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个故事,也许更能说明这个道理:
陈阿土是乡下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
外面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关键是,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这让他新奇不已。
早晨,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Good Morning,Sir!”
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的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
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
如是这般,连着三天,都是那个服务生来敲门,每天都大声说:
“Good Morning,Sir!”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
但他非常生气。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告诉他又记不住,很烦的。终于他忍不住去问导游,“Good Morning,Sir!”是什么意思,导游告诉了他。天啊,真是丢脸死了!
陈阿土反复练习“Good Morning,Sir!”这个词,以便能体面地应对服务生。
又一天的早晨,服务生照常来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
“Good Morning,Sir!”
与此同时,服务生叫的是:“我是陈阿土!”
表面上看,这个误会是语言不通造成的,实际上,这是角色变更造成的。陈阿土由农民转换成了游客,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而他的角色心态没有变化,特别是角色心理准备不足,与服务生之间预先缺少沟通,又缺少角色任务的学习,才有了这一令人捧腹的误会。
青少年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的学习阶段,经常要发生学习任务变化、身份变动、角色变更的情况,如从普通学生到学生干部,从学习困难生到成绩优秀生,从行为习惯后进生到三好学生,从被关怀保护的未成年人到服务社会的青年志愿者,从依赖父母的消费者到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等等。角色不同,任务就不同;任务不同,要求就不同;要求不同,期望也不同;期望不同,结果也不同。这些由角色变更引发的种种不同,必然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某些影响,表现出种种不适应。不仅青少年,任何人都无法回避角色转换的心理适应问题,这里我们仅就青少年适应新角色提出如下建议:
1.适应新角色
要通过角色学习逐步实现任何一个角色,都有与之对应的角色要求和学习内容,涉及行为规范、权利和义务、态度和情感、规则和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角色的学习就是个体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是一种社会学习。
角色的学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1)在特定的社会规范下学习。每一种角色都有特定的社会规范,即我们常说的某个身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强调在特定的社会规范下学习,主要指学习角色的责任与义务。例如,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当了学习委员或做了学生会的学习部长,他必须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学习并理解与其所担任的职务相关的规定和职责,懂得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圆满完成所任职务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2)在与他人交互作用中学习。主要是学习、模仿角色的态度与情绪反应等。如一个学生在初中升入高中后做了新班级的学习委员,还要学习如何关心和热爱班里的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关心帮助学习困难生,做他们的朋友,并不断体验他人对自己当学习委员的反映,从而巩固被肯定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改变被否定的行为方式与态度,使自己的所作所为更加符合学习委员这一角色要求。
2.适应新角色要营建最大化的角色期望
对新角色的期望程度,决定了青少年角色变换的心理适应情况。
这种期望,既包含自身的期望,也包含环境的期望。自身的期望指个体自己对角色的主观期望,环境的期望指个体之外的客体对角色的期望。一般对角色的心理适应与对角色的期望程度成正比,即对角色的期望值越大,对个体适应角色的影响就越大;反之,则影响也越小。也就是说,对角色的期望可以促进个体快速适应、胜任新角色,也可以减缓、阻碍个体适应、胜任新角色。因此,在角色变换时,个体应该明确自己的期望,更应该积极理解别人的期望,多用语言、表情或行动来回应别人真诚的信任和热情的鼓励,以增强自己适应新角色的信心。
3.适应新角色要明晓角色转换前的要求
角色转换的心理适应,指的是在角色任务中,个体能够适应角色要求,保持思想稳定,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及时圆满地完成目标任务。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因此在角色转换前,要注意以下要求:
(1)要防止盲目行动。一般来说,任何个人在行动前都有一个对行动目标的理解过程,即弄清楚为什么行动以及行动的意义,以防止行动的盲目性。通常,个体对组织行为和目标的理解及重视程度越高,其实现目标的行动结果就越好,反之则效果越差。因此,青少年应主动把组织行为和目标看成是自己的需要和动机,使两者的联系越紧密越好,以增强参与意识,从而把完成目标任务看成自己的责任。只有在角色转换前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才能在角色转换后,主动克服各种困难,自觉想办法解决角色任务中的适应问题。总之,防止盲目行动,前提是在思想意识上应主动而非被动,特别是在组织目标与自己的动机结合上不能犹豫,以实现角色的心理适应。
(2)要预先做好准备。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都应先了解情况,特别是面对新任务,哪些是有利因素,哪些是不利因素,弄清了就心中有数,有利于增强信心,进而缩短适应的时间。
通常,个体的心理准备越充分,其实现角色适应的效果就越好,反之则越差。因此,既要弄清新任务的目的和意义,又要弄清其中的利弊因素,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新角色,以饱满的信心完成目标任务。
四、学业中止的心理适应
祖父用纸给孙子做了一条长龙。
长龙腹腔的空隙只能容纳几只蝗虫,投放进去,它们都在里面死了,无一幸免!
