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可能因为孩子“很难搞”而苦恼,其实孩子也不好过。孩子绝非“故意”作对,要知道,孩子容易发怒,也许是挫折容忍度太低。孩子无法完成工作感到挫折,表示他在乎,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帮助他完成工作、面对挫折。如果孩子什么事都不在乎,一点儿挫折感也没有,也是挺让人伤脑筋的!这正是孩子最需要父母帮忙的时刻,父母应该让孩子感受并学习处理更多的情绪。
其一是理解孩子的感受,父母不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对立面,而是学着站在孩子的立场用心去体会他的感受。孩子有时候很难清楚表达心中的想法,比如他看见哥哥有一个好玩的溜溜球,很想要,可是不知道怎么讲,父母也搞不清楚,孩子就开始哭闹了。遇到孩子的这些不明所以的情绪,父母先不要问理由,因为他是很难说清楚的,而是接受他的坏情绪:“你心情不好噢!”
其二是让孩子知道感觉是会改变的,建议他寻找其他的解决之道。我们都知道伤心或失望的负面感觉可能是暂时的,但孩子却以为这些感觉会伴随他一辈子。这时期的孩子其实已经有察觉情绪的初步能力,当他出现沮丧的情绪时,父母可以试着帮助他转移注意力,或试图控制这些情绪。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觉,并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比较舒服的情绪上,像是:“妈妈现在不在,不过等她回来,我们就可以一起做游戏了。”比如因为天气原因不能外出时,先要理解他的感受:“下雨不能去公园玩,你很伤心,妈妈也很失望。”接着提供其他可行的解决方式:“我们可以来玩小火车噢!”最后不忘适时提醒孩子:“我们不能去公园玩你很伤心,现在你玩小火车也很开心,是不是?”
其三是纾解他的情绪,给他的坏情绪找个宣泄口,教他更好的情绪表达方式。很多时候,宝宝有意做出一些大人不允许的事情,只是为了宣泄不良情绪或不安感。当孩子有情绪时,不要压抑,鼓励他用语言表达挫折和愤怒。父母可以协助他表达,帮他重组句子,或用完整的语句重述心情:“没办法完成拼图,让你很生气,对不对?”面对正在发脾气的孩子,冷静且坚定地和他说话可以帮助他消气。如果面对孩子叛逆期的种种表现,老用一张愁苦或愤怒的表情对待孩子,孩子自然而然会接收到这些负能量,形成恶性循环。要知道父母的情绪化也会成为孩子处理情绪的榜样,试想一下,如果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因心烦而大声吼叫或者打他,那么他的信息渠道会接收到“将来我烦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处理”,而且过不了多久,他就会付诸行动的。要知道愤怒也是一种能量,表达它有更恰当的方式。所以父母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多给孩子传递积极、乐观、快乐的正面能量。
要点回顾 你知道吗?
1.“宝宝叛逆期”的典型特征有哪些?
公然挑战父母;更为依赖父母;出现恐惧、害羞、嫉妒等更多情绪体验。
2.让孩子感受并学习处理情绪的途径有哪些?
