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物流管理概论
49473400000042

第42章 物流成本管理(4)

当对重大差异项目进行纠正时,一般采用下列程序:

(1)提出相关课题,研究降低物流成本的对策。针对物流成本超支的原因,提出降低物流成本的课题。这些课题首先应当研究成本降低潜力大、受关注程度高、可行性强的项目。

提出课题的要求,包括课题的目的、内容、理由、根据和预期达到的经济效益等。

(2)讨论立项课题,提出解决方案。课题选定后,应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对重大课题,要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然后对各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决定最优方案。

(3)确定方案的实施办法、步骤及执行部门和人员组成。

(4)贯彻执行确定的方案。应注意对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同时还要检查方案实现后的经济效益,衡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4.评价与激励

对物流成本目标的执行结果进行评价,并根据物流成本控制的业绩实施奖惩。

三、不同经济主体物流成本控制

(一)零售业进货成本的降低

近几年来,零售业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表现为传统的零售业态逐渐萎缩,而一些新型的零售业不断取代传统零售业成为零售业的主导和先驱,以低价位、大众化、装修简朴或郊外开店为标志的折扣店或量贩店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典型代表是诸如WALMART等连锁店的迅速崛起)。这种零售业态之所以能发展如此迅速,是因为它们的商品定价要比百货店或专业店便宜,而且商品选择的范围非常广泛。就连如今的大型超市,也都纷纷通过会员制的形式,对衣料品和日用品提供低价位的销售服务。如今,在日本,还出现了很多以经营家电商品为中心的量贩店,它们将在海外生产的电器制品通过集装箱大量、统一收购,然后再以低价位在零售店销售。

这种低价位的销售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零售企业从制造商大规模、统一进货,加上不实行退货制,因而进货单价非常低廉。对于这类零售企业来讲,最为重要的是购入的商品能全部销售完,因此,零售企业必须建立各店铺销售人员负责、保证商品全部售完的有效机制。这种机制的具体实施是通过信息系统实行单品管理,从而做到及时、正确把握商品在库残留量的情报。特别是对于衣料等季节性产品,尽管无论哪个店铺都无法避免商品残留在库,但是,通过掌握店铺间的商品在库信息,并有效地进行商品转移销售,即将在某些店铺销售残留的商品转移到别的店铺销售,或者逐步降低销售价格,以求将这种损失或成本降到最低点,进而实现最佳的订货量和最低廉的销售价格。

(二)生产商原材料调达与生产物流的效率化

1.原材料及零部件调达成本的削减

对于生产商而言,一般产品原价中原材料费的比率很高,尤其是在组装产业中,这个比率更是居高不下,即使外购比率较高的组装厂家,虽然原材料费用较少,但零部件所占的成分却很大。因此,通过削减包括原材料和零部件调达成本等广义费用进而大幅削减物流成本是提高生产商物流绩效的主要方法之一。当然,我们应当看到,降低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调达成本,并不是指生产商仅仅通过对进货价格的控制来寻求费用的削减。因为,作为用户的厂商如果只是在价格上单纯要求降低进货成本,而非采取确实有效的方法,那么极易产生购入原材料或零部件质量下降的问题,大大影响生产商制造产品的质量,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较恶劣的影响。所以,削减生产商原材料和零部件调达成本,关键是寻求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便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保证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

在方法上,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削减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物流成本:

(1)对于同种类的零部件应尽量做到设计上的标准化,这样一方面降低了零部件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做到通过大量购入来降低进货价格,同时使零部件的价格基本实现统一化。

(2)在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设计、物资、生产、经营、会计部门应共同合作,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发低成本的新产品,并且企业各职能部门应时时掌握短时期的产品信息,据此不断开发新产品。

(3)在产品生产大量外购原材料或零部件的情况下,应经常对外购成本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对材料费是否偏高、加工数是否过多、间接费比率是否不合理等,从而建立起合理的价格购入体制。

(4)在进行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调达过程中,如果分别从不同的经营者那里进货,物流成本会很高,正因为如此,现在很多生产商都在积极推进共同进货体制。

除了上述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调达物流成本外,还有一个资产调达成本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即要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控制生产过程中资产调达所产生的费用。其原因在于,资产成本的削减对于降低制造原价具有积极的意义。据国外学者测算,在材料费占制造原价60%的产品中,资产成本削减5%,制造原价能降低3%,整体制造成本降低3%,销售利润就能增加3%,可见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2.生产物流成本的合理化

在产品的制造原价中,除了原材料以外,与生产相关的劳务费以及其他经费等都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讲,容易产生生产物流成本的产业具有从购进原材料开始经生产过程到最终发货需要较长的时间的特点。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产业是钢铁业,在钢铁业从原材料投入经不同工序之间的转移到最终发货常常需要较大的空间,而且由于制成品较重,产品转移过程中的物流成本(如时间、劳动力等)要远远高于通常的制造业。在这类产业中,最为关键的是能将成品高效地向用户发货,一般来讲,钢铁业的运输多是利用铁路或船舶进行,要实现高效率的运输就必须使配船、配车皮计划能与生产计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大大缩短产品在途时间。除此之外,工厂内的生产也要紧密有序地进行,防止因为工序之间的不流畅或不协调产生较高的物流费用,藉此来削减产品生产中的成本。

从生产成本的管理手段上来讲,主要是从CIM(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e)开始,运用VA(value analysis)和IE(industry engineering)等方法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