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浙江省“科研兴校”百强
49439600000040

第40章 舟山(1)

舟山中学

有着90年办学历史的舟山中学,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发扬光大“从严求实”校风,坚持“从严求实谋质量,开拓创新求发展,不断进取图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内涵提升和外延拓展”,努力培育和倡导“底气、灵气、文气、大气”的舟中人气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学校为满足人民享受优质资源的要求,组建了舟中教育集团。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其中特级教师4名,市学科带头人18名。具有高级职称113名,获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的12名。

近几年,学校分别被评为省文明单位、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全国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

一、学校教育科研特色

1.教科研与学校改革发展相结合

学校始终树立“以科研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科研提高育人质量、办学效益”的思想,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注重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的发展规划相结合。重点研究的课题往往是有关学校全局的改革与发展,涉及的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2.教科研与教师本职工作相结合

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是学校教科研的基础和源泉。学校把教师的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作为其基本素质和主要工作来要求、考核和评价。学校把教师的教科研工作的业绩纳入到其综合考核之中,大大强化了广大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扩大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范围,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与水平。

3.坚持重点突破和群体参与相结合

重点突破是指通过全面权衡,选择一个至二个实验课题作为学校重点课题来研究实施,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群体参与即要求全体教师参加教科研,根据教师自身素质对他们区别对待,提出不同的科研要求,制定激励措施,运用精神和物质奖励有效地调动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4.教科研与学校制度建设相结合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与水平,学校在近几年的教育科研的建设中,逐步建立并完善了《舟山中学教科研管理条例》、《教研组考核》、《关于建立教科研激励机制的若干规定》、《舟山中学关于市学科带头人(含省特级教师)考核办法》等制度,并由此来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进行,使教育科研工作的展开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在专门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上正常运转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保障。

二、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成果

1.增强了科研意识,形成了科研氛围

由于学校领导重视,措施有力,教育科研氛围日趋浓厚,教师教科研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几年来,学校从事(含已结题)6个省级课题、12个市级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多项科研成果获省级教科研等级奖,如《四步五环单元纠错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获省第三届基础教育成果奖二等奖,《高中学生心理障碍早期识别与干预策略初探》、《教师合作教学》获省教研成果三等奖,《新课改和学校效能建设研究》的国家级课题顺利结题。每年有学校教师撰写的论文在《课程教材教法》、《浙江教育科研》等刊物上发表,150多篇在市级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共有50多人次参加编着出版各类教学指导书,其中,20多名教师参编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的教学用书。在优质课、示范课评比中,50多人次获市级奖,30多人次获省级奖,12人次获国家级奖。

2.规范了科研管理,培养了科研队伍

在多年的教科研实践中学校逐步健全了科研制度、规范了科研管理。目前有科研管理制度、科研带头人及骨干评选制度,科研小组和定期交流学习制度,开展相关科研讲座与研讨,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提高,有计划开展相关活动以及科研总结和论文评奖制度等。

学校鼓励教师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积极引导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轨,目前,学校已建立起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舟山市普陀第二中学

舟山市普陀第二中学位于海天佛国、渔都港城沈家门的中心地段。学校前身是浙江省普陀中学,创建于1949年,1998年学校初高中分离,分离出来的初中仍留在原址,定名为“普陀第二中学”。学校现有39个教学班,在校生2023名,专任教师183名,其中中学高级教师63人,市、区学科带头人16人,是舟山市规模最大的一所初中学校,现任校长何德清。

学校秉承“理想的教育是为了人的一切”的教育理念,积极营造促进教师提高,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校可持续发展,师生满意、社会赞誉的绿色教育生态。学校以教科研为抓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996年开始在全省初中率先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形成自导、互导、辅导三导合一的心理健康教育三导模式,受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评价,该项科研成果获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1999年学校被省教育厅列为浙江省首批创新教育实验学校,学校开展了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的创新教育实践与研究,在课改中形成了基础性、发展性、研究性三大板块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并在课程评价、课程计划、教学模式三大教改热点上进行了有力的改革,创新教育实验的成功,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实验成果被评为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2005年开始,学校启动了二期课改,把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生学习生活作为新一轮课改的主要内容,把生命健康权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社会实践权还给学生作为学校教改的主要任务,2006年《重建学生学习生活》被列为省重点教科规划课题;2008年《海岛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研究》被列为教育部规划课题,课题研究的深入,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执教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形成,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多年来学校坚持以科研促教改,向科研要质量,坚定不移地走轻负优质、和谐发展之路,在省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学校先后三次作为舟山市唯一的代表在浙江省初中阶段“轻负担高质量”经验交流会、浙江省和谐校园构建经验交流会上介绍办学经验。浙江省2009年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联席会议暨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联系县第三次会议在普陀召开。何德清校长在会上作了题为《重建学生学习生活,追寻幸福主义教育》的经验介绍,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生命的完美需要完美的教育,完美的教育需要对生命整体的关照。改革给学校带来了生命的活力,带来了发展的希望。创新给学校带来了生命和活力,改革推进了学校的发展,近年来学校的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较快发展,学校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现代技术教育先进学校、省科研兴校百强学校、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省创新教育实验学校、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省体育特色学校、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现代化管理模式和各项重大教育科研成果在全省推广,并先后承办了省创新教育现场会议、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议、省《科学》教材试点学校经验推解会等大型会议,近年来,就有16个省、市外来学校1400余名教师来学校参观学习。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浙江日报》多次报道学校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情况。学校办学声誉日益提高,东海之滨的一所现代化海岛学校正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浪尖中崛起。

岱山实验学校

一、学校概况

岱山实验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学校,是蓬莱仙岛上的一颗亮丽的明珠。于2006年2月迁入新校区,新校区坐落在竹屿新区,占地92亩,建筑面积25000余平方米,绿化面积20000余平方米。学校现有49个教学班(其中中学部20个班,小学部29个班),在校学生2208人,教职员工181人。学校集聚了全县最优化的师资力量,现有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春蚕奖1人,市十佳人民最满意教师2人,市学科带头人7人,县学科带头人26人,县十佳班主任2人。小学部拥有小学高级及以上教师70人,占93.3%,初中部拥有中学高级教师43人,占70.5%。

最近几年,学校积极构建以“博爱博学”校训为宗旨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育人氛围和多元发展通道,将学校打造成为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有鲜明特色的魅力学校。

二、教科研历史及现行主要制度

“科研兴校”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学校置教育科研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先导地位,视学校改革发展的保证。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科研,校长邬建芬亲自分管教科研工作,给予教科研足够的经费,综合教育处副处长具体负责教科研工作。为规范教科研工作,提高教科研工作效率,先后建立健全了《岱山实验学校课题管理办法》、《岱山实验学校教师奖励办法》等制度,使学校教科研工作有章可依,加强了科研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为顺利开展教科研工作提供了保障。学校教科室采用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建立健全教师个人教科研档案,将教师每年的教科研情况及时登记到档案册,并初步实现教师档案的电子化。

三、教科研的成效及影响

1.构建了完善的省、市、县、校课题网络。2004年起,学校有19项课题省级立项。其中省教科重点课题2项,省教科规划课题8项,省教研重点课题1项,省教研规划4项,省陶研课题4项。另有32项课题市级立项,其中市教科招标课题2项,市教科规划课题27项,市调研课题3项。县级立项课题15项,校级课题20余项。

2.科研课题成果丰硕。近几年,获省人民政府基教成果二等奖1项,获省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1项,获省教科研优秀论文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1篇、优胜奖2篇,获市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市小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4项,市二等奖18项,三等奖17项,获奖率全市领先。省陶研课题二等奖1项,市调研课题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