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拯救自我
49462500000007

第7章 拿什么救自己(1)

本章提示:对于任何人来说,当你思考的方向产生偏差、思维的方式出现错误、信仰的力量呈现失去、人品的修炼缺乏关注、善良的人性日趋减弱、自我的人格失去协调时,久而久之势必产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生理毛病。拯救自我关键在于创建一个自我和谐的心理环境,以信仰和信念坚守自己,以坚定的意志鞭策自己,以坦荡的心灵淡泊自己,以睿智的目光审视自己,以价值标准锁定自己,以最坏的结局迎战自己……

第一节从信仰、信念和人品理念中提取能量

在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现代社会,对物质利益无节制的追求,催生了现代经济人浮躁和焦虑,没完没了的竞争和博弈,使人们希望实现美好理想之梦被打破了,而这些希望和理想,则正是现代人心灵的某种依靠和寄托。当我们在郁闷、伤心和迷茫的时候,在需要安慰和帮助的时候,总是缺少安全感,总是找不到真实的情感依靠和心灵寄托。虽然,那忽隐忽现的信仰寄托时不时刺激着人们的思考神经,然而,在血雨腥风的博弈战场上,道德信仰、道德信念和人品理念却显得那么的苍白和无力。

一、重建社会道德信条

如果说,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被誉为封建社会的道德教条,而“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应该说是传统道德观的精华部分。当我们对封建等级制度下的道德信条进行扬弃之后,那么,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建立健全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道德信条,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了。从人的精神和心灵层面上谈,本人认为应该设置现代社会的“三纲十常”道德规范。“三纲”即指:道德信仰是道德信念之纲,道德人品理念是道德人品标准之纲,道德人品标准是人品修炼之纲。“十常”即是“十项个人品质”标准,以此配合三纲。在这里,纲是一根提起全体社会成员基本良知的总绳,是一根在全社会道德信仰度提高的前提下,实施个人品质修炼和提升的总绳。也就是说,在道德信仰这一总纲下,道德信仰是一根树立道德信念的总绳,道德人品理念之纲是一根认同人品标准的总绳,人品标准之纲是一根个人品质修炼的总绳。总之,规范全民的道德信仰,是当今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

二、确立人生的道德信仰

1.信仰使人的精神有所寄托

何谓信仰?信仰是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或某种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并奉为言行的准则和指南。信仰是一个人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和持有,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正如著名的社会学家周孝正先生所言,信仰是“对大自然的心灵感受、对未知领域的敬畏心情、对社会公正的内心追求、对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人活一世,不仅存在物质需求,也存在精神和心灵需求。人的精神和心灵需求,集中表现在对真理的追求上。信仰,就是体现一个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灵回归的一种方式。信仰是人们对于世界及人生的总方针和总看法,它是指导一个人活在世上,能做与不能做的根本准则、基本标准和态度要求。

2.道德信仰是指路人,指导我们做人

道德信仰的能量体现在有利于对我们一生的指导上。

信仰是一个人从内心向外看,信奉别人的某种理论和主张、某种主义和宗教,或对某人极其相信、尊敬和敬畏。信仰又分为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科学信仰强调的是认识上的正确性,是人对事实存在的确信,表达人的一种精神文化和思想意识。从个人角度看,科学信仰犹如指南针,是人生路上指导我们一生的引路人,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道德信仰具有选择、控制、维护、协调和凝聚五大能量。具体地说,从选择能量看,每个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取向,是由所持有的信仰所决定;从控制能量看,信仰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抑制过度的贪婪欲望,及时控制、调整和协调心灵失调的混乱局面;从维护能量上看,信仰提醒我们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坚守和睦相处原则,维护安全相处的秩序,确保个人的心理和精神在有序的状态下健康运行;从协调能量上看,信仰指导我们对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的有效平衡;从凝聚能量上看,信仰给予我们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就是人的一生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3.道德信仰承载着人类进步和发展的使命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从宗教的角度谈信仰问题。站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角度看,这是对真正意义上的人以及人的心灵和精神方面的初级和肤浅认识。传统的信仰,起源于宗教文化。比如基督教、佛教、天主教等各宗教派系,都自成一统,通过各自的经书等文化,在教会的领导和组织下,对教友实施、传教。而现代人的信仰,是在民主和人权的基础上,追求民权、人权、公平和公正,维持心中的一个美好心愿和精神向往。这种心愿和向往,或者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原则,或者是对人对事的一种态度,或者是一种民族文化,或者是一份坚持和期盼。总之,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作为现代文明人来说,过度用某种传统的宗教信仰方式,来复制现代文明社会和文明人的做法,显然是过于迂腐和反历史进步潮流而动。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人类的信仰更需要道德人品的支撑。也就是说,当人类承载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道德使命,更应该注重信仰内容与实质,即多一些探索科学和真理的信仰,多一些追求美好生活的信仰,多一些追求善良人性的信仰,多一些追求道德人品的信仰,多一些淡泊知足的信仰,多一些追求正气的信仰。

4.道德信仰指引我们走向坦然与淡泊

在无信仰人的眼中,信仰是无意义和无实用价值可言;而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说,信仰的意义就是为了寻找一个人生命存在时的价值,而信仰的价值就是实现有价值的生活。

无论清贫或富有、无论平淡或热闹、无论平凡或辉煌、无论失败或成功、无论快乐或痛苦、无论幸福或悲哀,你都能从中提炼出生命的真谛,感受有价值的生命带给自己的坦荡胸怀,品尝有价值的生命带给自己的坦然智慧,享受有价值的生命带来的淡泊而又愉悦的心情。总而言之,有信仰的人,无论从心灵上看,还是从精神上讲,不仅追求美好理想,而且面对富有的生活或者平淡的生活,都有一种充实感和使命感,即便人生道路充满了过多的辛酸,布满了更多的荆棘,仍然能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把握机遇或坦然自若。而那些没有信仰的人,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因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内在精神力量,时常受心灵空虚的干扰而无所适从。

