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教授讲,学禅要从三件事开始。第一件事,做本分事;第二件事,持平常心;第三件事,成自在人。
读罢之后慨然长叹,做到这些,生命一定会处于那种深刻的体悟中,面对浮尘,也不曾蒙面,人生可以徜徉在青山绿水之中,那是怎样的惬意。
烟花三月,莺飞草长,登上山冈,青山新绿,四野旷达,忽然心悸。山下遥望时,山峰巍峨,云绕雾罩,山路盘旋,逶迤而上,没入云端,一步一步跨过台阶,转过山脚,似是山重迷茫,谁知豁然开朗,一个山脊,就是一片新的天地,那群峰叠翠,雄浑苍茫,挺立了多少岁月。
这种固执,是一种本分,是对理想的固守,再美的理想,如果不从本分事做起,也是无法达到的。就像登山,一个一个阶梯地走来,不知不觉地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山亦然,那山没有变,不论四季如何转换,在春天总有山花灿烂,漫山幽香。
溪水清脆,飞溅着浪花急速流向山下,这是山的高度给了溪水激情,年轻的生命,有了理想的高度,便不舍昼夜地奔向河流,汇入海洋。从急匆匆的奔跑到舒缓的漂流再到归之于浩瀚的大海,多么像人生旅程。
佛陀看到世人修学佛法,畏路途遥远,不能坚持,就把一乘的佛法说成是三乘,给每一次修学都设定了触手可得的目标。当人们尝到了修学的成果,有了修为的慧根时,更增加了修学的勇气,愿意努力修善进德,了脱生死,证明自己到了解脱的小乘果位以后,已经深信佛法无边了。
这是《百喻经》上的寓言“改五为三”的佛家解法。这样的解法,是否对人生也有启迪意义呢。
一生有太多的理想需要实现,世事有太多的诱惑重重设防,拿起和放下都有很多舍不得,名和利就是江中两艘行驶不停的风帆。
水亦然,岸边过眼的浮华,不管是鲜花锦萃还是万家灯火,持一颗平常心,一路走来,把寂寞收于心中,把浩渺抛在身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的禅意,只是航行中一次意外的相逢,月落星稀,鸟鸣霜天,枫叶火红,面对岸边的灯火通明,无法入睡。悠然的钟声,佛前的清净,只是旅途中一次偶然的感慨,还是心灵透彻的顿悟。
人生是名,前程是利,哪容得客泊之后永远的停顿,走就是不停地追求生活的期望,而期望又永无止境。
水亦然,不管三为五,还是五改三,心中的梦想是盏不灭的灯——以平常心,成菩提行。
累的时候,和朋友品茶说禅,在茶香四溢中体味生命真谛,绽放的鲜花为谁摘得,芳香还是飘洒在空气中;美人嫣然一笑,顾盼生辉,被谁所拥,是风景也是心得。
闲的时候,登山踏青,心境的美妙在于闲云悠风,一丝入心,等一片晨曦,是童心未泯;守一方原野,是返璞归真。灵感偶得,就是觉悟。
山林深处,云水幽邈,人生乘意与否,都可以散发扁舟,独钓江雪,豁达与闲适,是雨落山林,原本就是萧瑟茫茫。
在幽谷,闻兰香;听雨落,思往事;濯清泉,看游鱼;天人合一就是蝶飞蜂鸣的怡然,就是心随神动的向往。
唯此,才会达到弃一切相,则终日不离一切事,而不为一切事所惑。
投入一项事业,钟情一份情感,培养一个爱好,陶冶一种情操,充实于现实生活,而又不被世俗生活困扰;扛一把锄荷,植一湖莲藕,斟一杯美酒,读一本好书,沐一片月光,听一曲天籁之音,出尘于世俗羁绊,而又不为离世情怀困惑。
这样,就是一个自在人。人亦然,烦恼和菩提相伴,菩提渡烦恼过海,嘴角便有了一丝坦荡的微笑,会于心中,就是一波涟漪荡漾的超脱。禅与人,有了完美的结合。
改五为三
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敕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远此村去。时彼村主语诸人言:“汝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来不疲。”即往白王,王为改之,作三由旬。众人闻已,便大喜欢。有人语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无有异。”虽闻此言,信王语故,终不肯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