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拯救自我
49462500000030

第30章 生命价值篇——填补心灵空虚的精神财富(1)

本章提示:空虚症是21世纪人类的一种通病,不少人无法了解自己为什么而活,活着的价值是什么,不知道自己拼命的努力最终为了追求什么,经常在迷茫、空虚、苦闷中折腾自己,陷入活着无意义的沼泽之中难以自拔。人们无法区别到底是自己的无意识形态下的心灵出问题了;还是有意识形态下的精神出问题了;是自己的本能出问题了,还是自己潜在的兽性出问题了。因为找不到问题的根源,长期被压抑的心灵终日得不到释放。拯救自我,就是通过良好人品,催生出健康的人生苦乐观和睿智的淡泊心境,寻到一个走出无聊黑洞的出口,寻找一种修复心灵空虚的方法,寻找一条健康而有价值的生命之路……

第一节一个不容忽视的心灵空虚现象

2009年卫生部发布了一条“我国1.6亿的精神障碍”信息,震动了不少网民。对此,卫生部疾控局发言人解释说,精神障碍实际上是比较笼统的称呼。“这个精神障碍可以分成三大类,一大类是重症的精神障碍,还有一种是一般的精神障碍,另外还有心理问题。”这条来自官方较笼统的我国1.6亿人患精神障碍的信息,引起了我对这类问题的极大兴趣和深入思考,但一直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

一、现代人普遍患有心灵空虚症

随着经济向纵深发展,社会也步入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虽然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然而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显得苍白无力,不少人感到迷茫、空虚、苦闷,陷入活着无意义的沼泽之中难以自拔。难怪有人说,空虚症是21世纪人类的一种通病,比癌症和艾滋病还厉害。何谓空虚?空虚是指一个人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就是人们常说的“真是没劲”、“真没意思”、“不感兴趣”、“真无聊”等心理不充实的话语。

1.心灵空虚现象存在于不同阶层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社会的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一边是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一边却是灰暗压抑的精神世界。

一种被扭曲的笑贫不笑娼的社会现象,促使人们加快了丢失自我的节奏,原始的本我也已演变为金钱的奴仆和利益的杀手。人们为地位而竞争,为名利而博弈,为生活而劳累。当一些人躺在成功的席梦思上,享受着财富和权力带来的快感之后,却发现自己穷得只剩下钱和即将过期的权了;虽然买了车、购了房,银行存款也不断增加,却仍然提不起精神,经常处在抑郁烦躁的情绪中;更多的是那些为生存而挣扎的人,终日神经紧绷为生机而焦虑和烦恼。

2.多数人面对空虚束手无策

即便如此,多数人对于迷惘和疑惑带来的心里空虚状态不以为然,因缺乏道德人品理念支撑下的理性思考,在认识上经常是无助、糊涂和束手无策的。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于逃避、摆脱、抗拒和否定,而对于那些空虚症严重的人,终日陷入无聊迷惘的状态之中,心理和情绪上表现出诸如抑郁焦虑、烦恼急躁、轻浮草率、冷漠孤僻、偏执自大、寂寞疑惑等症状。他们时而自暴自弃,时而自残自虐,时而醉生梦死,时而在失望中绝望,以至于产生轻生的念头。当然,也有不少人是通过追求名誉、树立权威、获得利益来掩饰自己;通过获得物品等实物形式来填充自己;通过学术研究、补充知识信息来弥补自己。但是,很少有人是通过反思和内省从根本上治愈和拯救自己。

二、心灵空虚症蚕食着我们心灵

1.空虚沉溺于当奴隶主的妄想

潮州日报新闻网的一篇《警惕网民“精神空虚”危机》指出,“从记者调查情况分析,消遣娱乐方式的日趋‘无聊’,折射出网民精神层面上的空虚”。由于空虚,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竟然有人设计了一种“买个好友当奴隶”的侵犯人权的游戏,而沉溺于这个网络游戏的人还真不少。

