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社会发展的逻辑
49452300000002

第2章 原初社会:神灵支配型社会(2)

于是,人类就对自然界产生了恐惧心理。并且,人类又完全依靠自然界的赐予而生活,否则,便无法生存下去。因而,又对自然界产生了一种虔诚的敬畏和感激心理。这种对自然界既敬且畏的心理,加之只能进行虚幻性的思考,使人类认为自然界有着某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活动,并力求与之修好。人类又对自身的生理——心理过程一无所知,把感觉、幻觉甚至是错觉,特别是梦中的“见闻”和想象中的东西(灵魂)视为真实的存在,乃至是具有最高真实意义的存在。于是,就产生了灵魂的观念。在早期人类看来,灵魂具有超人的力量,主宰并控制着自然界的一切事物。这样,就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观念,诞生了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至上神崇拜。最初的宗教形式是自然崇拜,它是对人格化或神圣化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等加以崇拜。到氏族社会时期,发展出图腾崇拜。所谓图腾崇拜,是指某一氏族认为自己起源于某一种动植物,于是,这种动植物便成为他们的“图腾”,成为本氏族的标志,用以区别于其他氏族。对于本氏族的图腾,每个成员都要顶礼膜拜,严禁杀食它们;违反图腾禁忌的人,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图腾动植物事关氏族的兴衰,通过繁殖图腾物的巫术仪式来达到保护图腾、兴旺氏族的目的。祖先崇拜是在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它以祖先亡灵为崇拜对象,强调祖先的贡献、历史和规矩,祈求本宗亲属的繁殖与福祉。祖先崇拜可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阶层的分化,一种糅合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三种物象因素的宗教形式产生了。这就是至上神崇拜。所谓至上神,是指在原始宗教信仰中存在一种至高、至尊的神灵,它被视为世界、宇宙、人类和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总之,虽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氏族的出现与发展,原始宗教的形式在不断变化着,不过“万物有灵”的观念始终没变。

由于原始宗教极大地满足了早期人类的生存需要和群体组织延续的需要,因而,原始宗教也就成了早期人类思想的主宰者,也即通过神灵无意识地一统早期人类的思想。

众所周知,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既有渴望生存的本能和意志,又认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面对死亡带来的恐惧,早期人类不相信死亡是生命的尽头,总想象死后应该有一种脱离肉体的生命存在。随着原始宗教的产生,它的那种灵魂单独存在、灵魂不死观念使生命永生的欲望得到了实现,解救了因死亡带来的恐惧、失望和灰心。由此,原始宗教为有限的生命找到了一种通向无限的方式,安慰了人心,确保了早期人类在精神上的完整性,从而使社会组织及其文化创造活动能够延续下去。另外,由于早期人类对自然界这个强大的异己力量也是一无所知,因而,常常怀有焦虑感、神秘感和恐惧感。同样,人类借助于宗教仪式,与神灵、鬼魂进行所谓的双向联系和交往,以求得神灵的宽恕、庇佑和恩惠,从而消除或缓解“感情的紧张”,增强前行的信心和勇气。

由于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早期人类的个体很难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生存下去,只有通过组成群体来使自己生存下去。为了确保群体的稳固,以使自己生存下去,早期人类采取了自身所能想到的一切方法,如流传下来的祖辈习惯和舆论的力量等。不过,稳固群体最为有效的是宗教信仰的力量。因为,在早期人类看来,那些有利于群体组织生存、稳固和发展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肯定是神灵的旨意,即“神谕”或“神志”,是神灵用来庇佑他们这个群体的东西。于是,这些带着原始宗教色彩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都会视为善和义,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都会虔诚地加以遵守,都不会去违反。一旦有人违反了这些神圣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则视作对神灵的极大不敬,视作对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冒犯,一定会对他加以严厉的惩戒,甚至逐出这个群体或处死。这样,原始宗教在巩固群体组织方面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势和震慑力,也使群体组织在原始宗教的护卫下茁壮成长。既然神灵能庇佑自己的群体组织,共同体成员就越加相信神灵的存在,越加信奉原始宗教。