祖父说:“蝗虫性子太躁,除了挣扎,它们没想过用嘴巴去咬破长龙,也不知道一直向前可以从另一端爬出来。因而,尽管它有铁钳般的嘴壳和锯齿一般的大腿,也无济于事。”当祖父把几只同样大小的青虫从龙头放进去,然后关上龙头,奇迹出现了:仅仅几分钟,小青虫们就一一从龙尾爬了出来。
蝗虫的命运之所以悲惨,是因为它们从没有想过要用嘴巴去咬破阴影,更没有想过可以从另一端爬出长龙。智慧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不去思想,智慧就不会为我们服务。
小青虫的成功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原本没有多大差别,是思想和耐心的缺失使有些人迷失了方向,陷入人生的阴影里不能自拔。
人生要经常面对无数来自外部的打击,但这些打击究竟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最终决定权在你手中。
1.中止学业前的心理表现
中止校园学习生活,告别学生时代,是人生无法回避的一次重大角色变换。在我国,除极少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困难家庭的青少年因辍学提前步入社会之外,大多数青少年还是能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又经过高中(包括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阶段的学习,再选择步入社会或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告别校园或中止学生身份的事情或早或晚都会发生。此时的青少年心情十分复杂,主要有如下几种心理表现:
(1)失落心理。失落的原因自然是个人愿望没能实现,即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过大,自己无法接受。临近毕业,对自己熟悉的校园生活作一番回顾和总结,这是人之常情。有些青少年认为自己的愿望没能实现,或结果与个人的理想有一定的距离,心里有些不平衡,这实属正常情况。但如果这种不平衡的心理得不到有效抑制,转化成为心理疾患问题,就是得不偿失的了。例如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想获得推荐或保送名额而没能如愿,想继续求学深造的学生因成绩偏低而名落孙山,想到部队服役的学生因行为习惯较差而被拒绝,想找份好工作却被别人捷足先登,凡此种种,各式各样的忧愁和烦恼萦绕在心头,于是有人对学校产生了怨气,有人对老师产生了不满,有人对同学产生了嫉妒,有人对前途感到了迷茫……总之一句话,种种失落使人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妨碍了对得失与自我价值的正确评判,甚至导致不良心理疾患,让自己的人生幸福受到影响。
(2)忧虑心理。对前途的忧虑人人有之,有谁在学业中止时不憧憬未来呢?然而有些青少年担心,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生活,自己能否适应社会,能否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否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能否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凡此种种,忧虑与烦恼顿生。这种忧虑心理若不及时调适,可能发展为丧失自信心,严重的甚至会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东北林业大学一名学生在仅差17天就毕业的时候跳楼自杀,就是因为面对择业产生了惧怕心理,从而导致自信心和生活的勇气丧失,最终酿成了悲剧。
(3)留恋心理。有人说,留恋心理是幼儿时期形成的,人人皆有的。对于暂时中止校园学习生活的青少年而言,留恋校园实在是一种正常的情感。虽然校园学习生活相对单调,但人际关系毕竟比社会上相对单纯,与老师、同学相处简单而不复杂,且易于建立友谊,即使有些误会或者摩擦,也能够通过沟通尽释前嫌,留下难忘的回忆。
可见,这种留恋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我们大多有过这样的心理感受,拥有的时候不觉得珍贵,一旦失去了就特别留恋。但如果沉湎于过去而不能自拔,就超出了依依不舍的自然情感的流露范畴,容易使人裹足不前,延缓对新环境的适应。近些年,有一些大学生宁肯“宅”在家中也不肯出去找工作,就折射出了这种心理的影响。
2.如何调适中止学业前的不适应心理
(1)要积极改善心境。任何人的任何一段人生经历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如果一个人总是认为自己的某一段生活目标没能实现,因此而烦恼不断,那么此人的这种消极情绪有可能扩散成为一种心境,最终形成一种不适应心理。大凡心境不佳多与认知差距有直接关系,青少年中止学业前的不适应心理,多数缘于这种认知差距。具体说,就是眼界没有放开,看待自己的某段经历,只局限在某个视角上,导致一叶障目,看不清自己的长远发展趋势,只就眼前的得失而轻易得出结论。我们说,对事物的评价要客观。但“客观”的前提是什么,弄不清这一点,就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其实,心境左右着认知评价的结果,心境佳则对事物的评价客观,心境不佳则很难做到客观。人在成长中思想、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总有提高,不可能停滞不前,关键是如何认知,特别是出现认知差距时,要学会改善心境,保持心态平衡,尽量使自己保持冷静,以抑制烦恼情绪。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为什么会很大,就因为目标确定的不切实际——有时我们会发现问题就那么简单,只要我们稍微进行一些调整,那些曾经干扰过我们的烦恼,自然就消除了。
(2)要懂得珍惜经历。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大多应该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告别校园学习生活,就标志着自己开始向幼稚和单纯告别,走向更加成熟的人生历程。那么,在自己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即将成为回忆的时候,给学校老师和同学留下个好印象,为自己的学生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就是懂得珍惜的表现。回忆总是温馨的,要保留这种温馨,就应该学会升华自己对校园生活的留恋心理,珍惜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谊,不计较过去的磕磕碰碰,不纠缠过去的恩恩怨怨。人生之路漫长,珍惜青春时光的经历,就是珍惜自己的荣誉,于己于人都有利。
(3)要勇于面对挫折。对于那些想要工作的青少年来说,有面对挫折的思想准备是十分必要的。须知,择业取决于观念,憧憬代替不了现实。有些人对未来的工作条件要求过高,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却估计不足,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挫败感。因此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合理选择工作目标,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树立在竞争中双向选择的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岗位越来越多样化,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择业,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4)要准备转换角色。青少年一旦进入社会工作岗位,社会上一般就会将其视为成年人,而不会再以传统意义上的青少年对待了。
青少年在家庭中受到家长的溺爱,在学校受到师长的关爱,任性做事一般能够得到普遍谅解;但到了社会上,这种情况如果再发生,一般就会令人反感甚至不被谅解了。青少年要能够认识到,社会上的人际关系比家庭和学校复杂得多,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要非常谨慎,特别是要熟悉社会生活环境,遵守社会生活规则,使自己尽快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一位受社会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