请看这篇报道所述:“近来一些交友网站十分流行一款名为‘好友买卖’的游戏,其火爆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在游戏中,只要有足够的虚拟货币,网民就可以随意‘购买’自己的好友作为‘奴隶’,对其进行‘安抚’或‘虐待’,也可以随意将已‘购进’的好友‘转让’。而拥有‘奴隶’数量的多寡、自己被炒卖的‘身价’高低,均是玩家互相攀比的资本。由于这款游戏规定每个‘奴隶’每天只能被买卖两次,有的玩家为了‘长期持有’一名‘奴隶’,特地开通了两个账户,每天零时一过就准时对‘奴隶’进行‘买卖’操作,一个账户买一次,使其他玩家没有机会‘抢夺’。玩家为了能够成为‘奴隶主’,拥有更多的‘奴隶’为其劳动,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修炼’,尽量提高自己游戏角色的级别……记者调查发现,参与这类游戏的网民包括上班族、自由职业者、商人、学生等各个阶层。”

2.空虚无聊引发了失眠

“‘我来啦’、‘我又来了’、‘睡不着啊’……乍看这些话语,读者也许会不明所以。这些是记者近日在某社区论坛上看到的‘原创帖子’,整个帖子就寥寥数字,却往往能吸引众多网友的回复……社区论坛一直以来都是网民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主要阵地之一,受到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网民的青睐。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却发现,部分人气较高的论坛,像这样的‘水帖’数量着实不少,论坛已成为网民消磨时间、发泄情绪的一大载体。‘今晚好像很无聊,大家都在干啥呀?’在某论坛上,记者看到,一名网民发布的帖子仅仅是这样一句没有实质意义的话,却在短短几小时内就吸引了240多的点击率,并且有近30个回帖。一些无厘头的‘雷人’话语、一些对社会表示不满的帖子,往往越能引起网友们的竞相起哄,点击率和回帖率奇高。”从心理学和精神学的角度讲,心灵空虚是不思追求、无所事事造成的。因为不思追求,失缺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就不会有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愉。因为无所事事,就会感到生活无聊,心灵空乏虚无,就会感到寂寞难忍。于是,有的人为了寻求摆脱心灵空虚而上网、喝酒、打麻将、赌博,以此来消磨时间和排遣无聊。

三、两类心灵空虚的高发人群

虽然,心里空虚症是21世纪的一种通病。但从目前情况看来,主要有两类群体属于高发人群。一类是目光短浅的达官贵人;另一类就是欲望过度的心比天高者。

1.目光短浅的达官贵人

目光短浅的达官贵人就是本人在《和谐自我跨越行难》一书中剖析的那种物质富人与精神穷人。当财富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他们中有的人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和新的追求目标,对金钱失去了新鲜和满足的快感,有的甚至产生一种麻木或厌烦。于是这些人在无聊中度日如年,或者设法寻求一些更新更强的刺激。物质条件优越,无需为生活烦恼和忙碌,习惯并满足于享受,看不到也不愿看到人生的真实意义,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标。为了解除这些烦恼,他们在享乐中寻找刺激,在刺激中寻找欢乐,这也是一种空虚行为。

2.欲望过度心比天高

欲望过度而且心又比天高的人,也是心灵空虚症的高发人群。这类人实属那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也就是说,对生活的追求起点高,目标高,但是自身的条件并没有优势,如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知识、工作能力、实干精神、待人处事能力等等。对一般的普通意义的生活目标不屑一顾,而自己向往的目标又难以追求无法达到。结果形成一种追求无所下手、心灵虚无空荡、精神无从着落的结局。因为自己所希望的事不能实现,容易产生灰暗的偏执心态,经常用否定的目光审视周围的人和事,否定他人,又否定自己。久而久之,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用最低的标准得过且过。

第二节心灵空虚源于找不到生命价值

一、心灵空虚来自于道德冲突

心灵是人在无意识形态下一种潜在动力的能量集聚地,这种能量驱动人的情感及情感取向,通过人的情感感受器发挥作用。现代的心灵空虚是一种潜在的心灵性神经官能症,它是由于不同的价值观所引起的道德冲突。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追求活着的价值,在寻找自己的行为结果对客观对象的作用、效果和重要意义时,遭受一种因潜藏在灵魂深处的不同价值观之间所引起的深层次的内在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灵空虚是一种经济利益为中心的滋生物,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亚健康”心理状态。这种症状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就出现了,只不过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管理运行机制发生偏差、社会价值体系出现断裂、人的道德人品面对责问时,才让这种世界性的传染疾病有机可乘而已。

