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失去对生命价值的判断能力
何谓价值?按常规解释,价值是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又反映着一种积极作用。我们这里所谈到的价值是指某一事物的对另一事物的作用、效果和重要意义,由此延伸出所谓生命价值就是指自己的行为结果对客观对象的作用、效果和重要意义。
人性与兽性比,人有一种在发挥自我生命作用过程中追求自身价值的本性。然而可悲的是,由于缺乏对生命作用和价值的正确认识,不少人因迷茫而形成的心灵空虚日益严重。据有关信息显示,当今社会,渴望心灵得到安慰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每天忙于赚钱,钱把人们的眼睛遮掩住了,不知道活着最重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曾有一位朋友对我说,现代穷人需要多一些的金钱支援,而现代富人则需要更多的心灵支援。对此说法本人认为较片面。完整地说,无论贫穷富贵,人都需要心灵的支援和帮助。
四、受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制约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在现实中存在群体空虚症现象?
这主要受社会环境和个人内在环境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
1.受客观社会环境制约
现实中存在的群体空虚症现象与我们的社会道德环境、社会价值取向与宣传教育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现实社会里人们精神中的某些有意识形态的社会道德理念,正处在一个迷茫与无序的状态。当我们否定了过去的东西后,那些所谓现代社会新价值观和道德理论并未被大多数人认可,仍然在理论界喋喋不休地争论着,或者仅仅为迎合某一政治观点和需要展开自圆其说地证明,即便在某些权力范围内推行,也还存在许多口是心非的虚假现象。由此来看,一个社会,如果缺失统一的社会道德标准,就不能规范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就不能有效地控制社会群体空虚症的蔓延;如果没有健康的群体相处环境,存在于人们无意识形态下的社会群体空虚症、个人的心灵空虚等问题,更是无法得到控制。
2.受个人主观因素制约
对于个人而言,心灵空虚症的产生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缺乏唯物的世界观。当胸怀全球的世界观遭遇冷落后,提倡用唯物的眼光看客观事物的这种世界观,除少数教育理论学家和政府官员偶尔还提到这类问题之外,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唯物的世界观几乎被打入了冷宫。越来越多的人用静止的、孤立的和片面的观点看待客观世界,唯物的世界观被唯心的世界观逐渐蚕食,趋势愈演愈烈。
二是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反映了一个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又是确保一个民族、群体和个人信仰的根本保证。一个以名利为标准而崇尚成功的社会价值观,错误地引导了人们,一切为了经济发展、一切为了名利成为评价企业、评价下级、评价个人的唯一标准。这种社会价值观的迷失、群体价值观的迷失,造成个人价值观迷失的必然。面对这些迷失的价值观现象,形成了人们失去精神支柱而无所适从的茫然感。
三是丢失良好的道德人品。人们的道德人品被错误的价值观侵袭,如同被黑色浸染的白布,深深地渗透在人的灵魂深处。为利益而来的推手、写手、吹鼓手,推出了以财富为评价标准的社会形象化的发言人和代理人。钱转化为名誉、地位,名誉地位又反作用于金钱,生产出更多的财富和更大的知名度。虚假压倒了真实、谎言替代现实,什么社会责任、什么企业责任、什么个人责任通通被名利、财富所掩盖,道德人品被挤压在一个双面人的社会环境下而无所适从。
四是非理性的思维形式。非理性思维导致人们在一个价值迷失的社会中,许多人习惯于过激的言论,偏执否定、反抗、蛮横、怠慢、见异思迁、冷漠等心理表现,他们不但否定了外在世界,也否定了自己。将社会和他人看得一无是处,以偏执的非理性思维,希望满足个人虚构的价值或引起他人的重视。在一个道德人品缺失的环境下,加上人的非理性思维,人们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上,形成了一种失去人格而不平等的畸形关系网。诸如,以社会地位划圈交往,以可开发和利用的价值交往,以某种达到的私利做交易交往。
在一个动机不纯的畸形交往中,一边是互相利用,一边又是互相防范,促使双面人的队伍不断得以扩大。非理性还表现在人们非理性地忙碌,为努力积攒财富,人们飞奔在争夺财富的大道上,但是,财富的取得与财富带来的快乐并非成正比例。据新浪网新周刊联合调查显示,许多人的口头语已从郁闷变成了焦虑。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到处是一片急匆匆的脚步声,如同卓别林《摩登时代》那样,人们经常抱怨好似被人上紧了发条,裸奔着停不住脚步。
五、消遣并非能填补心里空虚
