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
49546300000062

第62章 桃花源在哪里

儿时的桃花源

夕阳下,黄河边,沙枣林,小村庄,鸡叫狗吠炊烟起。这是儿时的乐园,也是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之后第一个想到的能够和桃花源相媲美的地方,是我梦中的天堂。村庄依河而建,房屋散落在弯曲的河汊里,西边是一汪银色的沙滩,远处是玉带般飘动的黄河。沿着村子东边,是一望无际的沙枣树林,春天,盛开的沙枣花香飘数里。

沙枣林的中间,有一条小路,那是我们上学的必经之路。早晨,路边绿草水色茵茵,露水浸透了的清新空气,湿漉漉地飘洒在绿荫丛中,花影飘曳,仿佛是仙苑奇葩。下午,蝶飞蜂舞,鸟鸣虫吟,点点鲜花散落在绿草之中,斑驳陆离,绵延数里,伸向无尽的芳香中。

那时,上学的小路就是人间的仙境。随后,沙枣林不知归于何种原因,消失了。有时追回过去的快乐,是一声悠长的叹息,就像叹息已经有些麻木的心灵,不知何处是归途。

陶渊明的梦想

陶渊明庐山访胜,在慧远禅师的点化下,辞官归隐乡野,写下了千古绝唱《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坦荡舒畅,逸兴飞扬。因此,陶渊明给他自己塑造了一个梦中的天堂桃花源。陶渊明说:“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早已湮没在诗词的记忆中,陶渊明的梦想在传承中成为一个美丽的传说,或许它本身就是一个传说。要不,地方长官太守派人寻找“遂迷不复得路”,后来又有高人“欣然归往”,亦不得结果,最终成为一个永远的谜。

营造自己

景由情生,陶渊明给自己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在现实和理想巨大的反差中感到了无比的失落,所以以身向佛,寻求精神的寄托,在被点化后依然归隐,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

陶渊明因此造就了自己一生的辉煌,如果不是那次醒悟,中国历史上可能会多了一个无名无姓的小官吏,少了多少脍炙人口的文章和永恒的桃花梦想。

我们的桃花梦想在哪里?是外在的物质生活还是内心花香飘逸的精神世界?

似乎都是又都不是。佛法讲以因为果。通俗的说法就是自己的人生得失成败全是由自己一手打造。物质的丰富可以证明奋斗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必然选择。精神的丰富才能诠释人生的幸福是需要不断地觉悟。

《百喻经》中“弟子造人”说,一个弟子自以为已经学会了师父的造人之术,就学着造人,结果造出来的人头大身小脚畸形。其实,那就是他内心世界的流露,是自己觉悟的真实反映。很多时候,自己可能就是那个弟子,以为可以成功地驾驭人生的航船,蓦然回首,才发现许多事情不尽如人意,阴差阳错,错失了做事做人的最好时机,造就的自我就是那个头大身小的畸形产物。时间是不会给人后悔反转的机会,只能长吁短叹,感慨命运无常。这时的心境是灰色的,渴望有一种有觉悟的东西感动自己。觉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一位登山运动员成功地登上梦寐以求的顶峰,下山后,别人问他,登顶后的感受是什么,他说希望尽快地撤离。以后他多次回忆起那次登山,反复说的是在登山过程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某个山角的一束野花,某个时刻看到的一片白云等等。更多的时候说起的是他童年的梦想。

也许有人说那是经过了辉煌之后的一种矫情,不然,辉煌是没有标准的。弘一法师李叔同没有出家前诗书画样样称为绝品,出家后不多见传世之作,人们怀念他的倒是他勘透人生浮躁生活后的日子。

历史上的李叔同是以其字画留在人们记忆中的,而历史上的弘一法师则是以精神永存在人们心中的。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它是在人们历经人生磨难后总结出来的,是用来教育蒙童的。其实,那是成年人对人生经历真实的自画和留恋。

一个人能够保持童真,肯定是有所得悟的人。

桃花源在哪里

人生旅途中,桃花源因时因地不同,因心情不同出现的形式也不同。当春风吹生万物,心情明亮,此时的桃花源是情思荡漾,风光明媚的;当白雪覆地,万木萧瑟,此时的桃花源是晶莹剔透,冰清玉洁的。

佛说:一念一轮回,是生命的回顾和自省;一念一天堂,是生活的开示和觉悟。一心有感人间净土,就是感谢善良生活的教益,就是天上净土,是琉璃净土、极乐净土、华严净土,就是众缘和合的净土。

众缘和合的净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柔顺通畅,纯净平和。至此境界,便知桃花源在何处了!

弟子造人

婆罗门众皆言:“大梵天王是世间父,能造万物,造万物主者。”有弟子言:“我亦能造万物。”实是愚痴。自谓有智,语梵天言:“我欲造万物。”梵天王语言:“莫作此意,汝不能造。”不用天语,便欲造物。梵天见其弟子所造之物,即语之言:“汝作头太大,作项极小;作手太大,作臂极小;作脚极小,作踵极大。如似毗舍闇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