二、人的心灵遭遇打击怨声四起

1.遭遇双重失落的心灵

所谓双重失落是指,“本能冲动不告诉他应该做什么,传统也不告诉他必须做什么,很快地他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人在道德人品上的双重失落,表现在既失去了人的本能良知,也失去了传统道德习惯。一个没有道德灵魂的躯体,一个没有人品追求的心灵,犹如一个孤独的幽灵四处游荡。没有归宿只有厌烦,没人在意只能无聊。对此,叔本华早就一针见血指出,“人类注定永远在两极之间游移:不是灾难疾病,就是无聊厌烦”。对于现代人来说,无聊的灵魂、厌烦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失落感觉及心灵空虚,这是一种有悖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群体综合征,也是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时,必须经过的一个历史过程。什么是真正的人?真正的人是一个物质和心灵融为一体的道德经济人,是一个有着良好道德人品,在发挥有限的生命作用过程中,体现出无限的生命价值之人,是一个文明健康的现代人。在一个名利膨胀的社会环境下,一个良知和道德人品双重失落的人,不知道什么是不该做的,不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不清楚人为什么活着,不知道自己生命作用在哪里,不了解什么是生命价值。这许许多多的不懂得、不知道、不清楚和不了解的存在,必然转化成一种心灵空虚症的结果。

2.被抱怨横流所包围住

人们失去了自我意识、失去了判断能力、失去了发挥生命作用的机会,没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长时间地被自己内在空虚的心灵感觉所缠绕,颓废成一个有气而无力的生命体。当一个道德底线沦丧、不知道生命对谁有作用、找不到活着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人,就算有再多的财富也满足不了其贪婪欲望,就算有再高的地位心也不会感到踏实,就算有再多的社会荣誉也不会虚心谦让。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物欲横流深有感触,群体空虚带来的抱怨形成了一种怪异的社会现象。有钱没钱在抱怨,有权无权在抱怨,有房无房在抱怨,一夫一妻在抱怨,一夫多“妻”也在抱怨。在外,抱怨社会和政府、抱怨上司或下属、抱怨教师或学生、抱怨朋友或他人;在家,抱怨丈夫或妻子、抱怨父母或子女、抱怨兄弟或姐妹。在一片抱怨声中,流露出一种复杂心态,对自己生命的怜悯和感叹,对自己未遇好运而遗憾,对名利、财富、地位的羡慕和妒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很少了解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不知道自己生命的作用在哪里,不注重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不珍惜生命过程中所享有的每一份快乐。

三、追求生命价值的功能失灵

1.道德人品缺失下的价值意识

心灵空虚症实质上既是一种生命价值缺乏症,也是一种生命作用缺少症,与传统的精神空虚有着本质的区别。

心灵空虚的问题不是出在情绪方面,而是因人性和道德人品方面出现问题,导致人的心灵神经方面出现偏差。人是灵与肉的结合体,人是有意识和道德底线的,人的人品意识和道德底线构成道德人的生命本质,而人拥有生命意识被称为自我意识或自我价值意识和自我作用意识。人的自我作用意识是构成自身生命体的本原,从而形成了人是地球上唯一追求生命作用或生命价值的高级生物。然而,一个让人痛心的事实却是,社会在道德层面上的意识流出现断裂和曲解,社会的价值意识、企业的价值意识和人的价值意识根据唯我、利己、实用和需要性一段一段人为地衔接起来,在低层次下作反向运作。打个最简单的比喻是“用得上你,说你好,用不上你,说你不好”,这种完全违背意识必须赋予生命让它得以不断流动的存在规律,最终导致全社会的价值意识、企业的价值意识和个人的自我价值意识被人为地分隔和堵截。试问,一个没有道德支撑的社会价值意识环境,一个缺失社会责任的企业价值意识,一个唯我独尊的自我价值意识的人,会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灵魂吗?当然不会。由此而产生的心灵空虚也就是必然的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