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牛牛的“不乖”是孩子成长发育中的必然。从体格的发展来看,孩子的身体活动能力逐渐成熟,非常渴望扩大自己的独立活动空间,喜欢去独立尝试做新的事情。但由于手脚动作还不十分协调,走或跑容易跌倒,用杯喝水会打翻,用勺吃饭会撒在身上。这些现象通常被家长认为“不听话”“犟”。牛牛最初的“不听话”就是这样造成的,他只是想运动一下自己的身体,到处摸摸碰碰,这是他的天性。只有通过这种尝试,他才能不断地获得感性认识,发展运动能力,提高认知水平。
从儿童的心理来看,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在好奇心强的阶段,对什么都要摸摸碰碰。牛牛的这种尝试,对他来说是异常新奇的。通过开关电视,牛牛获得了新的体验,他会沉浸在“我能开电视了”这样简单的快乐中,并且开始探索“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这时父母应该支持而不是阻止他这种好奇的探索心理,更不应该认为他是在胡闹、调皮而限制他的行动,甚至训斥他。
好动、好奇都是孩子的天性。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习惯,了解孩子的喜好,只要不涉及安全上的问题,父母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出决定。比如在家里玩还是去公园玩,晚饭吃萝卜还是青菜,戴白色的帽子还是蓝色的帽子,现在去洗澡还是先讲故事再洗澡等,这些决定能让孩子有参与决定的成就感。
从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来看,这时期孩子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因而什么事都想参与,但如果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他身上,他就会反抗。他们喜欢到处看到处摸索,不要成人抱着,甚至不愿让人拉着手走路。他们已经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对成人要他干的事,往往回答“不”。
牛牛就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想尝试探索周围的世界,发现自己的能力。可牛牛爸爸不仅不理解和支持,还总是想方设法阻止他的“捣乱行为”,像监视“犯人”一样监视他,这只会激发他更强的好奇心,他一旦有机会就会再去尝试,加剧他的“不听话”。
想要牛牛不去开关电视很简单,我给牛牛爸爸的建议就是给牛牛一个同样可供他探索的玩具,比如一个玩具录音机,带开关按钮的玩具等。这样既能转移他的注意力,还能让他继续探索。
日常生活中,孩子“不乖”的更重要原因则在于父母本身的言行。
有时候,父母错误的身教正是导致孩子“不乖”的罪魁祸首。父母也许会觉得自己在做家务或看电视的时候,对孩子说的话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孩子看到的却是,“我的妈妈并没有听我在讲什么”。无形之中,孩子学会了父母的这种交流方式:对话时不注视对方或心不在焉,不理不睬。将来他们就有可能一边玩自己的,一边听别人说话。
当父母正忙于自己手中的事时,可以告诉孩子等做完事情后再听他的话,告诉他自己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能够完成手中的事,及这段时间他可以做些什么,让孩子不至于茫然等待。如果孩子总是说个不停,即使有些话题父母根本不感兴趣,但至少在你们交谈时将注意力集中在谈话上,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倾听他说的每一个字,用简洁的话语回复他。当然,如果能够及时提问,那么效果会更好。
不少父母忙于公务、应酬忽略了家庭,特别是孩子。父母的这种忽略和不关心,会让孩子变得更“逆反”。爸爸妈妈每天都应该抽出一段固定时间陪孩子,即使只有五分钟,也要用心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心思。这样就能及时发现问题的真正症结,同时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的坏情绪,更会破坏亲子关系。试想一个无法控制的孩子就已经够糟糕了,如果再加上一个失去理智、大发脾气的家长,那会是怎样的场面。当孩子闹脾气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不能火上浇油,硬碰硬,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
有的父母反映,为了引起孩子对自己话语的重视,他们不得不对着孩子大喊大叫地发号施令。虽然此时孩子的注意力都在父母身上,但在他脑中印象最深的是父母愤怒的表情,而不是他听到的话。事实上,父母越是温柔和轻声地说话,孩子越容易关注父母所说的话。
我在超市看到的一位爸爸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他的儿子在超市看到一个和自家一模一样的玩具,就认为那个是他的,要拿回家去。他吵着、嚷着,结果引来了很多人围观。我想在那种情况下,很多家长都会气得跳脚,可这位父亲却俯下身来对孩子说:“宝宝,小汽车想他妈妈了,它想趁着你不玩的时候,回超市来看看它的大汽车妈妈。等我们回家时,爸爸保证,它肯定也会回家的!”这样和孩子交流,他一听就懂,也不会赖着不走了。
事实上,孩子“乖不乖”本身不是问题。孩子“乖不乖”并非那么重要,也许“不乖”的孩子往往更有主见,思维更为活跃,比起那些唯唯诺诺的乖孩子更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人父母,把自己调整好,把家庭调整好,让孩子健康、愉快地成长,比较重要。
要点回顾 你知道吗?
