怎么搞的,感到心里特别烦。

其实,是烦恼的因素在我们的内心左右了我们的情绪,只不过我们没有静下心来观望内心干了些什么。

禅师讲禅时说:“禅是可以断除人的无名烦恼的。”有个初次学法的人反驳道:“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烦恼,请问禅师:什么是无名?无名是怎么产生的?”禅师说:“这么愚蠢的问题你也能提出来?”

那人立刻大怒起来,指着禅师的鼻子理直气壮地质问:“你这水平,也配讲禅,回答不上来就算了,为什么要侮辱人呢?”

禅师平静地说:“这就是无名,无名就是这样产生的!”月明星稀的晚上,当我们无法入睡时,不妨想一想,我们的烦恼是不是就是这样产生的。

人有时候就爱这样想:别人能升官发财,我为什么不能;别人能财色双收,我为什么不行;别人能怎样怎样,我为什么不可以。究其人的一生,机缘应该是成功的主要原因,自己的努力,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很多才能平平的人得以青云直上,就是遇到了好的机会;而许多才华横溢的人一生平淡,就是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因此,烦恼便应运而生,大家都在抱怨生活对自己不公平。

可是仔细想,太阳照耀每一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机遇为什么会垂青别人,自己凭什么羡慕别人的成就,凭什么去抱怨生活。

问题就出在自己内心,因为我们的心灵无法找到解释这些现象的方法,无法给自己被围困的心灵开挖一条疏导烦恼的明渠。

千金易散尽,月亮偷不走。人生之所以横生许多烦恼,就是因为有无穷的欲望,要官要财要色,要票子要房子要车子。已经是官运亨通,财色双收了,还希望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铁打的江山。

江山代有才人出,子孙如果是人才,风骚独领倒也罢了,如果是蠢材,大好的江山被挥霍殆尽,岂不是妄自悲叹。

大厦千间,身居八尺;良田万亩,日食一升。烦恼大多数是自寻的,自寻烦恼,就是想不开做人,想不开做事。

散尽无望的欲念,只留那颗纯洁的心灵,心就可以收缩自如了。

这是一个朋友发在她的博客里的一首偈诗,禅机盎然,似乎可以给人某种启示。

光彩没了/馨香去了/庄严丢了/心灯灭了/小偷进来了/天眼开了/黑暗散了/门关严了/缝隙合了/恶鬼捉住了。

如果门再次打开呢?

吃鸡疗病

昔有一人,病患委笃。良医占之云:“须恒食一种雉肉,可得愈病。”而此病者,市得一雉,食之已尽,更不复食。医于后时,见便问之:“汝病愈未?”病者答言:“医先教我恒食雉肉,是故今者食一雉已尽,更不敢食。”医复语言:“若前雉已尽,何不更食?汝今云何止食一雉,望得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