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
49546300000036

第36章 慢慢地认识自己

写下这句话的时候,自己都觉得很可笑,难道不认识自己了吗?

是的,人有时确实不认识自己。苏东坡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在说景,因为人在景中,本身就是风景,如何识得景的全部面目。

看人一生的经历,也是一部慢慢展开的风景图,自己就行走在这幅风景图中,有小桥流水,也有风雪迷途;有山清水秀,也有戈壁荒漠;有田园风光,也有险峰绝壁。

无论哪一站,都值得我们驻足回味,为下一步走得更好总结得失。

可是,路边的野花芳香,山川的景色旖旎,村舍的乡土诱人,城市的浪漫蛊惑,都是满眼风光无限,身陷其中,慰藉一下疲惫的心是无可厚非的。

这时,自己是谁?是旅人?是过客?还是主人?心境的不同决定了角色的不同。

活着,有如意就有不如意,今天的得意可能就是明天的失意,错误往往就是发生在得意时和失意中,谁敢保证他能一生春风沐浴,一世骏马疾驰。

那天,因为事急,朋友又说些无关紧要的话耽误时间,莫名其妙地发了一大通火,生了一肚皮的气。夜来打坐,心口相对,反思日行,才知道犯了极大的错误,原来自己真正的面目并没有被自己看清楚。

心境,给自己下了一场雨,却浇湿了别人的心情。真是浅薄无知。

《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说:有一个穷人,捡到了一只宝箱,里面有价值连城的珠宝,穷人惊喜若狂,不知所措。他突然发现箱子里有一面明亮的镜子,拿起来一照,看到镜子里有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吓了他一跳,急忙祈求神灵保护他不受侵害,丢下宝箱抱头逃窜。

人生就是一只宝箱,窥探人生的真谛在于敢于正视自己的现状。

八仙的故事中有个典故:铁拐李讽刺吕洞宾,说他救富不救穷,是个假神仙。吕洞宾说世上原本就有许多人不该救。说罢,吕洞宾把一块金锭放在独木桥上,这时来了几个乞丐,到了桥头,一个乞丐说,看我们谁敢闭上眼睛从桥上走过去,于是几个乞丐争先恐后地闭着眼睛从桥上跑过去,谁也没有发现脚底下的金子。

吕洞宾又把金锭藏在独木桥边荒野上的一团芨芨草下,这时来了一位骑马的富人,到了这里突然内急,寻找方便的地方,把马的缰绳想拴在芨芨草上,突然发现了下面的金子。

吕洞宾说:老铁,不是我不救,是他们本不该救。

故事很老,认真揣摩,其中的道理是深刻的。乞丐们竟然敢在独木桥上闭目而行,本身就不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重要,这样的人能指望他反省自己为什么会成为乞丐的原因吗?不可能,确实不可能。

而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是他的善心善行和计划的妥当。富人内急,首先想到了到人少的地方方便,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别人,如果在桥上方便,说不定会滑倒别人;其次是那泡尿可以给荒野中的芨芨草增加一些养分;还有就是把马拴在芨芨草上,防止马在他方便的时候跑了。

可见,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敬之人必有过人之处。心智的迷失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我们一生究竟能够走过多少路,在前行的途中,当了几次乞丐,做了几回富人。

我不敢肯定,比如那次对朋友的无名之火,就是十足的乞丐行径。

慢慢地认识自己,也许会走得更远,看到的风景更美。

宝箱明镜

昔有一人,贫穷困乏,多负人债,无以可偿,即便逃避。至空旷处,值箧,满中珍宝,有一明镜,著珍宝上,以盖覆之。贫人见已,心大欢喜,即便发之,见镜中人,便生惊怖。叉手语言:“我谓空箧都无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箧中,莫见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