为了填补和抵制心里空虚带来的无聊和烦恼,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消遣的方法,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理,如喝酒消遣、打牌消遣、婚外情消遣、赌博消遣、旅游消遣、网上游戏消遣等。然而,这一切的一切不仅填补不了无聊的空虚心灵,还滋生出更多的腐败和罪恶。因为,赌博需要本钱,陪酒女郎需付小费,婚外情需用金钱堆积,游览世界需要费用,以上没有一项是免费的,都需要用钱支付。如此看来,因空虚而带来的成本确实不低。曾有人铮铮有理地说,这些消遣项目是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巨大的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必然产物,是人们缓解精神压力的最佳良药。好一个必然产物,好一个最佳良药,当空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用词时,当因空虚而滋生出消遣罪恶时,这种社会性和群体性的空虚症决非正常现象,值得人们深思和反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活着的最低层次只是为了解决温饱的吃穿住行以及繁殖后代,在这个层面上与动物没什么大的区别。当温饱提升成略饱时,人就会毫不犹豫地向吃喝玩乐迈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的存款、家庭的财产和个人可支配的财富和时间比较充裕后,就会加大对物质享受的力度、深度和宽度。人们用自己的生命作筹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追求物质享受上,忽略了生命本能也是需要充电,补充精神食粮。
第三节生命为价值而存在
一、人为什么活着
人为什么活着?短短的六个字,是一个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话题。围绕这一话题,古今中外诸多的政治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学家等孜孜不倦地探索研究,为之付出毕生精力。这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话题,至今在人们的意识中仍然是迷迷糊糊的。
笔者曾做过一个小小的调查,咨询同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而活?被咨询者在年龄、职业、经历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别,答案是不相同的。老年人的回答基本趋于一致,“为自己而活”。中年人的回答有所不同,事业有成者说,“人总要做些事”,言下之意:为事业而活;事业平平者说,“为家庭而活、为孩子而活”。已婚青年人回答基本趋于一致,“为孩子而活”。未婚青年人说,“为自己而活”。孩子们说,“为理想而活”。说实在的,对于这个问题,本人也处在一个似清楚又非清楚的认识阶段。一个人为什么而活的话题,为什么没有人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呢?
二、弗兰克说“活出意义来”
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向我推荐弗兰克的《活出意义来》一书,这本书让我如获至宝而爱不释手。经过反复阅读,深受启发,心里忽然明亮。面对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空虚无聊、厌烦焦虑等种种症状,大师的一番点拨,确实需要我们这些现代人用心灵去感悟。同时,也坚定了我完成《拯救自我》一书的意志。维克多·弗兰克,一位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犹太人身份,曾遭纳粹逮捕,在奥斯维辛、达豪等集中营度过三年多艰难的岁月。在此期间,他的双亲、兄长、妻子都死于集中营,一家人只剩下他和妹妹两人。这位大屠杀的幸存者,历经了惨绝人寰、丧尽一切的遭遇而历劫归来的精神医学家,在对生命意义追问的同时,又向人们提出了“活出意义来”的建议。
事实上,弗兰克提出“活出意义来”是一种“意义治疗法”。意义治疗的本质是一种理性的存在分析方法。它与精神分析的不同之处是它立足于人性问题,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对人生问题进行诊断。弗兰克再三强调,“无论处境多么悲惨,我们都有责任为生命找出一个意义来”。提醒我们从生活中领悟自己生命的意义,借以改变人生观,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的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
三、生命的定义与内涵
1.生命的定义
对于生命的定义,至今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认识,各学派根据研究的方向所冠于其有条件的定义。从一般意义上讲,生命是生物体所具有的存在和活动能力。从生物学上讲,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复合现象。从分子生物学上讲,生命是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分子体系,具有不断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从哲学上讲,生命是生物的组成部分,是生物具有的生存发展性质和能力,是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应激、进化、运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生存发展意识。