理解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感觉是会改变的,建议他寻找其他的解决之道;纾解孩子的情绪,教他更好的情绪表达方式。
“调皮捣蛋”的“好奇宝宝”
情景再现:
儿子3个月时,一天晚上我抱着他站在落地窗前看窗外的灯火,他突然咯咯地笑起来。笑什么呢?我感到很好奇。跟着他的视线观察。哦!原来在两栋楼之间的窄窄的空隙里,露出了对面大厦的一小部分霓虹灯,正在红红绿绿地一闪一闪着。从那以后,只要晚上往窗前一站,儿子就要找那一闪一闪的地方。
孩子刚刚来到世界的时候,对所有事物都感觉陌生,从而觉得这些陌生事物神秘稀奇,这些神秘稀奇的感觉就是他们内心潜在的好奇心。每个人都有好奇心,新生儿也不例外。婴幼儿的好奇心很早就表现出来了,比如婴儿会对光亮的、颜色鲜艳的物体好奇地注视良久,婴儿一听到声音就会好奇地去寻找声源。渐渐地,他会慢慢伸出自己的小手去摸索让他产生神秘感的事物,使自己明白理解这些神秘的东西,他在摸索中逐渐得到学习和发展。这时孩子对看到、听到、摸到的东西都会倾注好奇,并随着他们的成长一直拓展探索的范围。孩子这种潜在的好奇心使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探索欲望,同时也让孩子在探索中得到学习和提高。
孩子更大一些,强烈的好奇心还会促使他动手做实验,甚至充当小破坏分子。他常会把玩腻了的玩具到处扔,翻箱倒柜地在家中寻找新鲜的玩意儿。他会跑会说之后,便耐不住房间的寂寞,喜欢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跑到户外去“疯玩”。对于孩子这种种的好奇行为,父母很容易将其当成“调皮捣蛋”来处理。
小敏家的蓝岚还没满1周岁。一天吃午饭时,饭桌上摆着红红的辣椒酱,蓝岚很想用手指蘸来尝,小敏忙把辣椒酱挪到一边,告诉她:“不行,这是辣的。”小敏制止了她三次,可没想到她一转身,蓝岚还是马上用手指蘸着吃了一口。小敏赶紧给她喝水,问她辣不辣。虽然蓝岚辣得连眼泪都流出来了,却没有哭,好像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似的。
像蓝岚一样,这世上所有的孩子都充满了好奇心。因为有好奇心,他们看见电视荧屏上有会说话、唱歌的动画形象,就会围着电视机左看右看,用手拍打电视机,嚷着要那些小动物出来陪他玩;看见妈妈给家里的植物浇水,他也要每天给花花草草浇三次水;看见理发师给顾客理发,他回家后也会拿起剪刀给绒毛狗、洋娃娃剪头发。孩子不像大人那样看见狗要避开,看见老鼠要尖叫,看见蜘蛛会起鸡皮疙瘩。他们没有任何偏见,而是充满了纯粹的好奇心。
由于孩子的好奇心理加上年幼无知,往往会导致一些破坏行为的发生。对此,家长应该耐心地引导、教育孩子。比如,孩子拆坏玩具后,家长不应该单纯责怪孩子,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把玩具修好,并向孩子介绍玩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让孩子学会使用玩具,爱惜玩具。
只要家长把心态摆正,不难发觉好奇心对孩子的好处多多。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对许多事物都充满兴趣,对新鲜事物或事件容易产生好奇,从而激发其学习新鲜事物的兴趣。好奇心是孩子寻求知识、主动学习的动力。好奇心越强的孩子,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就会越快。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正是从小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思考,从而积累起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
好奇心也是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比如他们会把小椅子摆成个圆,告诉家长这是小猫的家;他们用积木搭出高楼、桥梁等各种各样的东西。在好奇心的推动下,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想象无拘无束,这就是好奇心在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不好奇、不会玩的孩子会显得比较呆板,也不容易交到朋友,而好奇宝宝都很自信。好奇宝宝喜欢模仿自己喜欢的社会角色,比如在幼儿园的“过家家”中,孩子会对自己比较亲密的人的职业比较感兴趣。在游戏过程中,他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如果他经常要求再次表演该职业,说明他确实对这一职业比较喜欢。满足好奇心可以使孩子更加确定自己喜欢什么,这样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会更加自信独立。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父母应正视孩子的好奇心。“人为什么要吃饭?”“太阳为什么要下山?”“天空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小鸭会游泳,而小鸡不会游泳?”……这一切的一切都会让孩子觉得稀奇,觉得有趣。“树为什么会长叶子?”“为什么爷爷长胡子而妈妈不长胡子?”“为什么花母鸡下蛋而大公鸡不下蛋?”……孩子的问题总是五花八门,让人应接不暇。在孩子眼里,世界很奇妙:小鸟为什么会飞?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太阳为什么会升起和落下?他们对每一件“不可思议”的事物都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将它们弄明白,这就形成了孩子的求知欲。
对于孩子的好奇心,父母应该精心保护。当孩子不断对新事物表现出兴趣,当“为什么”成为孩子的口头禅时,这就意味着孩子开始展露他们的好奇心。作为父母,应该理解、包容、支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是父母的必修“功课”。
