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拯救自我
49462500000038

第38章 信仰理念篇——谁说中国人无信仰(5)

二、追求真理的中国人

什么是真理?从词典解释,真理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存在有两个条件:一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即事物的本来面目;二是在人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那么,从辩证角度看,正确或不正确也只是相对而言,是因人的认识而定,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环境而定。

事物本来面目又是如何的?由于受人的认识的差异,对事物本来面目的理解也会产生偏差。比如说,中国人的无形信仰方式已经存在了上千年,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中国人信仰真善美也有相当年代了,但还是有人说中国人无信仰,就连中国人自己也被误导认为自己真的无信仰了。

为了追求真理,中国人看到的经济全球化下的市场竞争事实,接触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残酷的竞争事实,感受到周围的人们从上到下为了经济利益而博弈的现实,耳听到的某某财富不断升值的数据,眼看到的是成功者的荣耀和特权。这些社会客观现实,对于持有无形信仰方式的人们,心智被扰乱了,信仰受到了摇摆,追求遭受了冲出,前进路中感到了迷茫,呈现出无形信仰方式的缺陷得以不断扩大,因此,出现了主体信仰缺失的现象。然而,中国人无愧于世界无形信仰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几千年的文化和遗传基因,最终还是保住了自我品质的核心部分,核心信仰尚存。因此,在重大的问题上,中国的老百姓执著追求,打开自己的核心信仰,开放善性,经营爱心,无怨无悔地帮助和关爱那些受苦受难的同胞们。

三、善良忍让的中国人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遗传给大多数中国人根子里的是一种善良和忍让的性格,而我们善良和忍让的人性优点,却被他人误认为无能的表现,几乎成为西方人指责中国人“重面子”、“无原则”和“缺少理性思维”的代言词。对此,也有学者对中国的儒教和佛教文化是一种消极和“不抗恶”的文化提出质疑。“佛教的只行善不抑恶,比起儒教的‘薄责于人’而‘求诸己’,对人生的态度还更消极。儒教的‘薄责’不是不责,‘求诸己’不等于不求人,可见佛教的不抗恶比儒教更甚,真正形成尖锐两极的是犹太教的绝对抗恶与佛教的绝对不抗恶。”

四、崇尚美好的中国人

因为中国人崇尚幸福而又美好的生活,所以与西方国家相比较,在思维形式、表达方式、传统习惯、语言阐述、生活理念、工作效率和社会行为等各个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从思维形式上看,中国人擅长感性思维,排斥理性思维带来的沉重话题;从语言表达上看,中国人喜欢舞文弄墨、咬文嚼字,不欣赏率真单刀直入;从教育效果上看,中国人注重科举崇拜权势,不喜欢劳力者治于人;从吃的文化上看,中国人酷爱品尝美食美味,不喜欢单调无味的简单食品;从住的方面看,中国人注重居住讲究装修,不愿意无房无屋一辈子;从衣着方面看,中国人注重穿戴喜欢漂亮,不喜欢衣着简单缺乏品味;从休闲方面看,中国人热衷旅游和打牌,不喜欢孤独而又单调的家庭生活;从生活内容上看,中国人喜欢吃喝玩乐,不想过枯燥而又简单的生活;从生活节奏上看,中国人喜欢悠闲满足安逸,不喜欢紧张和冒险的工作。总之,由于中国人崇尚美好而又幸福的生活,在美的信仰下,创造出中国特有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唐诗、宋词、元曲、古玩、丝绸、刺绣、陶品、名酒、名烟、美食以及各地的名胜古迹扬名天下,为世代列强所眼馋。当然,在此其中,现代中国人在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美好品德的质量还有待于完善和提高,在继承中国传统美好文化之精华的基础上,促进、开发和创造出现代中国人的美德新智慧。

第九节现代人的无形信仰方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无形信仰方式将成为今后社会发展的主流信仰形式,那种以人道和神道设教的传统信仰方式必定会被现代人的无形信仰方式所取代。所谓传统的信仰方式与现代人的无形信仰方式主要是在设教对象上存在本质区别。

一、传统的信仰方式

传统的信仰方式,是以人道或神道设教。如从神道方面看,有以圣母、耶稣基督、神、佛等构想的人物,以及由这些构想的人物所带来的用文字表述的精神文化遗产来设教。从人道方面看,有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荀子等所阐述的做人道理及文化遗产。

二、现代人的无形信仰方式

现代人的无形信仰方式,应以真理设教,这是有形信仰与无形信仰的最大区别和关键部分。现代无形信仰者是集百教之核心,即以真理设教,比如说,圣母、耶稣基督、神、佛所说的爱心、善性、诚信、勤劳、宽容心等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是被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接受的真理,那么,我们就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确认和相信,将这些真理深深地铭刻在自己的心里,形成一种崇高的做人信念,在人的心灵中提炼出自己的道德人品方面的精神信仰。

事实上,现代人中也有许多不曾参加某一宗教组织,但仍然以一种无形信仰的方式执著地坚持自己爱和平、爱地球、爱人类、爱动物的爱心和善性,并将这种爱和善心奉献于自己的信仰,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曾记得我的一位加拿大朋友告诉我,她并没有加入任何宗教组织,但也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爱心和善良。另一位叫Baob的朋友,也没有参加任何宗教组织,但他从55岁开始,就停止自己公司和工厂的一切商业活动,一心一意地扑在慈善事业上。纵观现实,有的人虽然在形式上参加了某种教会,从表象上看,上教堂,进佛寺,烧香参拜菩萨,但还不是照样做那些损人利己的坏事,照样当一个恶人。

三、信仰是对真理的心灵感应

虽然,本人并未正式加入某一宗教组织,但受朋友的邀请,也曾多次参加过教会的说经活动。当坐在那简陋但倍感神圣的场地时,听着圣歌,读着圣经,我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心灵感应。但是,我也亲眼看见那些虽然在组织上参加了宗教组织,不少经过洗礼的教徒们,却在那里窃窃私语,有聊天的、有说笑的,更多的时候是在抱怨,最好上帝能帮助他们发财,找到一份好工作。在我看来,这些人参加宗教组织的目的,更多的是希望别人来关爱他、帮助他,却根本没有想过自己如何去关爱他人和帮助他人。

那些看似有信仰却无信仰实质的群体,提醒我们一个存在事实是,在这个追求财富和以经济为中心的世界环境下,参加或不参加某种有形信仰组织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关键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对真理的真正确认。当我们从自己的心灵上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一个虽无形却有形的真正有信仰的人。反之,就是一个虽有形却无形的伪信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