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
49546300000021

第21章 申请痛苦

痛苦与生俱来。

人一呱呱坠地后,痛苦便和我们相伴一生。婴儿时,饿了就大哭,在母亲的怀抱中,将痛苦一点一点融化,化成甜蜜的乳汁。儿时、少时,痛苦可能是得不到的一件玩具,也可能是为了一次考试彻夜未眠的转侧。青年,爱怜的痛苦就在于那个人的一滴眼泪似世界末日般的煎熬,原来痛苦可以如此痛彻心扉。随后的岁月,学业、工作、事业、家庭、亲人、朋友、同事的纠葛,生老病死的出现,等等痛苦,无一例外地走入生活。

痛苦从开始的如天塌地毁般的磅礴,转变成生活的例行公事的平常,人生,也学会了在痛苦中掌握寻找快乐的能力。

痛着,并快乐着,成为一种精神的超脱。

5月23日,到吴忠黄河公园看望表妹,表妹沧桑的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说起表妹一家,确实不易,从中宁的白马到银川再到吴忠,几经波折,终于安顿于黄河公园。从事游乐项目的经营,收入颇丰,还盖了几间瓦房,生活趋于稳定。

表妹说,她悬了多年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实际上,表妹在中宁白马的日子过得也不错,六十多亩耕地,每年下来收入也不少。可是表妹看着别人一个个到城里生活,也渴望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于是,开始了她近二十年的转战城乡的经历。

表妹说,其实,那些罪都是自己申请来的。现在看,城里农村,只要自己开心都一样。

表妹学会了放下,可是这些放下的代价是二十年的颠沛流离。

《论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早晨明白人生的真谛,晚上死了也不后悔。

这句话真是了不得,明白了人生的“道”,死就不可怕了。

问题是如果不明白呢,那死不是非常可怕的吗?

就像表妹,二十年的颠簸,明白了在哪里也是活的道理。但是,没有这二十年的痛苦经历,或许心中那个城里人的梦想,会成为一辈子的痛苦。

这个“道”,就是一种痛苦的历程。佛家称为“佛”或者“觉”。可是没人能够准确地说出“道”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万里路就是一本本丰富多彩的书。于是,过来人会对着后生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许还会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大概就是“道”吧。

这不是高深莫测,也不是故弄玄虚,真正是心知的感悟“不可说,不可说也”。别人如何能够理解那种历经痛苦的感觉呢!

佛法无定,如同如来拈花的手指,指向人间的,是不尽相同的觉悟之路,心行是无法逃避的。

寓言“割肉补肉”讲了一个愚蠢的国王,听到别人说一个大臣诽谤他,就下令割掉那个大臣后背的一百两肉。后来知道冤枉了那个大臣,就命人拉开那个大臣的后背,补进去一千两肉,搞得那个大臣痛不欲生。国王还奇怪地问:割了你一百两肉,还了你一千两肉,你还叫唤什么?旁边的人说:大王,如果割了你的一个脑袋,再还你一千个脑袋可能吗?

贪图当下的享受,必须付出痛苦以换取,失去的和得到的,原本就有许多差别,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是痛苦必须经历的过程。

因为,痛苦基本是自己申请的。大臣遭遇诽谤,为何?细细想来,有做大臣的快乐,就可能会产生做大臣的痛苦。

人的一生,除生与死,再无大事。有人怨埋日子难过,可再难,大不了也就是一死。而生前是怎么回事,死后又是怎么回事,我们一无所知,唯一可知的,就是今生,怎么可以将今生虚度呢?

有痛苦说明有欲望,有欲望才有动力,有动力就有经历,有经历才可能有觉悟。

与其混混沌沌地走完一生,不如在痛苦中寻求觉悟的快乐。

放下并非是颓废的消沉,而是伸开手掌,把那些不应该拿在手中的东西放弃,在追求觉悟的历程中体验生命的真谛。

割肉补肉

昔有一人,说王过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无理。”王闻是语,即大嗔恚,竟不悉究谁作此语,信傍佞人,捉一贤臣,仰使剥脊,取百两肉。

有人证明此无是语。王心便悔,索千两肉用为补脊。夜中呻唤,甚大苦恼。王闻其声,问言:“何以苦恼?取汝百两,十倍于汝,意不足耶?何以苦恼?”傍人答言:“大王,如截子头,虽得千头,不免子死。虽十倍得肉,不免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