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
49546300000050

第50章 一声叹息:长短由他

一声叹息:长短由他

少年,凡事爱较真,一次和同学为了一件小事,闹得不可开交,非要老师评个公道。老师在地上画了四条横线,一长三短,他说:不准说一画长,三画短,看你怎么说。想了若干个答案,都觉得不恰当。于是我们问老师,老师笑而不答。这个事情就放在心里,很多年一直无法释怀。

那年春天,到峨眉山,途中和几个四川省佛学院的学生结伴登山拜谒万年寺,突然想起了这个问题,便向他们请教。一位佛家弟子说:先生可说的是“不说长短”。当时我犹如醍醐灌顶,困扰多年的问题不经意间就被说得明明白白。

不说长短,生活中有多少是非都是因为求得长短,闹得人非情错,陌若路人。

原野先生在论坛《贼B长得什么样子》一文中留言:“芙蓉花儿开,人家弗斯特先生是有文化底蕴的大师,文笔之诙谐,哲理之深奥是你我理解不了的,喜欢了就学习学习,不喜欢了就不要来了,有时候自己随便说说,让人家用文字把自己挖苦和讽刺了还看不懂得呢,还以为是找到了知音呢。”看到后犹如棒喝,大吃一惊。不知道原野先生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原野先生说这话时的心境是怎样一种状态。

在那篇文章的后面,怕别人有所误解,专门作了说明,感谢大家的理解,后来芙蓉花儿开说希望我写一些鼓舞士气的文章,提提神。我回复她说:鼓舞一个军队士气的事情,是那些负有责任的将帅的事,并不是做具体事情人的事,对于做本职工作的,做好手头的事就是最大的士气,丝毫没有影射的意思,只是陈述了个人的一些看法而已。

“仙人断疑”这则寓言中讲:在河边有两个小孩,一个孩子从河里捞起一撮长毛,说这是仙人的胡须,另一个说是熊身上的毛落在河里了。两个孩子争执不休。正好有一仙人经过,他们就问仙人。仙人从衣袋里分别掏出一小撮米和芝麻,放在口中嚼了一会儿,拿出来说,你们说我手中的东西,是不是非常像孔雀屎,弄得两个小孩莫名其妙。

这个世界上原本有许多人爱装模作样,喜欢漫无边际地空谈,或者瞪着眼睛挑别人的毛病,是不是像那则寓言中讲的那个仙人一样滑稽可笑。

对于别人的观点,不赞同时可以拿出自己的观点加以反驳,而不是搬弄是非,不知所云。

对说教类的文章我不喜欢,都是成年人,每个人基本上都有自己对是非的判断原则,不需要别人教怎样去做。

我在论坛里贴的一些文章,大部分是来自我的读书笔记,有选择性地拿出来,请大家指正,对于大家的意见,我一一记录,反复斟酌,想着如何把它们修改得更加完善。

引起误会是很无奈的。或许有人认为我是一个虔诚的佛家弟子,其实不是,我是回族。对于佛教只是爱好,觉得佛教对于破解内心困惑有着独特的启示作用,对于提高人性的修养有着良好的警示作用。

谁也有想不通的时候,这时需要借助某种知识来排解。人这一辈子,没有多少大事要做,也没有多少时间能够做大事,只要做好身边的小事,集中起来,也是足够丰富的,怕的就是有时候连小事也做不好。

对于我来说,人到中年,就是在鸡零狗碎的小事中不断地反省。转身再看时,平凡着快乐着,才是最实在的。

一本好书,读到开心时,会开心大笑,心得是独有的;读到疲惫处,会仰天长叹,看白云过顶也是惬意。

淡定着觉悟着,以感恩的心态对待所有的人和事,生活就是灿烂的美妙的。

一声叹息,生活原本有许多不一样,得失全在心中,弘一法师李叔同说:面对非议,莫嗔、莫辩。

芙蓉花儿开,长短由他,可否?

仙人断疑

譬如昔日,有二小儿入河游戏,与此水底,得一把毛。一小儿言:“此是仙须。”一小儿言:“此是罴毛。”尔时河边有一仙人。此二小儿诤之不已。诣彼仙所,决其所疑。而彼仙人,寻即取米及胡麻子,口中含嚼,吐著掌中,语小儿言:“我掌中者,似孔雀屎。”而此仙人不答他问,人皆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