第三节知识的依附性

原初社会不存在独立形态的知识,无论在艺术方面还是科学方面。原初社会的知识完全依附于原始宗教,它不能脱离原始宗教而独立成长,相反,伴随着原始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它才得以产生和发展。对此,有学者指出:“在这个时期,宗教观念在人们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科学知识只能在充斥着神秘的、荒诞的种种宗教观念中逐渐积累、成长。”而原始宗教本质是万物有灵,因而可以说,有神灵,才有知识。

在原始宗教看来,世间存在着神灵,神灵掌控着万物。人类通过巫术可以和神灵进行交感,以此来驾驭、控制让经验和理智不可捉摸的、令人恐惧的事物。

虽然人类试图运用巫术来控制客观自然世界,但是,它是以虚幻方式来控制自身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因而,在实践中注定是不会成功的。不过,巫术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它可以引导人类去了解未知领域,而且,在不断的巫术实践中可以寻找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经验,从而孕育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下面作一下具体介绍。

自然科学方面,比如医学,早期人类毫无医学知识,根本不知道人为何要生病,生了病又如何医治。在他们看来,这是鬼邪作祟。只要驱走了鬼祟,就能恢复健康。于是,他们用法器、念诵咒语等符咒治病的方法来驱走鬼魅,这样,巫术就与医术联系在一起了。同时,他们又利用一些动植物来治疗疾病,这又使得真正的医术慢慢地与巫术分开来,使得早期人类逐渐认识了一些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药物,发明了一些治疗疾病的方法,从而导致医学的产生。再如,冶金和化学。巫师幻想把一些普通金属炼制成黄金、白银或“长生丹”,在此过程中触发了各种物质变化,凑巧发现了一些新物质,从而促进了冶金业和化学的发展。还有,天文学起源于占星术,地理学可追溯至巫术色彩浓厚的堪舆术、阴阳术等。

在社会科学方面,原始宗教以人为其价值的核心,人既是原始宗教的价值源头,又是它的重要认识对象,而任何“神系”都是建立在当时人们对生命、对宇宙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例如,伦理学就起源于宗教的道德化。在远古时期,“其民聚生群处,知其母不知其父,无亲戚兄弟夫妻之别,天下无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根本无所谓道德,自然也不存在伦理学。随着神被尊奉为宇宙的最高存在后,道德才作为神的禀性而飘然降世。如原始基督教就倡言:“道[德]与上帝同在,那道便是上帝。”因此,人的德性一方面要以上帝为对象,唯此才有望接近上帝。另一方面德性也垂训于《圣经》,人只有从《圣经》中才能认识圣灵的启示。于是,以《圣经》为本位的伦理学便应运而生了。总之,所有的原始宗教都认同:遵循神学德性是人实现自我完善并通达超自然幸福的唯一途径。由此可见,最早的伦理学源发于神学的幻想体系之中。再比如,原始宗教还是文学艺术的源头。

在人类文化史上,文学艺术与宗教的发皇同样久远,两者是交相缠绕的。最早的诗歌、舞蹈、戏剧等与其说起源于劳动,毋宁说肇始于宗教的功能更确切些,因为原始的诗歌、舞蹈、戏剧主要是颂神的或敬神的,由此才嬗演出以后独立的文学艺术。知识的依附性还在于原初社会还没出现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角色和使命由巫师承担。也就是说,巫师具有双重身份,即他不仅是祭祀活动中的祭师,而且还是一个“科学家”。“他们(巫师)应该通晓一切有助于人与自然艰苦斗争所需的知识,一切可以减轻人们的痛苦并延长生命的知识、药物、矿物的特性;雨、旱、雷、电的成因;季节的更替;月亮的盈亏;太阳每日每年的运行;星辰的移动;生死之秘密;等等,所有的这一切一定都引起过这些早期哲学家的好奇,并激励他们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肯定没有人比野蛮人的巫师具有更激烈追求真理的动机,哪怕是仅保持一个有知识的外表也是绝对必要的。……作为总体来看,当初出现由这类人组成的阶层,确曾对人类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好处。他们不仅是内外科医生的直接前辈,也是自然科学各个分支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的直接前辈。正是他们开始了在那以后时代由其后继者们创造出如此辉煌而有益的成果的工作。”总之,由于巫师的双重身份,使得知识表现出很大的依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