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应当先问问孩子是怎么想的,然后根据他的理解和生长阶段,给出一个较为清晰简单的回答。
孩子的好奇心重,但由于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简单,使得他们常常会提一些幼稚的甚至让人捧腹大笑的问题。对于一个父母觉得简单的、已作答的问题,他会刨根问底,一遍又一遍地问,不厌其烦,让人难以招架。孩子问问题的时候,父母如用不理睬、厌烦甚至嘲笑的态度来对待,如“谁会知道这些啊!”“你怎么什么都问啊?”“你怎么这么烦呢?”“你没看我正忙着,一边玩去!”“你真傻!”等等,会使孩子感到沮丧,从而放弃提问题,这将导致孩子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泯灭。而“谁会知道这些啊!”“上学以后再问老师吧。”等回避问题,或将问题转给他人的方式,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的好奇心找不到出路。
因此,孩子提问题的时候,父母应该放下手头的事情,做出注意倾听的姿态:弯下腰,目光注视孩子,用点头和微笑鼓励他,并且用语言表达自己对问题的兴趣,比如“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哇,很有趣!”等。
即使你有时无法恰当地回答问题,也不要含糊其词,或者讲些毫不相干的事情,更不要“不懂装懂”,信口开河去哄骗孩子,应该坦率地告诉孩子自己也不懂,或者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寻求答案,另外还必须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不是所有问题大人都能解答。对于自己也不清楚的问题,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在百科全书上寻找答案,这样还能让孩子明白可以通过书籍学习知识和道理,当然,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鼓励他不断探索。
父母回答孩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比如,一个孩子看着空中的满月问:“爸爸,月亮会永远永远这么圆吗?”这位爸爸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过几天再来看,你就会发现这个秘密。”几天之后,爸爸就带着孩子出来看月亮。孩子看见了弯弯的月亮,又说:“爸爸,月亮怎么变小啦?”这位爸爸仍未直接回答,而是答应过一段时间再带他出来看。后来他又看到了圆圆的月亮,他高兴地嚷道:“真有趣,月亮会从圆的变成弯的,又从弯的变成圆的。”这位父亲的作答方式既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又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知道了“月有阴晴圆缺”的现象。
孩子的好奇心,父母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导致孩子产生好奇的原因很多:有的孩子仅仅是想知道“这是什么”,有的孩子则会疑惑“为什么会这样”。不同的好奇心,会导致孩子对事物和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程度深浅不一,因而挖掘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就变得非常重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应该采取分阶段的策略。
0岁~6个月大的孩子正处于挥拳踢腿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躺着的时候比较多,还不能很熟练地使用自己身体的各个关节以及小肌肉,往往只会挥拳踢腿。他喜欢关注空中的吊坠物,喜欢去触碰那些悬挂在自己上方的玩具和物品。父母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在孩子的手腕上绑一个能发声的小玩具,然后他就会发现只要自己动动手就会有声音发出来。通过这个游戏,孩子会初步认识到自己的手的存在,以及动一动就会出声这件事。
6个月~12个月大的孩子正处于摸爬啃咬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运动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妈妈的引导下,他可以独立地坐,自如地爬。由于这个阶段的小家伙正处于口欲期,什么东西都喜欢用嘴去咬一咬,尝一尝,因此父母要保证孩子接触的物品干净卫生。父母可以辅助他用手拿奶瓶,把奶嘴放到嘴里吸吮,让他迈出自己吃饭的第一步。孩子喜欢照镜子,可以利用镜子里的孩子,教孩子认识五官,比如:“宝宝,这是鼻子。”“这是宝宝的眼睛。”
1岁~2岁的孩子开始进入独立行走的阶段。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空间更为广阔了,他特别喜欢出门玩。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喜欢扔东西,对于这个现象,父母不必烦恼,反而可以通过让孩子抛扔物品来培养他的好奇心。妈妈带孩子到户外时,可以把准备好的球递给孩子,让孩子向外扔。孩子每次扔球,都能使球滚动。经过多次重复这个动作,孩子越来越熟练,球也越扔越远。孩子在不断地、反复地扔东西的活动中,慢慢意识到自己的动作“抛扔”和动作对象“物体”的区别与联系,探索事物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
2岁以后,孩子进入了越来越“调皮捣蛋”的阶段。随着“宝宝叛逆期”的到来,孩子的好奇心表现得无所不在。面对好奇宝宝千奇百怪的问题,称职的父母应该常为孩子的伟大发现而惊叹,尽管在成人眼里孩子的这些发现太过平常。比如,孩子说“天上有飞机”,你可以说:“我居然没看见,好高啊!哇,看!后面还有一条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