5.美国女核物理专家为信仰在中国养奶牛62年

2010年6月8日,寒春女士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9岁,至此她已在华养了62年的奶牛。寒春1921年生于美国,是小说《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孙女。来华前,寒春是一名核物理专家,曾与杨振宁是同学,是美国参与首批原子弹研究和制造的少数女科学家之一。两枚原子弹分别落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后,寒春决定放弃核物理研究,并希望那是最后一次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随后,她追随丈夫来到中国延安。两位美国人坚持“吃饱穿暖以后就只要求精神上的满足”的理念,在中国他们找到了为之奋斗毕生的“发展奶牛培育研究”事业。寒春女士为信仰诀别核武器,她说,“我们在中国呆了一辈子,是为了信仰而来的”。

三、坚定持有自己的道德信念

为什么说有了信仰还得有信念?因为,信仰是你相信别人的东西,而信念却是你对别人的东西确信后,形成了自己长期、稳定的看法和观念。信念是按照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形成的有意识的行动倾向。这个有意识的行动倾向,是一个人通过实践与认识后所决定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1.信念具有长期和稳定性

从外向内心看,信念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属于自身和主观的,是你坚信或会尽全力去做某些事情的一种综合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一般说来,信念是一种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结合体,是一种综合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很强的心理品质。一个信念的确立,首先在情感上接受,然而情感接受必须在理性的基础上,以客观事实为条件或依据。信念并不强调追求的是否是真理,也不强调在认识上正确与否,而仅仅表达人的一种态度,对社会发展和规律、或对某种理论和观点所持有长期、稳定的看法和认可,并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深刻的感情。一个人的信念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即使以后在认知层面上对信念产生疑惑,情感上强烈的认同也会在相当程度上支持既定的信念。

2.信念靠意志支撑

由于信念强调的是情感的倾向性和意志的坚定性,为此,信念在情感上带有明显的倾向性,需要通过意志去坚定地把握它。当一个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能使自己的个性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信念的人,经常在心理上、情感上、心灵上和行动上出偏差,如思维上模糊不清,行动时又摇摆不定。有了坚定的信念,就能精神振奋,克服困难,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也不轻易放弃内心信念。

3.科学信念与非科学信念

与信仰相同,信念存在科学与非科学两种状态。科学信念是其为真而信其真,非科学信念是信其真而其非真。

科学信念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经得起理性的论据、逻辑的推断、事实的证明和实践的检验。通过理性思维后,在情感接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观念,它是感性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而非科学信念则缺少理性思维,经不起事实的证明和实践的检验。

4.道德信念是训导师,指导我们做事

信念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对各种观点、原则、理论和事业经过鉴别和选择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点和评判事物的标准。道德信念如同训导师,指导我们站在道德的高度,透过现象用道德标准正确评判事物的本质。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思维观念、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的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信念。不同的信念,构成对客观事物不同的评判标准。当某个人确认某种思想、某种理论和某种事业是客观存在的真理和事实,并去自觉维护这种理论和事业时,就确立了本身的信念。每个人,从自己的道德信仰出发,根据自己所持有的道德信念,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去判断客观事物的是与非。

四、确定道德人品理念

通俗地说,理念是指“希望实现的理想信念”。理念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道德人品理念是一个人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运用分析、研究、推理、判断和预测而形成的准备付之于行动的一种观念,它是时代性和前瞻性的统一结合体。它蕴藏于人的行为之中,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具体实践来完成。

对于一个人来讲,人生真正悲哀的并不是粗衣淡饭,而是信仰的淡漠、人品的失落、人性的退化和心灵的衰竭。一个人真正的财富,是他的道德品质和其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心灵动能。从做人的伦理纲常来看,一个有道德信仰的人,不仅持有道德信念,而且抱有自我的人品理想,并以良好的人品理想信念成为禁锢自己言行的桎梏。

有人说,一个缺乏信仰的民族,是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缺乏道德信仰的人,极有可能演变成极端自私自利的人,一个损人利己的人,一个容易伤害他人的人,一个心灵游浮无所依托之人。道德信仰满足于人的精神和灵魂回归要求,给人心灵有所寄托和依靠。由于心灵是一个人心理和灵魂的集合体,具有绝对的精神性而非物质性,所以,修炼道德人品,是满足于人的心灵回归所必须具备的精神条件。道德人品这一精神条件是心灵回归的基础,也是心灵存活的需求。

第二节提高科学的理性思维能力

有人说,失去理性思维的人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那么,为了拯救自我灵魂,我们如何找回理性的自我呢?本人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掌握理性思维方法。

理性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即一个人在考虑和处理问题时,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自然进化法则、社会道德规范、人的基本品质以及自我和谐的标准等因素去思考、分析和考虑的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二是提高理智调控能力。

理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包括:待人接物不凭感觉,突发事件沉着冷静,面对困难不急不躁,调整心态避免浮躁,处理问题控制冲动,按照法律法规行事,规范自我人品行为,维护自己与他人的人格尊严,学会尊重提高安全意识,坚定信仰确立自我和谐理念,和睦相处提高社会适应度等。

理性,表示你说话要有依据,不能胡乱猜疑或猜测。一个理性思维的人,必须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何谓科学?科学是一种认识真理的工具,科学并不是真理。何谓真理?从哲学意义上说,真理是指符合或接近客观事实的理论。真理不能成为真理的工具,成为工具的真理就不是真理。如何鉴定符合或接近客观事实?这里就涉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