1.孩子的哪些正常行为被父母理解为异常行为?
孩子因担心、害怕、伤心而哭闹的行为,因好奇、贪玩而破坏的行为,因不理解父母的意思而拒绝的行为。
2.父母导致孩子“不乖”的行为有哪些?
忙于公务、应酬忽略了家庭;把坏情绪带回家;对话时不注视孩子或心不在焉;对孩子不理不睬,或大喊大叫地发号施令。
“叛逆宝宝”也可以成为开心记忆
情景再现:
一位律师朋友袁先生的儿子刚好处在“宝宝叛逆期”,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抱怨他的儿子壮壮的。壮壮刚满4岁,完全继承了父亲的伶牙俐齿,能说会道,你说一句,他顶你十句,而且振振有词。比如他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也不收拾就去看电视,袁先生说:“不收好不能看电视。”壮壮就说:“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袁先生气得关掉电视不让他看,他就叫起来:“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
更让袁先生郁闷的是,壮壮的小脑袋里装满了各种理由,为达到他的目的,会以各种理由说服别人,常常说“为什么不?”“为什么要那样?”有一次,袁先生准备带他去奶奶家,叫他快穿好衣服,他立刻“回敬”:“为什么要快?奶奶家又跑不了。”还说:“奶奶也总说慢慢来,不能心太急。”
壮壮真是个很难对付的孩子!不过,他的话可以说“句句是真理”,就维护自己的权利而言,他的行为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显得有些不尊重父母;而相对来说,他的父母也没有尊重他。再说,此时的他尚不能理解不同场合人们的行为需要弹性和灵活性。
我认为壮壮的种种表现跟父母的教育行为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律师,袁先生习惯用“道理”来教育孩子,这样孩子多少会受到影响,变得喜欢反驳。所以袁先生应该减少笼统的大道理说教,注意具体事情具体要求。在孩子回答“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后,袁先生可以让孩子制订出一个计划。这样到了收玩具的时间,就不再是袁先生叫孩子收玩具,而变成了孩子自己决定收拾玩具。当孩子说“奶奶家跑不了”时,袁先生可以回答“但奶奶会着急,她想你了”这一类的话。但当他说“奶奶也总说慢慢来,不能心太急”,千万别回答“特殊情况例外”,否则,孩子下次又会用这句话为自己找理由。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看,壮壮的行为是“宝宝叛逆期”的正常表现,袁先生不必过分苦恼。壮壮对大人的种种“反抗”,是个性独立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个时期,孩子通常表现出不听话,总想摆脱大人的约束,无理取闹,故意与人作对等行为,有些孩子还喜欢打人、捣乱、扔东西等。孩子的否定行为表明他们开始产生独立意识,想要表达自己的好恶和需求。其实,家长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因为孩子的独立人格开始形成,开始长大了。换一个角度看这个时期的孩子,父母会发觉,孩子并没有变得叛逆,只是变得有个性了。
当孩子刚刚学会利落地说话,刚刚能够上蹿下跳时,父母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殊不知孩子已经悄然进入了一个让父母很头疼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原本乖巧听话的孩子好像变了个人似的,什么事都喜欢和大人对着干,问他什么话,扭头就来个“不”,还懂得顶嘴了。有时他还会抡起小拳头,凶巴巴地要打人,而且特别易怒,动辄大哭大闹。是的,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已经来临了。几乎所有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难以管教的阶段,心理学上称之为“宝宝叛逆期”或孩子的“第一反抗期”。
在此期间,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形成,他们一方面急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愿,另一方面尚没有足够的自制力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此期间,父母别一味压制孩子,要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耐心帮助他平稳度过这一时期。这样每个“叛逆宝宝”都会变成“快乐宝宝”,而“烦恼爸妈”自然也就成了“开心爸妈”!