2.生命的特征与功能
为了进一步认识生命,我们必须对生命的特征和功能有一个基本了解。从分子生物学上看,生命具有“同一性、严整有序性、新陈代谢性、应激性、稳态性、生长发育性、遗传变异进化性、适应性”八个方面的特征。同时,生命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复制和选择性反应”三大功能,其中:自我调节呈现生命在其存在的每一瞬间,不断调节自己内部的各种机能,调整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关系;自我复制功能贯串生命过程始终;选择性反应功能是一种在独立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选择性质的反应。
3.生命的选择性反应
生命的选择性反应是自我调节、自我复制和独立的选择性几个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是生物的物理和化学在变化过程中相互结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作用下,形成统一的生命系统的结果,是构成生命本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属性。每个人受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人品等自身因素控制,受诸多内外因素影响和制约,而影响自己的道德活性。但人的良知可以起到调节、控制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吸收正面的东西,抛弃负面的影响。
四、活出生命的价值来
“活出意义来”就是活出生命的价值来。活代表什么?
活代表一个人生命的存在。
有人说,寻求“人为什么而活”、“生命的意义”、“生命存在的价值”等这类问题的答案是一个无意义的伪话题。对此,本人并不苟同。以上这类问题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用理性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人会有意或无意地回避自己为什么而活的话题?为什么要逃避对生命存在的探索?为什么不愿意用心去领悟自己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这类话题比较沉重且又抽象,必须用理性思维去考虑;二是理性思维实质上是人的心灵承受折磨和煎熬的过程。如果对生命的价值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则无法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便很容易蹉跎光阴虚度年华,使宝贵的生命失缺了灿烂的光辉。
人们经常会胡思乱想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有许多颓唐不堪的消极想法,很多时候发现自己的美好梦想到头来只不过是一种不切实际瞎折腾的幻想。即便如此,这个问题想通和看穿了,而另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或目标又会跑出来。就是这样,人们在自己折腾自己,自己欺骗自己,糊里糊涂地过了一辈子。但是,当你对这类问题一旦想清楚觉醒后,你的心灵动能得到相对补充,此时此刻的你,等于找到了一个走出无聊黑洞的出口,找到了修复心灵空虚的方法,找到了一条健康而有价值的生命之路。
五、寻求生命价值是人的本能动机
弗兰克的精神动力学理论提示我们,寻求生命价值是人在选择性反应功能的作用下的本能动机。这种本能动机体现出人性之善良的一面。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人活着的价值方面;二是在人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追寻上。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无法了解自己活着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拼命的努力为了追求什么。我们也根本无法区别到底是自己的无意识形态下的心灵出问题了,还是有意识形态下的精神出问题了;是自己的本能出问题了,还是自己潜在的兽性出问题了。因为找不到问题的根源,长期被压抑的心灵终日得不到释放。有许多人,工作学习一直都非常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总还是开心不起来;有许多人,虽然工作学习很努力,但并没有取得一定的成效,也开心不起来。有的人弄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不满意现在的这份工作,为什么在父母眼里是份好工作而自己却不喜欢,为什么不少人不情愿按照或遵从某人的意愿行事,为什么孩子们感觉顺从父母的要求非常困难。所有的不满意、不情愿、不顺从均由于潜意识里隐藏着对某人、某事的厌恶或憎恨。无论何人,当追求生命价值的愿望受挫,当追求活着意义的愿望受挫,当失去一种自己有价值作用的证明时,最强烈地反应就是对某人、某事的一种厌恶或憎恨,导致自己被厌与恨蒙住了双眼,最后以一种虚构的感情替代了现实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