在“宝宝叛逆期”,你也许会发现你的宝宝最爱对你说“不要”,而这正是“宝宝叛逆期”的典型特征之一——公然挑战父母。
类似壮壮那样与大人顶嘴的行为,是“宝宝叛逆期”最常见的。3岁小毛孩居然会顶嘴了。你说一句,他顶两句,绝不嘴软。作为成人,要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孩子爱说“不”,是因为孩子突然发现,这个简单的字竟然可以拒绝大人的指示,而他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尝试挑战、碰撞权威的大人世界。如果父母换一个角度看,就会发现他是个很勇敢、具有实践精神的孩子。
处于“宝宝叛逆期”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肯定会对成人的建议和指令有不听从的现象。孩子会实施各种反抗行为,比如一直将茶几上的物品往下丢、做父母告诉他所有“不行”的事等。这些都是孩子在测试父母的限度,向父母的耐心限度、父母的规则限度挑战。孩子正积极按自己的方法处理事情,看看事情是不是原来的样子,会变成什么样。
这时候,父母最好做“故意投降”状,让他发现他的要求并不适当。比如他坚持夏天穿最喜欢的毛背心,就让他穿,让他体验不舒服的感觉,他就会主动把背心脱掉。
在“宝宝叛逆期”,父母也许会发现孩子更加喜欢缠人、爱撒娇了,这亦是“宝宝叛逆期”的典型特征之一——更依赖父母。
妞妞的妈妈对女儿喜欢缠着她很无奈。妞妞快5岁了,还老让妈妈抱着走,说好要自己走,可到了街上她准会哭哭啼啼地说:“我脚痛,要抱抱。”直到妞妞上小学,她都不能自己单独睡觉,时常嚷嚷着叫妈妈过去,一会儿说怕黑,一会儿想喝水,一会儿又哭叫要妈妈陪。
学习独立是个漫长的过程,每个孩子的轨迹不同。孩子会“黏”照顾者,是正常的现象。在婴儿期胆子很大的孩子,可能在“宝宝叛逆期”突然变得黏人、胆小、怕陌生人、怕黑。这是因为探索让他知道世界比想象中更复杂,就会感到不安全,转而更依赖照顾者。同时,这时期孩子的想象力开始发展,比如风吹树叶发出窸窣的声音,会让他觉得树叶变成了活的东西,或可能做出可怕的事。
但孩子太黏人了,就会不够独立。我建议妞妞妈妈主动亲近妞妞,而不是在孩子黏她的时候才予以满足。如果必须由孩子黏你,你才注意他,那么,他就会更黏你。你可以每天约定一个特定时间,让孩子知道这个时间妈妈属于他;每次离开,要让孩子知道,并告知他你回来的时间,而且要言出必行。几次之后,孩子会知道你说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的,自然能降低不安全感;如果孩子总是处于不知什么时候会有人陪伴他的焦虑状态中,就会出现一旦“逮住”爸爸或妈妈,就不肯放手的情况。
在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的同时,父母仍然需要让孩子学会接受、处理他的不安全感。父母不要轻视孩子的恐惧,要先学会接受他的心情:“我知道你觉得天黑了很可怕”,接着要帮助孩子运用想象力赶走恐惧,让孩子相信你有能力保护他。试着引导孩子想象有个超人会保护他,害怕的时候叫超人的名字,超人就会进房间把妖怪赶走。
在“宝宝叛逆期”,父母也许会发现孩子会发脾气了。这又是“宝宝叛逆期”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更多情绪体验。
到我这里咨询的家长中,晓峰的妈妈表现得极为焦虑,晓峰在她眼里是典型的不听话、叛逆的孩子。她说她3岁的儿子特别爱搞破坏,还专和人对着干。她说晓峰常常把茶几上放的东西统统扫到地上,还踩上几脚;玩具扔得满地都是;把小杯子扔进马桶;把整瓶牛奶倒在床上。只要不顺他的心,他就会哭闹不止。
的确,孩子又哭又闹会让父母感到力不从心,但父母有没有欣喜地发现“我的孩子有脾气了”是一件很新鲜的事?由于孩子处于“宝宝叛逆期”,他的心中每天都有好几种情绪在作怪:恐惧、害羞、嫉妒等,有些情绪是孩子第一次明确体验到的。面对并处理这些情绪,对孩子来说,是他人生的一大课题。孩子的智能总是比体能发展得快,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事情的解决方式,却无法付诸行动;孩子已经有很多想法,但是语言能力却还不够成熟,无法顺利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都会让他们受挫及生气,同时会开始试着去控制令他们苦恼的人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